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碎碎念的瞎琢磨

▌關于洗腦這回兒事

儀式感,階級管理,奉獻行為,崇拜形式,戒律,反生理行為,這些宗教的核心要素在現在企業(yè)價值觀管理實操過程里,也都能見其端倪,因為人性這東西千百年來是沒啥長進的。

▌關于嘀嘀加價被罵

“正常的語境下,很少有人敢于說出「企業(yè)應當在我需要的時候,依照由我制定的價格提供服務」這種蠢話,但是現實是這種大言不慚卻是屢見不鮮。”

嘀嘀被罵的最兇的時間大概是合并uber之后吧,以價格杠桿調控供需的市場經濟邏輯,在這個有著計劃經濟遺毒的國度,被百般詬病。

▌關于互聯網的快速迭代

互聯網公司的快速迭代是市場化競爭的帶來的結果,而機構能否系統化的降低試錯成本則是「快速迭代」這個動作的基礎。

▌關于「用勤奮代替思考」

追細節(jié)是很容易讓人上癮的一件事,它由一連串難度不高的小任務組成,是大腦最舒適去處理的任務。看全局則消耗大量糖原,每一個未曾、也條件不允許了解的細節(jié)都需盡全力合理腦補,以勾勒出事務的脈絡或是洞察先機。

▌關于大佬們的戰(zhàn)略

王興說“最糟糕的事情是一個公司設定一個目標,但它其實是達不到的,因為那個戰(zhàn)略定位一開始就是錯的”,而逍遙子說“戰(zhàn)略是打出來的”。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不沖突,戰(zhàn)略是愿景的實現路徑分解,確實如逍遙子說的是在過程中的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然而亦如王興所說,很多公司設定的目標設定是達不到的,這是因為公司對自己的團隊能力基因資源這些必要條件的理解和把握其實不夠。

換句話說,兩個人之所以對于戰(zhàn)略有如此不同的見解,也正是因為兩家企業(yè)所處的賽道和位置不同,一家是在互聯網紅利時期,處在紅利賽道,從0到1,摸著石頭過河,自當是披荊斬棘,遇山開山,開出來的路都是自己第一個走。而另一家則是在互聯網紅利的末期,在紅海市場打拼,幾乎與整個互聯網巨頭圈為敵,自當就要考慮「自己有啥,別人沒啥,自己能干啥」這種問題了。

▌給幾條新人建議

團隊最近又進來不少新人,湊合著給幾個建議:1、目標、路徑、方法,想清楚了就去干。2、做大概率會贏的事,不要管每件具體事的具體效果,這根玩德州一個道理;3、協作損耗天然存在,不可避免,溝通可以降低這種損耗,永遠不要放棄溝通。4、表達可以輸出自己準確的信息給別人,更是自己成績的放大器,練習好表達。5、專業(yè)能力可以暫時不足,但別吝嗇表達你的專業(yè)態(tài)度。

▌關于大時代的時運百態(tài)

偶然碰見多年未見的老友,聊起幾個昔日朋友,對出來一個有趣的信息:一位是阿里同事,前幾天離職股票套現,身價千萬;一位是互聯網老兵,創(chuàng)業(yè)多年,終得小成,身價千萬;一位是本地牌友,前幾天拆遷,身價千萬;不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因緣際會下,實現了自己的財務自由,大時代的時運百態(tài),有趣。

▌關于BAT的投資觀感

國慶前,幾個老友聚餐扯淡,聊到BAT這些年的投資觀感,友人舉了個很有趣的例子:阿里是織毛衣,圍繞著自己核心業(yè)務逐步延展;騰訊像下圍棋,落子布局,步步為營;百度像扔箭筒,方向看著差不多,就扔幾根過去,進沒進另說。

騰訊在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后的戰(zhàn)略投資,傾向于用戶&產品類更多一些,在每一個棋子上都用它們的產品哲學做到極致,以騰訊的用戶資源各種反哺,最后好棋連成一片,就變成了一個局。

阿里的戰(zhàn)略投資則是始終圍繞著數據這個概念,資金流、信息流、物流,賺錢的同時,不斷的擴展自己的數據源頭,這根阿里對未來數據的看好不無關系。

▌關于數據技術的爆炸

三體里曾經講過文明技術爆炸的概念,人類技術文明也確實是在「蒸汽機」「互聯網」這樣的技術出現好得以迅速演進的,說回來「大數據」的概念喊了蠻久了,可時至今日,令人驚艷的數據應用也沒幾個,「大數據」確實在等一個爆炸的節(jié)點,具體來說是用戶的行為都能被數據化,數據源的廣度足夠,數據算法的迭代足夠細分成熟精準,理想中的「大數據」才真正到來,這個節(jié)點一旦過了,很可能是在幾年之間就會迅速影響整個人類社會。

▌關于視頻網站的付費會員變遷

國內視頻網站的付費會員發(fā)展經歷了幾個明顯階段,免費階段是從版權無序的野蠻增長年代,到UGC、PGC內容紅利時代,付費階段是從影視內容正版化開始,由平臺支付版權費用,產品上對部分視頻內容作付費會員限制,然后大肆渠道分發(fā)免費&低價會員培養(yǎng)習慣,直到今年,各大視頻平臺都具備持續(xù)購買或者產出優(yōu)質內容的能力,用戶付費習慣也日漸形成,付費會員業(yè)務進入爆發(fā)期了。#這年頭,誰手上還沒個視頻VIP會員了#

▌關于公眾「玄學化」的偏好

「用心做菜」「用心工作」「用心作音樂」似乎用心能解決一切問題,傳統的專業(yè)領域里不少大拿也熱衷于用「玄學化」的方式,來封包自己的成就,這的確迎合了公眾的偏好。

這個現象在文化藝術領域尤甚,找個懂得「解構」「歸納」輸出方法論的是著實的不容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