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小時時間速讀,用一生時間精讀
這是無悔在2017年閱讀的第18~22本書
2017年第4周關鍵詞:馬丁·塞利格曼
馬丁·塞利格曼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專注于如何建立人們的幸福感,并讓幸福感持續下去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Learned Optimism
萬卷出版公司
真實的幸福 Authentic Happiness
萬卷出版公司
持續的幸福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浙江人民出版社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What You Can Change...and What You Can't
萬卷出版公司
教出樂觀的孩子 The Optimistic Child
浙江人民出版社
以上的五本書,被合稱為“幸福五部曲”。
其實是看到《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才知道馬丁、知道積極心理學的,而《教出樂觀的孩子》這一本,也是在z.cn里亂逛時不小心碰著的。
無意間碰上就狠得下心下單買紙版書,應該是潛意識里對馬丁的積極心理學領域期待已久了吧!
這一周讀了馬丁很多的文字,學習了一個詞:解釋風格。你對事情的看法取決于你的解釋風格,你是悲觀的,你的解釋是一種風格,你是樂觀的,你的解釋就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
馬丁的這五本書,看書名,是那么的陽光,全是樂觀、幸福這樣的字眼。但翻開書后,聊得最多的,卻是無助、悲傷與抑郁,尤其是抑郁。
是的,如果不真實的去了解無助、悲傷與抑郁這一面,就無法真正獲得想要的樂觀與幸福。這一點,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里,有很多的案例:焦慮癥、驚恐癥、抑郁癥、憤怒、傷痛、酗酒,等等等等。 這本書我覺得最精辟的一句話就是書名: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真的,有問題不可怕,怕的是根本就不認識自己的問題是問題。更重要的,認識了之后,請給予自己接納的態度。不管那是多么可怕的自己,都100%的先接納。
對馬丁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中提出的人一生只有兩個重要時期印象深刻:
擴張期和收縮期。
擴張期是從出生時開始的。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外面世界對你的要求,并使你自己適宜這些要求。
在第二個時期,你的生活已不再過多的受外部世界的支配,而是聽從你內心的聲音。
有多少人,終期一生,都只停留在自己的擴張期!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講述了大量的悲觀與樂觀。悲觀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說能讓你更真實和更準確的認識這個世界,但總體來說,還是樂觀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更健康、更好的心情、更開心,之類之類的。
有多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天生就是這個性格的,我樂觀不起來的!但馬丁說,錯了,樂觀是可以學習到了,只要你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這本書,已經在N多的公眾號看過N多遍介紹了~)但是怎么練呢?馬丁給了一個ABCDE模式。
A:不好的事 adversity
B:想法 belief,當不好的事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
C:后果 consequence
D:反駁 disputation
E:激發 energization,成功進行反駁后所受到的激發
其中的B“想法”和D“反駁”,都是純粹的自己的內心活動。我自己是覺得,這二者尤為重要。用大白話簡單一些說,就是事兒都是一件事兒,就看你怎么想。
最驚艷的一筆,是馬丁在闡述”想法“的一段:
我們一般都會和別人這些無理的指責保持一個距離。但是要我們與自己的指責保持距離就很困難,因為我們會認為,如果這個指責來自我們內心,那么它就一定是真的。
大錯特錯!
我對我自己的指責,可能是非常錯的,是非常偏離實際情況的。——這真真又極大地毀了我從小到大奉若真理的認知。
馬丁強調,在ABCDE模式里,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反駁。書中舉了大量的實例,速速讀的時候實難一一消化。不過留給了我自己一間屋子,當我刻意練習不得要領時,我知道要去再翻馬丁的書,重溫一下書中樂觀練習的實例。
《真實的幸福》和《持續的幸福》一脈相承,后者比前者,晚出世約十年。后來者總是要蓋過先前者,于是乎,《真實的幸福》里的幸福是最原始的1.0版本,到了《持續的幸福》里,升級為了2.0版本的幸福。
1.0版本的幸福,是由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組成。升級到2.0版本時,馬丁其對進行了擴展,加入了兩個元素: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成就。
《真實的幸福》里,馬丁很是創意的給出了幾個“塞式幸福法則”: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不全像你想象、抓住現在的幸福。每個法則都用了一章的長度來講述。
在“未來不全像你想象”這個法則里,馬丁再一次提及了ABCDE模式(這個模式在幾本書里都多多少少被提到)。
在“抓住現在的幸福”這個法則里,我知曉了“心流flow”的定義者叫希斯贊特米哈伊,心流,是指我們全心投入做事情時的感覺。
“心流”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沒有情緒,沒有意識。
什么時候時間為你停止?什么時候你發現,你現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而且你希望永不停止?
陽志平在他的博客和公眾號“心智工具箱”里,非常推崇“心流”,并且提了一個觀點:在日常的工作里,你處于心流狀態的時間和次數越多,快樂也就越多,而讓自己處于心流狀態,也是可以刻意練習的(刻意練習再次露臉~)。
問我陽志平是誰?他是安人心智的總監,在我目前認為,是大神級別的存在。在發現了陽志平的博客以及他自己的和開智的公眾號之后,真真體會到了高爾基那句“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的感覺。
點擊陽志平的網志 ,可以打開他的知識寶庫。我愿意有更多的朋友一起知道陽志平,知道開智。
回到《真實的幸福》哈。
書中提到了6種美德與24種優勢。6種美德是: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與精神卓越。
實現這些美德的途徑,叫做優勢。馬丁列出了多達24種的優勢,還告訴我們,這些優勢,是可以學會的。書中提供了一個問卷調查,答25分鐘題,先了解了解自己哪些優勢現在最強。
登陸馬丁的積極心理學網站,可以找到問卷。
讀《持續的幸福》,認識一個全新的概念:
洛薩達比例:當積極與消極的比例大于2.9:1時,公司就會蓬勃發展;低于這個比例時,公司的經濟就是不好。
這個比例可不只對公司發展有意義,它可以擴展到各個方面。比如親子關系,如果一天里,你跟孩子溝通的總時間或是說過的話里,積極的話與消極的話比例低于了2.9:1,你就會感受到那種不適的張力,或者還會感受到挫敗感和無助。
幾本書里,作者反復提到,幸福與錢的關系。幸福不是跟錢沒有關系,有關系!但是,當錢多到一定程度后,錢對幸福的影響,就越來越小了。《持續的幸福》里還給了一張2003年,世界各國生活滿意度與人均GDP的相關性分布圖。北歐的芬蘭、丹麥和挪威在兩項上都是居于前列,美國也是。(但十幾年后的今天,似乎美國人民的平均生活滿意度比之前要下降了~~)
一直對北歐很著迷,覺得那里是很神奇的一片存在,比如丹麥媽媽生了孩子后居然有16個月的帶薪產假!是什么讓北歐成為現在的如此?現在看來,從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成就這幾個方面,去增加自己對北歐的認知,應該是一扇能真實知曉那個世界的正確的門。
《教出樂觀的孩子》似乎更適合當孩子上小學之后的情況,更多需要的是增強孩子自己的認知,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真實溝通和正確的教導。但最重要的,父母自己要是一個具有樂觀態度的人。
一次介紹五本書著實內容多了些雜了些。但讀了之后感覺,馬丁的書集中時間看,是一種比較省時的選擇。最簡單的,重復提的內容,就可以先略過不用再重復看了啦~
很久之前看過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記得書中有那樣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在讀過這些有關積極心理的文字之后,非常想感慨一句:
親愛的,不必再千山萬水找幸福,幸福就在你的心里。
這是QUOTES的分割線
When one door of happiness closes, another opens; but often we look so long at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 not see the one which has been opened for us.
― Helen K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