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絕癥,治療?還是放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一個朋友的弟弟得了白血病,正在醫院治療,等待骨髓移植。每日各種費用3000多元,已經持續兩個多月。

他們也不敢告訴他們年邁的父母,怕父母知道了承受不住。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承受著內心的巨大壓力。

我的朋友看著弟弟每日治療的痛苦,心里煎熬痛苦而糾結迷茫。她與我探討:親愛的,你說,人得了絕癥,治療的這么痛苦,治好的希望又不大,到底應該治療、還是放棄?如此沒有品質地活著,要是我,寧可放棄治療。

這真是個深刻的倫理問題。對于我們的親人,得了絕癥,明知治愈的希望不大,到底要不要傾盡全力、傾家蕩產、甚至債臺高筑地治療呢?到底是應該堅持治療?還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放棄為好?

我只能說,如何選擇,是當事人以及與他的家人商量后的決定,別人無法給他做決定。當然,對于極小的孩子,或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則是由他的直接監護人做決定。我們無權告訴別人,他應該怎么做。

臺灣著名女作家瓊瑤,前段時間公開發表了一篇給她兒子的信,告知了她要得了絕癥絕不治療、或者最好把她送到瑞士進行安樂死的意愿。她之所以公開給兒子的信,就是為了好讓大眾監督她兒子,免得她兒子因為不舍得她死去,而為她做無用的治療,延長她的肉身痛苦。

疾病與死亡,是每個人都免不了的事情。關于疾病,到底是怎樣一個真相呢?

在自然界里,是沒有疾病這個概念的。自然界的所有動植物,客觀上也存在著生長、發展、衰老、死亡的過程,但這一切對它們來說,只是一種客觀發生、存在與體驗,而沒有所謂疾病這么回事。

但在人類思想中,疾病卻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尤其是重大疾病或所謂絕癥,人們視其為洪水猛獸,猶如一道門檻,一條深深的溝渠。人們害怕遇到這條溝渠,只想躲開它、填平它、消滅它、躍過它。

人一生也會如動植物一樣,經歷生長、發展、衰老、死亡等過程。所謂的疾病,只是身體的不同變化與狀態。它也是一種客觀發生與存在。如果不將它視為異常的話,疾病也只是一種體驗而已。

對照自然界中的其他動植物,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疾病,只不過是人類頭腦中的一個概念、一種觀念。

每個人的身體、得的病都不一樣。生命的本質是體驗,而不是設立概念來嚇唬自己。生病本身只是身體的一種發展變化,對于生病的感受也是一種體驗。治與不治、如何治也是體驗。

再進一步,如果整個人生都是一場夢幻,那么,生病不也是一個夢幻嗎?對于這樣夢幻的東西,我們還需要那么害怕嗎?

所以,得了重大疾病或絕癥,治與不治、怎么治、要不要告訴父母親人,都不是什么大事,這只是靈魂想體驗的內容而已。不要覺得某個人會受不住,每個靈魂都能受得住。

要知道,疾病只是個虛幻的概念,在自然界那里,是沒有所謂疾病這回事的。

人們為什么如此害怕疾病呢?我以為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害怕身體的疼痛。

身體會疼痛是肉身的一個特點。但如果可以像感受甜蜜與喜悅那樣感受疼痛,疼痛也只是一種全然的體驗。不會成為讓我們特別恐懼的原因。

另外,現在的醫療技術,已能解決大多數疾病與治療帶來的疼痛。所以,對于身體的疼痛,是可以應對與減弱的。

二是害怕死亡。

人們之所以如此害怕絕癥,是因為絕癥這條深溝對面就是黑矗矗的死亡。死亡好似意味著個體生命的消失與結束,所以令人無限恐懼。對死亡的恐懼,使人們害怕絕癥,所以想方設法地治療,以求活著。

死亡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功課。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發展的高級階段。死亡是生命的完成,是生命的進階。能了悟到這一點,就會超越疾病與死亡;如果不能,就會被恐懼抓住。

三是害怕治療的巨額費用。

重大疾病或絕癥的治療都是非常昂貴的,并不是每個家庭或人都能負擔得起。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治療疾病的經濟壓力巨大。他們往事面臨著治療失敗、人才兩空的可能性。這也令人們壓力山大,因而對疾病感到恐懼。

人之所以明知無望,受著痛苦,即使傾家蕩產,債臺高筑,還緊抓治療不放,大概不外以上幾種原因。

面對重大疾病和絕癥,不論對當事人,還是家屬,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與挑戰。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功課,與成長的機會。

生而為人,疾病與死亡是必不可免的。這世上每個人都是要死的,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因疾病而死。越早地參悟疾病、死亡的意義,越早有健康、輕松、樂觀、積極、豁達、灑脫的心態來面對疾病與死亡。

再重復一次,治與不治、怎么治都是可以的。沒有標準,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選擇的就是正確答案。我覺得怎么選擇都是勇敢的。選擇治療是勇敢,放棄治療也是勇敢。

人會聽從自己的心,按照趨樂避苦、趨利避害的本能,做出自己感覺最好的選擇。也許外人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但卻也無權評判他們的選擇。

我只希望生病的人,在身體受苦的同時,心不要再受苦。

諸君若問我的態度:假設我得了絕癥,我會如何選擇呢?

我的選擇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一點保守治療,讓自己身體感覺不那么疼痛為原則。我絕不舉債治療、絕不做破壞性的治療、不選擇手術及放化療。體驗疾病的過程,并靜靜地等著死亡來臨。

要是我的至愛親人得了絕癥,我也只在自己能力及心愿范圍內幫助他們治療;至于他們要選擇什么治療方案,則聽他們的。

當然,我的態度現在只能說是假設。人生不能像春晚,可以一場場地彩排。人生全部都是現場直播,當場寫答案、當場交卷。也許事先覺得自己豁達的,到現場不一定真豁達;事先覺得自己懦弱放不下的,也許竟能放得下。

人生充滿了變化與不確定性,也許,這正是人生的巨大魅力與引人的地方吧!

所以,誰也別笑話誰。根據自己的心,做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因為,無論如何選擇,都有相應的得失體驗,都需要勇敢,都需要承擔。

但本質上,一切都是個幻象,包括疾病和死亡。所以,要想臨場時從容交份好卷,就得平日在修行、成長方面及早準備功課,力爭盡早了悟生死真相。練習多了,現場直播時,對于自己的選擇與表現,終歸是要有把握些。

同時,更重要的,就是在平時調節、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讓自己盡量身心健康,不愛生氣郁悶焦慮,對人生持樂觀豁達的心態,盡量減少重大疾病或絕癥的發生。

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有一部分遺傳或天命,在這個范圍內,我們就要學著修行與成長了。還是那句話,生命充滿了變數,練就一棵強大而柔軟的心,以不變應萬變,悠游歲月間,感覺生命的美。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益與有意的體驗。愿世上每個人,都能深入且輕松喜悅地體驗自己的生命。愿世上每個人,都擁有輕而易舉、完美的健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如果需要原文檔(因文體限制,部分表格無法呈現)請聯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醫仲景協會整理收集 《內經選...
    陶墨閱讀 34,818評論 0 33
  • 對不起,這么多年。你還是我拒絕別人的理由。 這是方不見在他公眾號里某篇文章的題目。我很喜歡。所以就偷了過來。大家可...
    又又又又又又閱讀 309評論 0 0
  • 今天兒子有一件重要的事:收信。 連兒子都知道互聯網時代很少有人郵寄平信的。當姥姥在視頻中告訴兒子會給他寫信時,兒子...
    冷眼魯娜閱讀 287評論 3 3
  • 一、前言 開發完Flask的項目之后,需要進行部署使用。在部署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煩,很是心塞,最終部署成功。...
    曹八一閱讀 1,703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