我只是清空朋友圈,并不是屏蔽你

拉開窗簾時,你是為了看看外面的風景,時間久了,你發現外面的風景沒有什么變化,來來往往的人都朝你房間里瞅,甚至于天天趴在窗臺上往里看。

有時候覺得朋友圈應該增加一個批量刪除的功能,愛清空朋友圈的人都是一條一條手動刪除的。

朋友說,刪了朋友圈你的青春就沒有記憶點了,刪除朋友圈就是刪除回憶,畢業小半年,太多人漸行漸遠,唯一聯系也只剩在朋友圈你來我往默默點贊。

正在清空的時候我就發現了,第一時間給你留言以為誰讓你生氣了,雖然沒見過,但我知道遙遠的救世主里有這樣一句話:“手掌,只會拽拳是病,只會伸掌也是病,收放自如才正常。”只要姐開心,更不更新朋友圈都無所謂。

微信加的人多了,有的只是一面之緣,有的都沒見過,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暴露在那么多人的面前,于是清空了朋友圈。結果,大多數人都沒發現這個。

微信加得越來越隨意,越來越多,朋友圈模糊化是趨勢。

發現的人中,性格直爽的認為我跟他們斷交了,一陣抱怨后順手屏蔽了我。

這件事說明幾個問題:一是大鹿同學你活的太隨意了,完全不考慮大伙的感受。二是無論什么事都會有人誤解,那就隨他去吧。三是以后清空朋友圈必須附張截圖表示我非常公平雨露均沾。

然而,我天天發的都是吃喝玩樂,好怕別人嫌棄我。

朋友圈太難發,屏蔽分組可見什么的一點都不是我的性格,所以一直以來最喜歡的都是微博,所以一般朋友圈發過的內容微博也會再發一遍,就是怕哪一天一抽風清空朋友圈而后悔。

有時候覺得刪掉挺遺憾的,畢竟我那么熱愛生活,曾經記錄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新來過。

考慮太多,活得太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則,無需評判與問責,自己過得去便好。

還是喜歡發微博因為在那里熟人不多,也還是喜歡在自己的公眾號里寫寫文字記錄一些,日子沒白活,都在白紙黑字間。

有時候也感謝科技的發展,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人生的攝影師,能輕松地與他人分享每一個感動的瞬間。

我是2013年開始玩微信的,以前是把朋友圈當日記寫,巴拉一點芝麻大小的事情我也要發出來,我很喜歡把一些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全部寫出來,關注你的人都會看,不在乎你的人根本不會care你的朋友圈,但我還是熱衷于發朋友圈。

后來因為出現了一個喜歡的人,所以大部分發的內容只是想要引起他的點贊或是評論,后來我清空過一次朋友圈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偶爾進入一種莫名的狀態,那種狀態叫:你快來看呀,我過得很好,沒有你,我似乎過得更好了呢。于是心一橫,拉黑刪除對方,清空所有狀態,也沒有發任何狀態。

雖然看著曾經傻缺的自己矯情又無病呻吟,但看到每一條狀態都想看到了曾經發生的故事。人人在讀大學的時候就不玩了,空間在大四基本就不怎么更新后來改為自己可見,朋友圈清空了,微博還在繼續玩,也刪掉了一些毫無營養的狀態。

以前特別在意形式上的東西,覺得所有的開始就該有個儀式,把過去都清空,所以自己留給自己的記憶也很少,多讀書多思考,少玩手機少熬夜。

網絡時代多可怕,只要拉黑微信,刪除扣扣,清空朋友圈,留言板,微博互相取關,就好像這兩個人,從來不曾遇到過。

總以為清空朋友圈就可以揮別過去,但放不下的秘密永遠都藏在心里,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有太多的故事沒有結局,你總會一個人慢慢長大,希望你永遠有街可以逛有錢浪,吃最好的肉睡最暖的炕,碰到的都是好看的姑娘和最帥的色狼。

最開始我覺得很難做到,因為開始我是清空自己的朋友圈,又同時把朋友圈關掉了,就是連別人的也看不到了。后來總是忍不住打開,想看看別人是不是發了狀態。

有時候把想說的話寫在了微博的草稿箱里,想發的時候就發,不發的時候就存著。再后來,我就逐漸不那么依賴朋友圈了,干了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看書,健身,旅行,攝影,寫東西,投稿。我把想表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全部埋在心里。現在發現,真的在陌生人面前,才敢敲的這些字,原來才是自己心中最想表達的。

我習慣清空一切,調整好自己。

我坐在椅子上,看日出的復活。

我坐在夕陽里,看城市的衰弱。

我摘下一片葉子,讓它代替我。

觀察離開后的變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