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猛的意識到需要好好打理自己的財務健康,先從王爍的極簡金融課開始。
?
不要指望炒股發財
說到投資理財,大部分人應該跟我一樣,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大概就是炒股了。很多人身邊都會有這么一兩個真是存在的或是別人話語中靠著炒股發財,從一窮二白到第一桶金。
但是,更多的人則很難靠炒股發財。文中分享了一組數據:一個營業部一年(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7月1日)客戶收益統計:資產量500萬以上的,賬戶總體盈利的只有12個,交易客戶數位73戶。資產量100-500萬,賬戶總體盈利的只有51個,交易客戶數為389戶。資產量30-100萬,資產總體盈利的346個,交易客戶數位3089戶。
我發現資產500萬以上的,盈利比例為16.4%。資產100-500萬的,盈利比例為13.1%。資產30-100萬的,盈利比例為11.2%。
股票的投資收益分為市場收益和超值收益。
不要指望炒股發財,這里的炒股其實不單單指炒股,還包括債、匯、大宗商品、君子蘭、普洱茶等等等等。我們都知道“炒作”,也就是把一件不那么有價值的事情通過渲染煽動鬧大,最終往往都不會為人們所記住。抱著“炒”的心態的人,往往都是希望獲得超值收益的,但試想,作為一個零和游戲,甚至是負和游戲(別忘了政府、交易所、中介機構都是需要在其中抽取利潤的。)我們如何確定自己能獲得那份超值大禮包呢?這是一個回報率超高、中簽概率超低的游戲,而每一個參與者都堅信自己能成為分子,殊不知絕大多數時候,分母才是宿命。我再引用原文的一段問句:“比交易能力,你比得過專業機構嗎?你有內幕消息嗎?就算都靠公開信息,你的整合、分析能力比別人強嗎?你的反應夠快嗎?你有超快跑道能搶在別人的前面嗎?你有超級計算機嗎?你有能持續獲利的算法嗎?極少數個人擁有前面這些條件之一,而那些擁有全部這些條件的,早就成為業內超級機構。“
市場沒有惻隱之心,不知道你有多想發財,想拿市場當提款機的人,終將成為市場的提款機。
?
那什么是我們能做的呢?
我們必須做一生的投資安排。雖然我們無法靠炒股發財,但我們必須要做投資安排,而且是貫穿我們一生的投資安排。因為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制度如何完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相似的生命周期。20歲以前基本只有支出沒有收入,踏入職場開始有收入,收入隨著能力資質提升而增長,到達一個收入高峰,然后會呈現下降,紅線代表我們的支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支出會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也就是說一生的財務安排需要讓A+B〉B+C。也許大家看著我畫的草圖會覺得也還好啦,可是我有兩個提示,一個是我們的平均壽命隨著醫學和科技的發展會越來越差,也就是向右我們有很長的空間,二是隨著通貨膨脹,紅線也許不是呈線性增長,而可能是指數型,好吧,這個悲傷的話題我們先說到這。
?
?
投資安排是我們需要做的,那如何做呢?
放棄戰勝市場的貝塔,放棄戰勝市場的執念,轉而承受市場整體的風險,獲得事成收益水平的回報。
采用股債結合的方法,根據自身情況,確定股債結合的比例,短期中定期再平衡,長期中定期調整比例,以匹配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收入流分布。把時間拉長到一生,將視野從能否戰勝市場發家致富轉到利用市場保護自己。那樣,才能無視絕大多數市場短期波動,用更安穩的心態,更少的精力,更簡明但長期有效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財富和人生。
股債的比例可以是8:2,也就是80%的股票20%的債券,也可以是6:4,60%的股票,40%的債券。這個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收入不同的風險偏好來做決定,作者建議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多的偏向穩定的債券,但是否最終將股票的比例降到10%或者是0,依舊是因人而異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比例,確定比例之后,短期之內調整平衡。每十年或十五年調整比例。
?
投資是自己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把握,無法交給別人。也沒有人能夠承擔這個責任。拍著胸脯保證能承擔責任的還搶著要承擔責任的,大多時候都是騙子。既然我們選擇獲取市場收益,那么如何控制交易成本就成為很重要的事情。關注交易成本而不僅僅是收益。王爍說這是最簡單的投資法則了。但我還是有點懵圈。以上與其說是一篇文章,不如說是我的讀書筆記。
?
我真切的認識到,投資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我真的需要好好的對其進行學習和掌握。所以,從復述和模范理念開始。大家要是有興趣,可以去讀王爍老師大學·問的極簡金融課系列。
?
我們學很多做很多,其實也不一定就能保證我們一定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因為市場95%的情況下是正常的,而那另外的5%(危機與拋錨)卻又是尤為重要的,當下的我們無法控制是否下雨,但如果不想淋濕,我們可以選擇不出門(家有余量)或是帶上雨傘(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