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喂母乳,但無奈沒有奶。
我奶不夠,出月子就徹底沒有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本來有奶的,喂著喂著就沒有了?
作為一個母乳媽媽,您是否正面臨這樣的尷尬?
作為一個想要母乳喂養的準媽媽,面對周圍這樣的例子,您是否也有這樣的擔心?
母乳喂養對寶寶、對媽媽有諸多的益處,現在很多媽媽都愿意母乳喂養寶寶。有的媽媽卻因為奶少、奶沒有了,不得不奶粉喂養。
究竟是誰動了您的乳房,偷走了您的母乳呢?
根據我對周圍媽媽的觀察,總結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天生沒奶?
案例:囡囡是一個完全奶粉喂養的寶寶,源于囡囡媽沒有奶。從囡囡出生后,囡囡媽沒有感到脹奶,于是一邊奶粉喂養一邊喝湯追奶。過了兩三天終于有了脹奶的感覺,出于想了解自己究竟有多少奶、夠不夠吃的想法,囡囡媽使用了吸奶器吸奶。費了半天勁兒,結果只吸出來20毫升。這一吸奶,大失所望,囡囡媽更加肯定了自己沒有奶,于是放棄了母乳喂養。
案例分析
① 寶寶出生后,媽媽沒有感覺到脹奶,是沒奶?
基本上的媽媽在剛生產完都不會有脹奶的感覺。剛生產的媽媽,體內的孕酮還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對乳汁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剛生產的頭兩天,媽媽不會有脹奶的感覺。
但這個時候媽媽就沒有奶嗎?當然是有奶的。媽媽的乳房從懷孕16周左右就開始分泌乳汁,多數媽媽在孕后期都能發現到偶爾乳頭有濕濕的感覺,或者能在乳頭發現小小的乳痂。在寶寶還未出生的時候,乳汁就已經儲存在乳房中了,準備好待寶寶一出生就能哺育寶寶。所以囡囡剛出生時不必吃奶粉的。
② 多喝湯好下奶?
有不少的媽媽也像囡囡媽一樣,在奶奶、姥姥的監督下喝著各種雞湯、豬蹄湯、魚湯,期待湯水能夠給寶寶帶來豐富的口糧,但卻疏忽了讓寶寶吸吮。
剛生產完的媽媽,乳腺管還不夠通暢,這時候需要多增加寶寶的吸吮,一天保持10-12次有效的哺乳,移出乳房中的乳汁,并刺激腦垂體分泌更多的泌乳素。吸吮不足,也會讓下奶的感覺來得更慢一些。
而各種湯水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會導致乳汁中的脂肪含量增高,使乳汁移出更加困難,容易造成堵奶。即使需要喝湯也要在一周以后,并控制喝湯吃肉的量。
③ 產后兩三天,開始脹奶,下奶了?
這稱為生理性乳脹,從產后兩、三天開始,這時候泌乳素的分泌量急劇增加,全身的血液、體液向乳房匯集,導致生理性腫脹。這種生理性腫脹是由內分泌的變化引起的,不是由湯水帶來的效果,可能持續半天、一天。
腫脹的乳房組織,會擠壓乳腺管,使乳汁移出受阻。這時候需要適當的冷敷消腫,并保持寶寶的吸吮移出乳汁。部分媽媽在產后前兩天給寶寶吸吮的比較充分,乳汁移出比較順暢,也可能生理性乳脹的感覺不明顯。
囡囡媽感覺到了脹奶,也采取了吸奶器這種移出乳汁的辦法,只是沒有再繼續的持續吸出乳汁,乳房收到的刺激不足,便逐漸降低泌乳激素的分泌,使乳腺退化。
④ 20毫升,太少了?
囡囡媽吸出了20毫升母乳,感覺到太少了,于是放棄。囡囡媽的放棄,源于對產后初期奶量和寶寶的需求量認識不足。20毫升,真的少嗎?對于一個出生僅兩三天的寶寶,20毫升足矣。
剛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胃容量只有5-7毫升,第三天胃也只有22-27毫升。而囡囡媽吸出了20毫升奶,吸奶器由于負壓吸奶的原理,實際上不能完全吸出所有的奶,如果囡囡直接吸吮,應該還可以吃到更多奶。所以,囡囡媽不是沒有奶,而是有足夠多的奶。
有的媽媽可能會吸出更多奶,給自己大大的信心;有的媽媽則可能吸出更少的奶,一對比,就喪失了信心。即使媽媽只吸出了10毫升,那也是夠寶寶吃的,吸奶器的使用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媽媽未必掌握了吸奶器的使用要領,要相信寶寶吃到的永遠比吸奶器吸出來的更多。
2
奶水不足,加奶粉,越加越多的
案例:這是我同小區的一位媽媽,因為感覺奶水不足,所以寶寶一直依賴奶粉,媽媽的母乳只是當成了寶寶的點心、零食,到出月子的時候媽媽就已經徹底沒奶了。在花園碰到的時候,媽媽很羨慕我能母乳喂養。
案例分析
① 寶寶吃奶間隔短,是媽媽奶不夠嗎?
經常有月子里的媽媽自覺奶少或者“被奶少”,因為寶寶吃完母乳沒過多久就開始哭鬧,不能像奶粉寶寶一樣睡長覺。
新生兒的胃容量小,寶寶每次能吃的量不大,再加上母乳比較容易消化,因此寶寶容易感到饑餓,他們需要采取小量多餐的方式來補充能量,一天10-12次的哺乳都不為多喔。
除了個別乳房畸形的媽媽不能生產足夠的乳汁,95%以上的媽媽都可以生產足夠的乳汁供給自己的寶寶。不要再認為您的奶不夠喔,相信基本上的媽媽都應該屬于那95%。
② 寶寶哭了,是餓了?
寶寶的哭鬧常常被認為是餓了,引發媽媽對奶量的擔憂。但寶寶也可能有其他的需求,可能熱了、冷了、肚子脹氣、尿了不舒服了,或者寶寶純粹因為從媽媽子宮里出來感覺到不夠安全,想要媽媽的安撫。
媽媽先學會判斷寶寶哭鬧的原因,排除其他的原因,會發現,寶寶真的因為餓了而哭鬧的機會相對少很多。而媽媽掌握一些安撫技巧,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也可以令媽媽發現寶寶其實也不是那么好哭的。
但也有一種情況例外,寶寶是真的吃得不夠盡興。常常看到剛出生的寶寶被喂下20-30毫升奶粉,或者出生幾天的寶寶就喂60、90甚至120毫升奶粉,寶寶被灌輸了超出他們胃容量的奶量,胃已經習慣性的被撐大了,而媽媽的奶量上升沒有這么快,一次提供不了這么多奶,寶寶就感覺沒吃夠,吃完還哭鬧。這時候需要逐漸減少寶寶的每次喂奶量,直至寶寶的需求量與媽媽的產奶量匹配。
③ 加了奶粉為什么母乳沒有了?
前兩條分析的都是媽媽為什么可能會以為奶不足,可是為什么媽媽加了奶粉以后會母乳就沒有了呢?緣于喂奶的時機。寶寶的食量是一定的,寶寶餓了后先吃了奶粉,感覺到不餓了,便沒有動力吸吮媽媽的乳汁了。
我們來看看乳房的泌乳原理。產后泌乳素和催產素迅速升高,指揮乳房生產乳汁,供給寶寶。寶寶每次吸吮時,刺激乳房上的神經,告訴媽媽大腦的腦垂體寶寶需要乳汁,刺激腦垂體生產泌乳素,泌乳素指揮媽媽的乳房生產乳汁,在催產素的作用下乳汁從腺泡中排入到乳腺導管里,再通過寶寶的吸吮從乳腺導管中移出,進入寶寶口中。
寶寶在媽媽的乳房上吸吮的時間短了,對媽媽的乳房刺激少,媽媽的泌乳素分泌得也少了,媽媽產奶也就少了,導致下一次添加更多的奶粉,而吃了更多奶粉的寶寶對母乳的需求又更少了,媽媽的產奶量也更加少了,最終慢慢也就沒奶了。
媽媽如果實在覺得需要添加奶粉,請每次喂奶之前先親喂,先讓寶寶吸吮媽媽的乳房,媽媽的兩邊乳房都吸空了再補充奶粉。
3
奶本來是充足的,吸出來母乳瓶喂
案例:這是一個雙胞胎媽媽,在產后初期使用了奶瓶喂養,導致了寶寶乳頭混淆。當媽媽追奶成功以后,寶寶卻不愿意吃媽媽的乳房,于是無奈將母乳吸出來瓶喂。媽媽一開始的奶量是能夠滿足寶寶的,一次單邊乳房能吸120毫升,兩邊加起來能夠吸240毫升,但慢慢的越吸越少,變成兩邊加起來只有120毫升,到最后吸得特別少,媽媽就放棄了,徹底改成了奶粉喂養。
案例分析
① 早期接觸奶瓶導致乳頭混淆
這個案例的起因源于寶寶早期接觸了奶瓶,發生乳頭混淆,只認奶嘴不認乳頭。乳頭混淆給媽媽的喂養增加了麻煩。
發生乳頭混淆的寶寶,一是銜乳姿勢可能不正確,導致在媽媽乳房上不能形成有效吸吮,吃不到奶,因此不接受媽媽的乳房;二是奶瓶出奶比較容易,寶寶比較容易吃到奶,而且奶瓶的流速可能比媽媽的乳汁流速更快,連續均勻,寶寶再吃媽媽的乳汁時不能習慣媽媽的乳汁脈沖式的泌出模式。
建議不要過早給寶寶使用奶瓶,即使媽媽認為有必要添加其他代乳品,也可以嘗試使用勺子或小杯子喂,但需要掌握流速,或者使用乳旁加奶的方式。
② 吸奶器是一把雙刃劍
當寶寶不能吸吮媽媽的乳房時,吸奶器可以幫助媽媽將乳汁移出,既可以幫助寶寶吃到母乳,又可以幫助媽媽防止乳汁積攢在乳房中形成堵奶。
但是吸奶器吸奶不能夠給予乳房足夠的刺激,媽媽會感覺到吸奶器吸奶比寶寶吃奶產生的奶陣更少,乳房沒有獲得足夠的刺激,產生的泌乳素會更少,乳房不能夠生產足夠多的乳汁。
吸奶器采用負壓吸奶,也并不能完全吸出來乳房中的所有奶,留存在乳房中的奶會刺激乳房分泌抑制激素,抑制乳汁的分泌。乳房以為寶寶不需要那么多奶,自動的慢慢減少泌乳。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用吸奶器吸奶的媽媽會發現奶越來越少,即使有的媽媽還能夠堅持一直吸下去,但是也會逐漸增加奶粉。使用吸奶器吸奶的媽媽,在每次吸完以后可以用手溫柔的刺激乳頭、乳暈,模擬寶寶的吸吮,給予乳房更多刺激,如果可以的話還能再刺激奶陣,吸出更多的乳汁。
③ 乳頭混淆了怎么辦?
媽媽在寶寶發生乳頭混淆以后,妥協了,采用吸出來母乳瓶喂的方式繼續喂養。其實,乳頭混淆是可以調整的,媽媽可以找有經驗的母乳指導,觀察寶寶的吃奶情況,幫媽媽制定一個糾正的方案,幫助寶寶重新回到媽媽的乳房上來。
這三個案例,無論是沒有奶的、奶不足的還是奶充足的但最后沒能成功母乳喂養的媽媽,她們本來都是有機會實現純母乳的。媽媽在孕期儲備一點母乳喂養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遇到問題及時尋求正確的幫助,堅定母乳喂養的信心,可以幫助媽媽的母乳喂養之路更加順利。
號外:個人微信公眾號即將推出,分享我在分娩和哺育領域的認知和體會。enjoy媽咪,大家覺得這個名稱好嗎?讓每位媽咪都享受分娩和哺育的過程。歡迎給我留言。
<small>作者簡介:國內某頂級名校博士畢業,地理坐標北京。曾在某環境咨詢公司任職6年,目前是經ICEA培訓的分娩導樂和生育教育講師,以科研的態度工作,以樂觀的態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