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天似乎總是折磨多才的女人,一次次把那些優(yōu)秀的男人送到她們身邊,又一次次讓她們承受與愛人的生離和死別。
? ? ? ? 同樣是才女,同樣的極端敏感,很多人常常拿三毛和張愛玲,蕭紅做比較。她們?nèi)酥校仁捈t和張愛玲要幸運的多,她的家庭給她永遠的守護。在三毛作品的字里行間洋溢著父母的關(guān)懷,荷西的愛。三毛的文字是時常帶有浪漫與溫情的,讀者會羨慕她獨特的經(jīng)歷,溫馨的家庭,像寵孩子一樣寵她愛她的荷西。荷西離世的時候,她寫到,哭是哭瘋了,耳邊卻是父親堅強的聲音,一再地說:“不要害怕,還有爹爹在,孩子,還有爹爹媽媽在啊!”總是有這樣堅定的聲音支撐她受傷的心,讓她再重新站起來。身后是父母溫暖的臂彎,也總有愛她的男子在等待。讓她知道,愛始終包圍著她,給她再鼓起愛的勇氣。
? ? ? ? 而蕭紅和張愛玲的骨子里是缺乏愛的,原生家庭冷如冰窖,愛是遙不可及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致命的。父母也許不會明白,他們不經(jīng)意間的傷害會給孩子心經(jīng)造成多么大的創(chuàng)傷。那是窮盡一生也無法彌補的。孩子太敏感而又柔軟,經(jīng)不起一點傷害。愛或不愛,都體會得淋漓盡致。蕭和張的童年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度缺愛的環(huán)境中。以至于成年以后當有人給予她們零星的愛,她們就拼命抓住。而不被愛的小孩長大后即使成年以后也很難懂得如何去愛。或許這也是她們難以駕馭一段愛情,難以維持一個家庭的根源。當遭遇愛人背叛時,她們心靈所遭受的打擊是巨大的,是又一次被拋棄的孤獨無助。他們對于愛人是精神上的依賴還是愛更多一些,不得而知。
? ? ? ? ? ? 董卿主持的《朗讀者》20170415期《家》,著名作家畢飛宇講到對家的概念就是“漂泊”。
? ? ? ? 畢飛宇:我跟我爸爸講,我說你幾乎就不知道什么是愛,你也不知道怎么去關(guān)心孩子,他聽的進去的現(xiàn)在。
? ? ? ? 董卿:但是反過來講你就知道什么是愛了嗎?你連他攥著你的手你都想逃開。
? ? ? ? 畢飛宇:我也不知道。我覺得你這個話跟得特別對。這個愛的教育也好,這個好的生活形態(tài)也好,真的是需要好幾代人,一點一點地去建。我的父親不懂得愛,也很有可能,二十年之后,我會聽到我的兒子這樣說我。
? ? ? ? 三毛不像蕭那樣幽怨,也不想張那樣孤傲,她的文字是充滿希望的,即使是在寫貧瘠的撒哈拉大沙漠的生活。我們不得不一邊跟著她的視覺去感慨沙漠人民生活的艱難,閉塞,一邊領(lǐng)略沙漠獨特的風情。同樣是才女,三毛是灑脫的,她總是理智地笑著,快樂著。
? ? ? ? 最后的離開,我相信,她只是去找他們了,她無言離去的未婚夫,她的荷西。她不會想不到父母的悲泣,朋友的難過,讀者的惋惜。但她毅然走了,不顧一切。這煙火人間,沒有了三毛,還有她的文字,陪伴這我們,她在自己的文字里獲得永生。然而荷西的世界,沒有她,便沒有了一切,她去了。川端康成說:“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三毛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她可以為之放棄一切乃至生命的愛人。此刻的她,或許正牽著荷西的手,進行著又一場流浪……
? ? ? ? 對于一些人來說,死亡并不是終結(jié),而不過是另一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