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不管貧富,都不要鋪張浪費,但如果過度節儉,那就不值得發揚光大,這是一種病。
我的媽媽出生在50年代,從小缺衣少吃,所以她非常珍惜物資資源,從不浪費一粒米,一根線。小時候,因為家里很窮,媽媽的節儉在我們眼里似乎理所當然,但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明顯改善,媽媽依然沒有提高生活質量的想法,她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以前的貧寒年代。比如,大家都知道隔夜菜吃多了對健康不利,可是她不舍得把剩菜扔掉,即使家人都不吃了,她也把剩菜放在冰箱里,一個人熱來吃,即使連續吃上幾天,也要把剩菜吃完。還有,明明家里買有新鮮水果,她卻不吃,偏要去菜市場買最便宜的劣質水果回來吃。當新鮮水果放久了準備提出去扔掉時,她又說,“不要扔,留著我要吃”。另外,當一家人出去吃飯時,喊她點菜,她看了一眼菜單后,嫌貴了,于是什么菜都不點,最后別人點的菜不合她胃口,她又抱怨菜又貴又難吃,甚至偏激的從此不在外面吃飯。明明自己的兒女都有出息,她自己也有不少存款,吃飯完全不是問題,可她卻偏要過分節儉,而且還要阻止兒女們享受生活。每當看到兒女們點外賣,或者旅游,或者在餐館吃飯,或者買高檔水果蔬菜,或者買新衣服時,她就不停的嘮叨和抱怨,責罵孩子們敗家。
她最近在弟弟家生活,每次和我通話,她都要抱怨弟弟一家鋪張浪費,我仔細詢問弟弟一家怎么個鋪張浪費法?她一一道來,我聽后,其實就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而已,哪來的浪費?要知道,弟弟年收入50多萬,在那個5線小城市,這個收入已經是頂尖水平了,如果弟弟一家按照媽媽的生活標準來過日子,那不曉得要存多少錢?我無數次告訴媽媽,“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弟弟家那么富庶,錢存著干嘛?”她還是不認同我的說法,她說錢財可以為孫子留著。我又告訴她,央媽在瘋狂印錢,錢存著只會縮水,與其讓錢貶值,還不如現在享受了。她總是擔心孫輩的未來,我又告訴她,“龍生龍,鳳生鳳,你老人家這么聰明能干,所以你的兒女們都聰明能干,你的孫輩遺傳了父母的基因,以后也不會很差的,你就放心吧。”
無論怎樣勸說,媽媽依然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這是一種病,是曾經極度貧困后留下的心理創傷。
我知道過度節儉是病態的,所以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哭窮,即使是在經濟緊張的時候,我也不會經常對孩子耳提面命“我們家很窮,要節約哦”。我知道,一旦孩子在心里種下了貧窮的根,他一生都會產生一種“不配獲得”感,潛意識里,面對任何好東西,他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在往后的選擇中,不管是事業還是愛情,他都會習慣性的放低要求,選擇低質量的東西,那樣才會有安全感。
最近放寒假了,孩子放假回來看著我一抽屜的堅果,他說夏威夷果好吃,自己不舍得買,于是我一口氣買了幾盒夏威夷果放著,隨便他吃,他說脆升升薯條好吃,可惜太貴了,舍不得,我又一口氣買了20多包放家里,隨便他吃。我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這樣節約,明明每個月我都給了他2700元生活費,節假日還有紅包,服裝費另外給。在成都那個城市,按理說這個生活費已經夠了。可他一年到頭就穿著那幾件網購的衣服,鞋子也長期只穿一雙,還隨時說這個不舍得買,那個不舍得買。其實又不是什么名牌,就是普通消費品而已。看來這是刻在基因里的東西,他這方面有點像外婆。
其實,每個人都要懂得審時度勢,在不同的山頭,唱不同的歌。時代是進步的,節儉的定義也要與時俱進。如果物質已經極大豐富了,還像以前那樣摳摳搜搜的,這就不是節儉了,而是摳門。掌握節儉的分寸很重要。我認為: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不鋪張浪費。這就是合理的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