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后來都怎么樣了?
當孩子見到媽媽時總會說:
“媽,晚上吃什么呀?”
“媽,我出去玩會兒。”
“媽,給我點錢吧。”
“媽,我的衣服在哪兒?”
而當你見到爸爸時只會說一句話:“爸,我媽呢?
年輕的爸爸可能不覺得有什么,上了年紀,聽到孩子這么說,不免尷尬,可能還有心酸,因為根本不被孩子需要。
如今的家庭里,很多80,90后爸爸仍然是被吐槽的對象,就像當初他們自己的爸爸那樣。
“爸爸在忙,你找你媽去。”
“爸爸要工作,讓你媽帶你去……”
“爸爸累了,你自己去玩!”
甚至,有的爸爸寧可打游戲也不陪孩子玩一會兒。
“不陪”成了爸爸們最大的原罪。“喪偶式育兒”這個詞一開始出現就被瘋傳。說的太對了,總結的太貼切了,怎么能不讓人拍案!
80,90后的媽媽們大多已經跳出老一輩的窠臼,開始全新的科學育兒之路,但是,有爸爸因為有了孩子,而潛心研究科學育兒,研究親子關系的,的確有,但卻還是少數。
不陪伴,孩子就不和爸爸親,而這也不過是最表面的現象,真正的本質影響是,一個缺席的爸爸身后會產生一個問題孩子。
專家說:“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母親在教育方面看重的是細節,而父親更注重孩子的整體和方向的教育。心理學家指出,父親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父親的存在,對男孩子而言,更是他言行身教的模仿對象。”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女孩子,她膽小,她敏感,她安全感極低,她要么不敢愛別人,要么愛的患得患失,生不如死。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女孩子,她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和男人相處,她一生終極的夢想,不過是想讓一個男人好好愛她,但是,她其實根本不知道好男人是什么樣。
她簡直就是行走的渣男吸引器,每一任都是渣男,可是,每一次她都不肯主動放開,因為,她貪念那一點點溫暖。
她父親沒給她的東西,她一生都在追尋。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男孩子,他細心,他溫柔,他呵護著他的母親,憎恨著他的父親,有個女孩子為他的溫柔細心著迷,義無反顧的嫁給他,結果卻發現,自己是他和他母親之間的“第三者”。
而他,在一地雞毛的日子里,驚恐的發現,他竟然活成了他曾經憎恨的父親。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男孩子,他不勇敢,他沒血性,他沒擔當,他遇事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怎么辦,第二反應仍然是不知道怎么辦,你絕望了,不耐煩地說“那你別管了”,他于是立刻逃之夭夭,背影是個大寫的“解脫”。
他父親沒給他做示范,他一輩子都不知道該怎么做男人。
你肯定不想讓你的孩子,變成這樣的男孩子或者女孩子。
父親陪伴孩子的意義到底有多重要?家庭生活就像一臺戲,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作為父親,扮演著母親所無法取代的角色。
影響孩子性別角色認同
父親給予男孩子以榜樣的力量,給女孩以安全感。很多研究都發現,男孩子在4歲以前,父親角色缺失會使他缺乏男性力量,易于女性化;女孩子在5歲以前缺乏父愛,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會焦慮、羞怯或無所適從。
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
父親和孩子玩游戲,時常用令人刺激和激動的方式進行,孩子喜歡這樣的方式,喜歡這樣的交往,會逐漸表現出自信和快樂。父親正是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品質的形成。
影響孩子智力水平
相對于母親,父親的動手能力更強,如修理車輛、電器、修整園林等,使孩子對動手操作充滿興趣。孩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激發探索欲、想象力和創造性。動手實踐能力越強,越能促進智力水平的發展。
影響孩子社會化行為
這是因為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爸爸幫孩子建立游戲規則,培養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低,孩子的問題行為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其社會化行為水平會更高。
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止以上幾點,還涉及體格、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其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后,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缺乏,表現抑郁、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長期缺乏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癥”,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缺陷。
偉大的媽媽恨不得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但有一件事,媽媽做不了,那就是做爸爸。
媽媽們能做什么?——幫助爸爸和孩子之間建立情感聯結。媽媽和孩子,因為臍帶,情感的紐帶是天生的,而爸爸們不一樣,他們和孩子的感情是后天培養的。
媽媽們在沉浸于照顧孩子的辛勞的時候,常常忘了,她的老公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他看到孩子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根本不是感動的稀里嘩啦或者愛不釋手,而是,手足無措,很可能,還會逃跑。
作為柔弱的女人,我們也需要安慰和鼓勵,憑什么我孤立無援的時候,還要去顧及他。可是,首先覺醒的人,負有拯救的責任。畢竟,糟糕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所以,作為妻子,作為孩子媽的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進入父親的角色。
我們要試著給他們父子創造獨處的機會,為了爸爸博得孩子歡心出謀劃策,還要糾正他錯誤的育兒觀念。
要相信,只要媽媽們堅定信念,一定會有效果。
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們,有些人終于覺察到,世間所有的美好,都不抵孩子微微一笑,于是,努力變成了孩子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好爸爸。
而有些人,始終抱著僥幸心理,拖著拖著,孩子就長大了,能與他說的話,也就是那句:“爸,我媽呢?”
親愛的爸爸,你愿意做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