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2歲4個月時我給他買了人生中第一份零食——海苔。他特別愛吃,也特別珍惜。
見我回來了,他把小手伸出來,說: “給媽媽吃!”我心里一陣歡喜,處于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的兒子,今天居然開始給媽媽分享他的零食了。
我湊了過去,他的小手伸得似乎并不是堅定,但依然是要給我的樣子。我輕輕咬了一口:“謝謝丁丁!” 他看看我,笑笑跑開了。
他一邊吃海苔,一邊玩,吃到最后一片時,他拿在手里,在燈光下照一照:“綠色的!” 一會兒又照一照: “綠色的喲!”
顯然,這些海苔不僅給他帶來了新鮮的口感,還有視覺上的新鮮感,所以他愛不釋手。最后一片海苔,他好久都沒有吃掉,拿了一個小時。邊拿著,邊玩兒著。
丁丁爸爸坐在我對面,張開嘴逗丁丁:“哦!我要吃嘍!”
看爸爸張大嘴的樣子,丁丁馬上跑開:“看燈!”“坐火車嘍!”
這是丁丁慣用的轉移注意力的伎倆。顯然他并不想把海苔給爸爸吃。
終于,他在玩了好一會兒之后,在這塊海苔上,輕輕地撕下一小塊,安靜地坐在那里吃掉了,臉上透露著滿足的笑容。
其實,對于剛剛學習分享的丁丁來講,有一個很微妙的心理。一方面,他希望把自己心愛的海苔分享給他人,另外一方面,又擔心別人會一下子據(jù)為己有,所以,分享的同時,他小小的心靈中也在權衡和糾結啊。
當他看到媽媽只是吃了一小口的時候就放心了。他既得到了分享的快樂,也沒有失去他心愛的海苔。
他之所以不給爸爸吃,是被爸爸嚇壞了。可不是嘛,爸爸嘴張得那么大,那小小薄薄的海苔,還不一下子被吞沒了呀!
但今天早晨,爸爸沒再張著大嘴逗丁丁,丁丁也不用擔心海苔被全部吞掉,他喜歡爸爸,想要分享,他愿意試試。爸爸也沒有讓他失望,吃掉了一塊,但還給他留了很多。
收獲了信任感的丁丁,接下來又把海苔遞到我嘴邊,我依然是一小口。之后,他自己拿著海苔吃了起來。
我知道,這對于正處于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的兒子來講,即便是夾雜著猶豫和試探的分享,對這個時期的他來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舉動,是他心理成長的又一個進步。分享的背后需要有非常厚重的信任。
而這份信任,來自于我們對他 “吝嗇”、“小氣” 的包容和接納,當然,能做到這份理解,我們也經歷了一些考驗。
兩歲之前,丁丁一直是挺大方的一個孩子,拿了玩具出去,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也絲毫不在意。我在心里為他的淡定和大方高興。可剛過兩歲,他就像變了個人兒似的,手里的玩具把得牢牢的,誰也不肯給。
有一天,丁丁手里拿著一直橡膠鴨子。剛一出門,便遇到了小丁丁一歲的沛沛。丁丁爸是個好面子的人,看到沛沛一直盯著丁丁的小鴨子,禁不住對丁丁說: “丁丁,把鴨子給弟弟玩玩好不好?”
丁丁拿著鴨子不說話,爸爸又重復說:“給弟弟玩玩好不好?”
丁丁很不情愿地將小鴨子給了沛沛,但他的眼淚就要掉下來了。不巧的是,沛沛沒有拿好小鴨子,小鴨子掉地上了,沛沛一后退,不偏不正地踩到了小鴨子。
這下丁丁爆發(fā)了,他 “哇哇” 地大哭著,上氣不接下氣,小臉憋得通紅。他再也不和弟弟玩了,他在爸爸懷里打著挺要回家,
老公無奈地將丁丁抱了回來,向我描述了兒子的行為。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但我相信,孩子不是小大人,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翻譯他的行為,比如就因此認為他是 “吝嗇的”、“小氣的”,而是應該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了解他特定階段的生命功課。
果然,經過學習,我和老公了解到了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的概念。了解到處于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的孩子常常說 “這是我的” “那是我的”,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孩子實際上是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
了解了這些,我就與老公商量,我們要盡可能尊重孩子這一階段的發(fā)展特征,而不是去人為地擾亂他。
也許是經歷了“小鴨子”事件,丁丁有一段時間對于屬于他的東西表現(xiàn)得很 “執(zhí)拗”,每次帶他下樓,他遠遠地看到小朋友,就會繞道而行,還嘟囔著:“沒有人搶你的,沒有人搶你的!”
我知道,他是在自我激勵了。我趕快鼓勵他:“是的,媽媽會幫助你保護玩具的!” 丁丁聽了就放松好多。
而且,帶丁丁出去時,我會盡可能給他帶小一點的玩具,這樣,有小朋友向他要時,他很容易抓牢,或者放到我特意為他藏玩具而準備的手提袋中。像氣球這樣圓滾滾的玩具,不容易拿牢,遇風還會飛,會增加孩子的緊張感,所以,我干脆就不帶。
漸漸地,丁丁知道自己可以捍衛(wèi)自己的玩具,也相信媽媽會支持他,他越來越放松了。他開始敢拿著玩具在小朋友中穿行了。
我們也根據(jù)他的發(fā)展,調整著行為方式。比如,出去時多帶幾種玩具,在經過他的允許時,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最開始他是不同意的,我們也不勉強,會對別的小朋友說:“丁丁不同意分享他的玩具,等他同意時給你玩好嗎?”。當然,我們也會和熟悉的家長溝通孩子的這一特征,丁丁也會去接受別的小朋友的分享或拒絕。
兩三個月后,丁丁開始同意把多余的玩具給小朋友玩。每次游戲結束時,我們也會提醒小朋友還玩具。當然,他不高興時,依然可以選擇不同意,而我們也選擇尊重:“這是你的玩具,你說了算!”
在我們的尊重和接納中,丁丁順利地度過著 “物品歸屬權” 敏感期。前兩天,看他主動將自己心愛的小汽車分享給一位小朋友,我開心地想:其實,真的不必緊張,孩子就是通過不斷地試探,來完成一個又一個成長任務呢。
而被尊重規(guī)律的孩子,會發(fā)展得更順利。這不,兒子已經開始主動分享玩具了!
而這次,丁丁猶豫地與爸爸媽媽分享海苔,同樣是在試探。試探的結果,會幫助他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對周圍人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無法去控制他所處的每一個環(huán)境,所遭遇的每一個互動。但是,我們依然愿意盡我們所能,多在他心中播種一些信任、美好的種子,而尊重和接納,無疑是種子生長的最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