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在這部劇中,講的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何為“棲息”,有人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在《流浪地球》里,科學家們為了自救,提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說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他們的內心不是空洞無物的,他們想為,要為自己的心找到棲息之地,因此整個劇情都是為他們的這個目標而服務,所以不管是他們,還是因為他們而不斷被推動的地球,都不是在流浪,而是在成長。
這種精神放在教育中,何嘗不是一種暢想。
現在我們認知和了解到的學習之地就是學校,教室,傳道授業解惑的就是教授,老師。但是我們認知外的呢,我們沒見到,沒想到的呢,也是如此循規蹈矩嗎?我想這是不一定的。
2000年是一個世紀的開始,下一個世紀,我們可能看不到的那個世紀,會顛覆我們對常規教育的認識。
下一個一百年后,我們的學校可能不只是四四方方的操場加上教學樓,老師站在講臺,學生坐在教室。那個時候,我們的學習場所可能是世界的各個角落,每一個值得我們觀察的景物,值得我們欣賞的景色都會成為我們的老師。
我想,下一個一百年,學生不是坐在教室里望著黑板學習,而是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去“流浪”,有一天真的會為自己的心找到棲息地,那個時候,他才是真的明白學習,他才是真的學會成長。
親愛的,未來的孩子們,我相信你們會帶著我的暢想,“流浪”在世界的各個街頭,探索所有現在的我們未知的自然奧秘和生命意義,終有一天,你們會體會到“流浪”帶給你們精神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最優秀的少年們,我希望你們能夠堅信,處處“流浪(留心)”皆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