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將成為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
多年以前,父母輩兒的都是通過相親認識的,媒婆憑借一張巧嘴,穿梭于十里八村,給這個村兒牽個線,給那個村搭個橋,兩人見一面,點個頭,一樁姻緣便成了。男方家牽過去一頭豬,或者領過去一頭羊作為聘禮。
緊鑼密鼓,鑼鼓喧天,歡歡騰騰就把媳婦娶過門了,兩個一面之緣的陌生人通過婚禮這個儀式,突然間就成了相濡以沫一輩子的人,沒有抱怨和不快,因為在那個年代,生活就是兩個人搭伙過日子。
身為80、90后的我們,很鄙視這種中國式相親,這種包辦的婚姻承載著太多的是非,夾雜著太多不滿,所以我們高舉自由的牌子,向著世俗宣誓“要嫁就嫁給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等同于自掘墳墓。”
我們不愿意將就,不是因為叛逆,而是因為責任。成家以后,偶遇真愛,我可以一紙協議,跟現任說拜拜,憑借滿腔熱血去追求真愛。但我更愿意讓最美好的自己遇到那個能相攜一生的人。
20歲以后,開始陸陸續續去參加老同學的婚禮,那些早早不上學的同學,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威逼利誘下,奔赴著一場又一場相親,好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聽著那令人顫抖的聘禮,望而卻步。
突然就像被重重打擊了一樣,沒錢,沒勢,沒房,沒車,要什么沒什么的日子,哪有資格談愛情,談的都是生活。
閉上眼睛,選一個“最便宜”的人,一起有難同當,有難同當。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頭,美得如詩如畫,只不過,只有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彼此的無可選擇,所以才可以堅定不移。
我一直信一句話:“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世間所有的無可奈何都是自己的屈服,一次次屈服成就了遺憾,后悔未曾爭取,后悔未曾堅持,后悔未曾為愛情奮不顧身。
這世上事情本就與對錯,所有的對錯衡量標準都在你于你本身,只是這世界制造了一個統一的標準,畫了一條紅線,有些人越過了紅線,活在風口浪尖上,有些人一輩子活在紅線里面,成為安分守己的人。所以,一些人選擇了丁克、選擇了單身、選擇了同性;一些人選擇了結婚生子、賺錢養家。只是不要忘記,這所有的生活,都是為你自己而活。
我們憑借年少輕狂,活的坦坦蕩蕩,遭遇過不幸,也會鎮定自若,可面對婚姻時,在親人的憂心忡忡下,多年以來修建的銅墻鐵壁也會潰不成軍。
慢慢的,我發現只有當一個人足夠優秀時,他便掌握著所有的主動權,他可以任性的指著一個姑娘說非她不娶,他也可以說時間尚早,還可以等,時間賦予他足夠的寬容,足以去尋找和等待。
而相遇的那一刻,不早不晚,剛剛好。
愿所有的姑娘都可以嫁給幸福。
不要問我幸福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