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蘑菇嗎

?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樣。

? ? ?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的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 ?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

? ? ?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于是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

? ? ?醫生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病人覺得很對,于是也開始吃東西。

? ? ?幾個星期以后,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 ? ? ?著名的蘑菇故事,也是這本書的書名。

? ? ? “神經病啊?為什么看關于“神經病”的書?”

? ? ? ?因為腦洞大,歡樂多啊!但看書的過程,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 ? ? ?很多時候,我們容忍不了一些人,那些情緒激動的、偏執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為什么那些圣經佛法都沒辦法讓這個人洗心革面?為什么那些個雞湯補藥都沒辦法讓他重整旗鼓?于是我們帶著深深的鄙視嘟囔一句“神經病”,嫌棄的走開了。

? ?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甚至容忍不了自己,怯懦的、憂郁的、拖拉的、心事重重的自己。我們求助于某某管理圣經、某某成功之道,可除了更厭棄自己以外,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自己其實還沒有毅力!于是我們帶著深深自責對著鏡子數落“神經病”,繼續那被厭棄的生活。

? ?可到底什么是“神經病”?我們反倒是沒認真思考過。書里介紹了一些病例:

? ? ? 無法擺脫的抑郁癥:

? ? ? ?有些人的行為很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比如那些堅持認為自己很悲慘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人。親人們指責他們不負責任,朋友們說他們太沒擔當,連路過的吃瓜群眾也要議論一下他們懦弱。大家都會用一句話作為總結:“有啥想不開的呢?”事實上,這個人很有可能患了抑郁癥。而恐怖的是,他自己、家人、朋友、鄰居,還有居委會大媽都未必知道。

? ?如果某人心情持續低落,要小心了,因為有可能不是自己認為的抑郁情緒,而是得了抑郁癥。由于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失調,讓人無法產生正面情緒,往往還伴隨恐怖的幻覺。誘因或許是長期的壓力無法排解,或許是突如其來的打擊,或許是內分泌突然變化……于是復雜的神經系統就生病了。患者從此世界里一片憂傷再無陽光,不再有“想開點”的功能,失去了快樂的能力。我們想象不到,那個完全灰色的世界究竟多絕望;我們理解不了,那個沒有希望的世界有多恐怖。大部分人在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癥的情況下走上了絕路,而就算采取治療措施人,好多也因為過程太過痛苦而放棄繼續治療。

? ? ?作為女性,似乎應該更能憂郁癥患者一些,因為有特殊的生理期嘛,最知道那種不受控制的憤怒和憂郁。不同的是,她們知道再過兩天依然能滿血復活,而抑郁癥患者們卻看不到終點。

? ?媒體采訪報道過一些抑郁癥患者的生活狀況,讓我們了解了他們的精神狀態、承受的痛苦,讓我們對他們更多了一些寬容。或許,他們感受不到這份的寬容帶來的溫暖,但起碼不需要再承受因不寬容而增加的額外的壓力。

? ? ? ?漸入視線的自閉癥

? ? ? 有一些“熊孩子”常讓遇到他們的人抓狂,他們沉默卻堅持,莫名的就會用暴力,而且不跟對方溝通。直到最近大家才知道,他們或許屬于是“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癥患者。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們關上了溝通的大門,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著,只會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需求。 ? ?有人覺得,這些自閉癥孩子大概都跟《雨人》里的主人公一樣,雖然社交能力很差,但實際上是個天才。然而,事實上70%自閉癥的孩子智力水平都低于常人,天才不到10%,而且天才也僅表現在數字、繪畫、音樂等方面,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

? ? ?越來越多的聽說某某家的孩子得了自閉癥,也不知道究竟是患病的人在增加,還是消息散播的更快。終究是讓人揪心,這紛擾紅塵多熱鬧,他們卻看不到。

? ? ?孩子本就是最容易獲得同情的,尤其是生病了的孩子。在媒體的介入下,人們漸漸了解了這個特殊群體,還給他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稱“來自星星的孩子”。在各種精神類疾病患者中,他們是幸運的,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寬容和接納、甚至幫助。我們更希望這份幸運可以走的更遠些,大夫們快些找到打開他們心鎖的方法,讓他們告別天空中孤獨的星星,適應這個熱鬧的地球生活。雖說星星也好,終究是太寂寥。

? ? ?這兩個例子都屬于典型的“精神病”,如果把神經系統比喻成一架鋼琴,這些精神類的疾病大概就是某個琴鍵失靈,結果就是每一首曲子都會走調。非要奏出原汁原味的《命運》,只能是彈奏者自我折磨,也折磨期待中的聽眾。如果接受琴鍵異常的事實,或許可以另辟蹊徑,比如巴赫就臨時創作了著名的G弦上的詠嘆調。同樣,降低期待的聽眾也會收獲更多驚喜。

? ?好消息是大部分的時候,大部分人僅是遇到一些精神方面的困擾,比如拖延癥、幻想癥、焦慮癥、社交恐懼、失眠……無論是精神疾病還是精神問題,治療的第一步都是直面自己的問題。我們接受了自己和自己目前的狀態,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詠嘆調。

? ?所以,在遇到各類問題的時候,當我們痛苦、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別急著進行那些所謂的改變自己、尋找真的自我等自虐行動,或許可以把自己暫時歸類為“神經病”,放下苛刻、放下有色眼鏡,尋找一朵屬于自己的“蘑菇”,一起等待一場細雨,再重新勃發出生機。

? ? ?這是書中一位精神病詩人的作品:

詩集《十萬個為什么》

地理篇

大海啊,你這么藍,這么咸,你家里人知道嗎?

祖國啊,我的母親,您兒子至今單身,您就真的不著急嗎?

黃河啊,母親河,您和祖國到底哪個才是我的親媽?

書籍啊,知識的海洋,難道我蠢是因為我不會游泳嗎?

動物篇

屎殼郎啊,如果你餓了,會吃自己的嗎?

長頸鹿啊,你的犄角發射了WiFi,為什么不告訴我密碼?

穿山甲啊,你這么能挖,是藍翔技校畢業的嗎?

企鵝啊,如果我忘記了QQ密碼,還能找到你嗎?

詩還是挺有意境的,問的問題那么貼近生活,那么有必要性。如果都能得到答案,生活也是會更加美好了呢。接受了自己的狀態,生活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腦洞怎么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