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做自己,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期待過一生。

【一】

昨天有位讀者給我留言說,自己很想從事新媒體工作,但目前的工作又與新媒體一點也不沾邊,于是有點苦惱。

后來幾次聯系之后,了解了一些她的情況。

這位讀者我叫她小林是今年畢業的應屆生,現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前臺文員。

原本小林應聘的是新媒體運營專員,但做了兩個星期后公司的前臺文員辭職了,公司一時沒招到合適的人于是就安排小林先接手前臺文員的工作。

小林原本心里是不樂意的,但礙于自己是新人,沒敢說出口,加上領導說只是讓她先頂替一段時間,等招到人了就把她換下來,于是小林就硬著頭皮接受了。

但沒想到小林在這個位置上一做就是三個月,昨天領導跟她談了轉正的事讓她繼續擔任前臺文員一職,因為公司前臺文員還沒有招到,但是新媒體運營專員確又招了一位。

小林心里一萬個不樂意,但人家是有新媒體運營經驗的,小林想自己應屆生而已,拿什么跟人家競爭,于是只好被動的接受這場職位變動。

其實小林這種情況我很能理解,因為年輕,因為弱小,所以覺得自己沒有反抗的威權人士(父母、長輩、領導)的資本,所以我們被動的接受了一些自己不樂意的安排。

【二】

想想剛畢業那會的自己,也總是在小心翼翼試探著周圍人的言行中慢慢行走,生怕一不小心就禍從口出,生怕一不留神就無意中得罪了誰。

如果有人說:“幫我個忙吧…”

哪怕放下自己手里的活也會先去處理別人的事情。

總是不自不覺中為自己攬下一身的活兒,如果做得不好還會深深自債。

后來慢慢發現,其實自己做的這些事并不是別人做不了,所謂的“幫忙”不過是別人指使你的一種借口,而且你做了這些人家也未必真心感謝。

雖然意識到這點,但誒于面子,也總是沒辦法開口拒絕,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慢慢將這種習慣扭轉過來。

我們總是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而委屈自己,我們總是不知不覺中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模樣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因為我們不懂拒絕,所以我們沒能更好的尊重自己,我們試著屏蔽自己內心的聲音,所以我們憋屈的活在別人期待的生活中。

伍綺詩在《無聲的告白》一書里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三】

我們從小過慣了被安排的生活,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報考專業、結婚生子,我們在別人的期待中不斷掙扎。

常常聽到有人說:

“我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的,可我又不能離開,這是爸媽好不容易為我爭取到的,我不能讓他們失望。”

“我并非真的愛眼前的這個人,好像只是正好到了該結婚的年紀,父母覺得雙方家庭合適,就這樣在一起了。”

我們常常無法拒絕家人的期待,不論那期待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們常常會傾盡全力,為心愛的人做所有我們覺得很棒的事,卻不明白可能對方并不鐘情。這是悲劇和不幸福的根源。

只有當我們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明白自己的真實需求,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這樣的死循環才會結束。

我有一位表妹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設計專業,畢業之后在長沙工作過幾個月,但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并不對口。

于是心有不甘的她,去年的時候和家里人打了聲招呼就跑到廣州來了,剛來廣州時在一家創業公司做平面設計,工資不高,而且辛苦。

父母心疼她,于是要她回家去工作,并且為她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保險公司從事內勤事務,工作輕松,又離家近,而且福利待遇非常好。

但我表妹最終還是留在了廣州,她說,在這里工作雖然辛苦,但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她愿意。

后來表妹在那家創業公司工作一年后,被另外一家公司以雙倍的工資挖走,而且工作比之前要輕松,還交了個男朋友,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四】

我們總是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才慢慢明白,真正應該取悅的人只有自己。

慢慢的學會推掉那些不必要的應酬,拒絕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迎合、不討好、不喜歡的不妥協了,開始拒絕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想做自己,但是的確很難。

我總是不自不覺就被別人的言行影響了自己,說話做事總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同,而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怎么辦?

美劇《SENSE8》里的一句臺詞:真正的暴力,最不能原諒的暴力,是我們過于恐懼真實的自我時所對自己施加的暴行。

如果你真的想要做自己,首先你得認識自己,并且愛自己。

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并且接受自己的缺點。

很多人不敢做自己,就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優點,對自己的缺點又過分在意,小心翼翼的逃避著這份缺點,于是在生活中便不能明確自己的愿意和需求,也就只能被動的接受別人安排了。

除了認識自己之外,你還要弄清楚自己擅長什么?明白自己要什么?這樣你才能分清楚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適合自己的。

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才不會有迷茫和彷徨,你才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第二,你還必須學會愛自己,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努力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而忽略了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不可否認,我們都是愛自己的人,但我們的行為卻在不知不覺得把這份愛忽略了,因為我們討厭這個有缺點不完美的自己,我們在乎別人的意見更甚過自己的感受,是我們不能好好愛自己的根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