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接近年底的這幾個月,最令人應接不暇的,就是扎堆的婚禮。安靜的微信界面突然跳出一張電子請柬,從不聯系的人忽然給你打電話,一直沒有交集的人突然頻繁在你朋友圈下面點贊······
大概是因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或者我自身也是在今年的盛夏完成了婚禮。自從國慶以來,我都記不得目睹了多少對新人攜手走進婚禮的殿堂,也記不得收到了多少請柬,甚至,接下來的兩個月邀請依舊會排山倒海撲面而來。
因為結婚的人真的太多了,我擔心忘記出席,在家里面最醒目的位置一個一個的列舉了新人的名單,每完成一次,我再打上勾。擔心因為忙碌或者不能親自參加婚禮,忘記給份子錢,讓別人誤會了,所以只能選擇這個幼稚的舉動。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種份子錢,聽說從周朝的時候就誕生了。
以前我覺得份子錢就只是一個象征,但是越來越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都在說:份子錢就是友情的一面照妖鏡,一個人和你關系怎么樣,結一次婚就知道。
我跟劉先森結婚的時候,把所有的送過禮的名單好好的記下來了,做完這項工作之后,發現份子錢這種東西,其實是沒有規律可循的。
并不是份子錢送的越多,你們的感情越好,也不是因為份子錢少,你們就從此不再聯系,甚至因此戴上了有色眼鏡去衡量這份感情。我內心也一直告訴我自己:永遠不要用這種東西去綁架我們的之間的感情。
我的閨蜜,我最好的幾個鐵哥們,送了我非常豐厚的紅包;
有些不常聯系的同學,平時沒有過多交集,送來的紅包也令人意外,因為我覺得她們估計不會來了,但還都來參加了;
有些我沒有邀請的人,看到我婚禮發了朋友圈,還特意送來祝福然后微信發了紅包;
有幾個外地的讀者,給我發的文章獻上了大大的贊賞,并私信我表示祝福;
有少數關系還不錯的朋友,還有些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并沒有送份子錢。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因此去撇清些什么東西。
劉先森這邊也是如此,他很鐵的幾個兄弟送了好幾千的大洋,也有平時關系非常好的朋友送了一點意思一下,特意跟劉先森說:月光了。其實我們都理解他們之間的情深意重,并不是因為這點份子錢去改變些什么。
很多人說,份子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惡習,按照親疏遠近,分為三六九等。
可是,我們一生中遇到的這些親人,朋友,同學,怎么能如此赤裸裸的明碼標價呢?
不要讓份子錢成為友情與金錢之間的一場對抗,人脈也許依靠金錢來維持,但朋友講究的應該是感情。
送禮只應該是朋友之間一種簡單的儀式感,它不是為了攀比,只是表達了一種關系:你在我心里無論怎樣,依然重要。
有些公司的企業文化我很欣賞,結婚只發喜糖,不隨禮,大家就當做公司聚會,這種風氣好很多。也有些公司每個部門湊點小錢,湊個吉利的數字,比如666,算作對新人的一個祝福,這樣也挺好。
在份子錢這個問題上,我們要保持一個基本的平衡和默契,紅包只收不送,很容易導致人際關系失衡的,你結婚的時候,別人送你送禮,一定要記下來,等別人結婚的時候,你一定要還回去。
如果對方是已婚人士,你沒有機會給對方回一份婚禮紅包的情況下,一定要留意在其他時機或者場合中去“彌補”。
我最不喜歡的一件事就是虧欠,很多時候寧可吃虧的是自己,也不想別人對我有什么成見。幾年前幾個朋友結婚,我送的是500,這次我的婚禮,他們送了我666,臨走的時候,我又包了188的紅包給他們的孩子當做見面禮。
這一點,我想我是赤裸裸的遺傳了我媽。親戚送的份子錢多余當初爸媽送出去的份額,我媽也總會給那些親戚的小孩發個紅包補上,就怕心理虧欠別人什么。
寫在最后,
真的不要用份子錢去衡量你們之間的感情,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量力而行,不要因為份子錢讓自己產生過多的經濟負擔。比如我和劉先森,這幾個月扎堆的婚禮,已經嚴重超出了我的預支。
結婚,原本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談錢傷感情,不要因為份子錢這個事情,編造了人間百態的故事集。
婚姻本身是虛無愛情的儀式,份子錢的厚薄不該成為衡量我們人情冷暖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