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為什么要遠程。
其實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住在城市的西南端,而這座城市的商務區在北面,每天上班都需要穿城而過。七八年前還好了,開車差不多半小時就能到達公司。后來,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堵,上班通勤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從最初的半小時變成了一個半小時——這還是單程。晚高峰的時候會稍微好一點,大約會用到一個小時。這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我每天會在通勤上花掉兩個半小時!
由于我的工作大多是規劃,計劃,審查等特別燒腦的事情,所以需要很多時間來進行轉換和緩沖,例如適當閑聊,沖咖啡什么的。所以我自己測算過,每天正真有效地工作時間最多四小時。
那么問題來了,每天用150分鐘的通勤時間換來在公司240分鐘的有效工作時間,我是不是傻掉了???
理性分析促使我采取行動,換工作和搬家暫時都不太現實,所以我開始嘗試錯峰出行。每天上午我都在家里工作,正好開展一些希望不被打擾的工作,例如工作計劃,前期草圖,大綱寫作,工作安排等。中午再出門去公司——這時開車去公司只需要半小時左右。下午在公司,同團隊交流,開會,討論等,完成需要協作的工作。
試行了一段時間,效果不錯。慢慢地,我們摸索出了一套遠程工作與協作的方法,以及與之相配合的網絡工具。
2014-2015年冬天,我搬去三亞住了四個月,當中陸陸續續回了幾次公司,但差不多一大半時間都在三亞。在三亞的日子里,一直都采用遠程的方式來控制和推進項目,效果也比較理想。
在三亞住的地方,樓下有家不錯的西餐廳,每天我都在那里工作,上午喝咖啡,下午喝啤酒,每天在冬日艷陽下面對碧海藍天,心情好了很多。
久而久之,同餐廳的經理也成了朋友。這家餐廳本來是上午11點開業,我一般9點就準時去上班了,經理一般也會早到,給植物澆澆水,擺擺座椅什么的。11點之前,他們店就只接待我一個客人。
2015年春天回到城市里,創辦了www.time-cost.com. 而我之前從事的行業開始急轉直下,索性漸漸淡出,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www.time-cost.com
夏天,這座城市又變得悶熱無比。我又搬去三亞住了兩個月,這次換了一個更加安靜的地方。秋天回到城市,冬天又去三亞住了四個多月。在這期間我完全放棄了原來的行業,創辦了科技公司。
由于先前的經驗,我們可以做得再大膽一些——完全放棄了辦公室,就是一家全靠遠程工作的科技公司。
先說個人狀態吧。
完全遠程工作之后,個人生活方式變得特別健康,心情也好了一百倍。
典型的工作日是這樣的:
7點起床,去海邊跑步,一般3-5公里,順便聽聽播客,或是音樂。
回家洗澡,早餐,看看新聞。
9點準時坐在書房里,開始一天的工作。
11點半下班,步行去健身房,器械鍛煉半小時。然后回家午餐。
下午2點,在咖啡館里辦公——我家附近的幾處咖啡館,輪流坐。
下午4點半,如果沒有什么特別要緊的事情,去海里游半小時,算是工間操,然后接著工作。
傍晚6點下班,步行回家。
對團隊而言,就是必須要找到能夠適應遠程工作方式的人來一起工作——起碼要愿意學習并使用一些新工具吧。
其實學習這些工具沒有大家想象的困難,只是是否愿意學習的問題。實在不適應遠程工作的,只有不合作了,我們也淘汰過這樣的隊員。
對于個人來講,需要特別的自律,每天做什么事先計劃好(我會寫在每周的例會文件里面),然后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
還需要強大的內心,要特別的耐得住寂寞。沒有同事,沒有茶水間閑聊,沒有辦公室政治,沒有八卦——到這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看起來降低工作效率的東西,原來是有道理的,甚至說是必須的。還好有微信,稍事休息的時候,可以在群面跟朋友或同事聊聊天,開開玩笑。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在Teambition上的工作討論后面犯犯傻,講個笑話什么的。這都是一些補償機制。
每天獨對碧海藍天,開始的時候是興奮,爽,開心。慢慢地,這樣過去一周,一個月,五個月,一年……就會開始有些別的情緒出來,覺得很不真實。
太清凈,太清醒,會不自主的讓人陷入哲學思考,我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這樣的感覺。反正人一旦開始思考類似終極問題,就會有點怪怪的。
后面就放點照片吧
2015夏到2015-2016冬季換了個地方
晨跑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