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書名,好長好繞口,它的名字叫《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當時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都被這些‘以為’繞暈了,沒有太多的興趣,只是這個名字讓我印象深刻,至今我也沒有翻閱這本書。我在想如果我真的能消化這個書名,大抵也就收獲了這本書的價值了吧?!
后來,在沈明瑩老師的課程中,聽她分享過“客觀事實與主觀現實”。最初我也覺得挺暈的,常常混淆不清,總擔心自己張冠李戴,把它們變成“客觀現實和主觀事實”,從某個方面來看我并沒有吃透什么是客觀,什么是主觀,什么是事實,什么是現實。我這里所謂的吃透是我真的理解,而非概念上的知道而已。這讓我想起讀書時候背文言文和詩詞的經驗,常常是因為老師要求熟背,考試會考到,加上我是一個聽話又勤奮的孩子,所以,常常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下死功夫記住了,考試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只是那些詩的精妙,詞的優美,文字的簡潔和魅力,在那個階段我是沒有經驗到的。這樣想來,著實有些可惜和遺憾,只是更為遺憾的是我看到身邊這種教育還在繼續,如同我一樣勤奮而努力的學習‘苦行僧’還大把的存在著。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現在的我去讀書,一定會慢一些,享受多一些吧?!
不過,不得不承認和感受那些經歷,讓我看到自己囫圇吞棗,急迫的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也看到目標,答對,高分對我的影響,這些讓我更加能理解現在教育中孩子、家長、老師的壓力和行為,同時,它們也讓今天的我更加的明白什么才是的適合我的,對我有益的。我是要做一個知識的收藏家,還是智慧的運用者;我是要做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只是經由學習去滋養我這個生命;我是要為外在的掌聲和標準而學習,還是為了我的好奇,有趣和喜歡而享受生活……過去的經驗就像我通往真正想要的方向的一段岔路,在這岔路上的經驗和發生,幫助我更加堅定自己想要的方向,最終我回到自己的路上。
回到那本書名《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試想一下,當你和別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別人對你這樣說“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你太自以為是了吧?”那個時候,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會如何回應呢?大概會有以下幾種:
A:覺得受傷,被攻擊了。馬上說:“是啊,就是我以為的這個樣子。”
B:感到憤怒,很是生氣。惡狠狠地回道:“不是我以為的樣子,難道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啊,你才自以為是呢?”
C:覺得無奈,和這人沒法溝通。直接搖搖頭,走掉。
D:受到點沖擊,感受到被評判,同時對對方這樣說有些好奇。可能會回道:“那不是我以為的這個樣子,那是什么樣子呢?”
……
可能還有很多種可能性,只是,此刻我想邀請你看看A、B、C、D這樣的回應,會對他們的關系有怎樣的影響呢?事情將會朝怎樣的方向發展呢?從中你對自己有怎樣的照見和反思呢?
回看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會自以為是。比如說:我是那種‘有一種危險叫媽媽覺得危險’的媽媽,所以,在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我會有很多的保護、控制和遏止,這讓我顯得緊張,焦慮,不安,而孩子也會看我的臉色行事。其實,當我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有很多的心疼和擔憂,我害怕因為自己而毀了孩子,我也害怕因為我的害怕讓孩子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這些讓我想到自己在做個人體驗時的一個畫面,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顯得僵硬,如同僵尸一般。
我想我是大多數媽媽的一個縮影,很多的時候,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容易將自己的意識,感覺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盡管我們愛孩子,我們無心控制孩子,可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強加,還是會無明地控制而不自知,因為我們沒有覺察,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在如何運作,有多少恐懼在發酵,有多少不安在作祟。當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所感知的、看見的、想到的都是事實,是真實的,然而,很多的事實證明這些不竟然。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會上演這樣的片斷:一個約會的遲到,你會有很多的猜測,當對方來的時候,你會胡亂責備上一通,有時候會是不歡而散,有時候則是有機會去了解對方發生了什么,什么原因來遲了。而當了解了遲到背后的故事之后,你又會暗暗地自責,覺得自己太不通情達理,太急躁了,應該早些聽對方說,可能就會……諸如此類的事情,有在你生活中上演過嗎?
很多的時候,我們不通情達理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我們急躁是因為我們被害怕所追趕,我們沒有覺察,更沒有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與之和諧相處,于是,我們便活在一個“我以為”的世界里面,在那里我們真實地、努力地生活,只是這份真實、努力常常帶來的是傷害、誤解、疏離。
這些讓我想到最近學習的正念,有一個章節說“思維是真切的,但并非真實。”這與“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有相通的地方。只有當我們足夠有覺察,不認同自己的思維,才可能不被其所左右和欺騙,而更清明地生活。也只有當我們真的相信“我以為的不是我以為的”,帶著這樣的態度生活,我們便對生活多了一些謙卑與好奇,而這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靠近幸福、自由。
祝福你,擁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