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閱讀中的心流體驗?

清明期間,和朋友曾聊到一個話題,是關于如何閱讀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朋友說,我也想好好讀書,可是一拿到國外的書,特別是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翻開幾頁就犯困。而看一些故事類的書倒是覺得體驗不錯,不知道如何破?

遇到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次兩次了,不光是我身邊的朋友,甚至兩年前的自己,也是一樣。當我拿起一本類似《影響力》、《高績效教練》、《商業的本質》及《從0到1》等類型的書時,很興奮,因為各種推薦和豆瓣評分,都是高分;且又很多大腕兒推薦,覺得應該內容很棒。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又特別郁悶,因為大多數時候的情形是,閱讀上幾頁就感覺很吃力,犯困,思想拋錨。完全找不到別人分享的那種心流的體驗。

曾經一度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是不是智商捉急,理解能力太弱,亦或是牛人寫書都是這般深奧難懂不成。

01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讀涉獵的增多。在眾多的關于如何閱讀的書籍中,尋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

現在回想起來,并沒有多少訣竅和不可告人的秘密。無非是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好的行為是需要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習慣。

閱讀、理解、演講、表達及分析等也都是如此,需要大量地進行刻意練習,才能將一個陌生的東西,最終與自己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習慣。

閱讀這類書籍的時候,也同樣遵循這樣一個法則。你的思考方式和認知模式,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我回答怎么更好地閱讀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清楚什么東西在支配著我們的行為。

02

在心理學里經常提及到一個內容,我們的大腦結構中,分布著大量的交叉縱橫的溝回,而這些溝回不是簡簡單單的生理結構,而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用行為不斷地刺激大腦的反射區而形成的不同的神經通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大腦溝回,都不盡相同,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經歷的千差萬別。

而你所經歷的,將會影響你思考和判斷,漸漸地將從前的認知中完全不相干的兩個點,鏈接起來形成回路。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條件反射。

反射的建立,其實就是神經回路形成的過程。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就是來自于各自建立了自己覺得合理的反射。

比如說,1+1=2,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似乎都不用思考就能給出答案。因為我們日常中,從小時候開始,幾乎天天都要面臨類似的算法,你的大腦已經習慣性地得出這個結果。

但是,對于做一套PPT、分享一個觀點、維護一個微信公眾號等,這樣的事情,每一個人做出來的就差異很大。每個人面臨同樣一個復雜程度較高,需要更多通路來支撐的事物時,大腦的運行和我們潛在的算法,就會潛意識地影響我們的創造和發揮。

03

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關于國外(特別是歐美)的作者,在撰寫這類成長類、方法論、管理學、投資理財、心理學類書籍的時候,他們的理論首先是基于科學的態度來進行撰寫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謂的科學態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你所有的結論或者思考,一定是有理有據。這還不夠,而是所有的結論,更應該建立在大量本的、隨機對照、可重復實驗的研究基礎上來分析的。

這樣總結出來的結果,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是是通過縝密嚴謹的推理和研究得出來的。

因此,邏輯性、嚴謹、實驗研究、推理論證等,是這類書籍普遍具有的特點。

可是,我們日常看慣了的都是雞湯文。

雞湯,就是想當然的給出一個看似正確,實際是帶有偏見的、個人經驗性、站不住腳的、甚至是特殊或極端的例子得出來的結論,這樣的論調能讓大多數普通人所吸引,也能迎合大眾的口味,但是缺乏邏輯性、空洞、不具有普適性的言論。

這類文章,更容易被我們理解和接受,似乎句句良言。也正是聽起來順耳的東西,可能不斷地麻木我們的思想,形成一個不那么費勁就能得到的結論。

比如,“十年努力,不如和大神一起共進一次午餐”,“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找一個好男人”等類似的標題。結論非常直接,也舉幾個例子,但是它不具有科學的態度。也更容易誤導人。

04

現在,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區分。也就是說,有科學態度的書籍,具有典型的特征就是嚴謹和邏輯性強。

那么,我們想要順利閱讀并理解,就需要有同樣的思維才有可能和作者共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專門介紹了如何閱讀不同的書。書中,作者把閱讀分為了四個層次:

1. 基礎閱讀:讀一些故事書之類的閱讀

2. 檢視閱讀:速讀,快速瀏覽了解書的大致內容

3. 分析閱讀:用自己的思路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理解于歸納的過程

4. 主題閱讀:高級閱讀,讀者圍繞某主題,主動去閱讀同類書中不同作者觀點,綜合分析

在今天談論的非故事書,即理性論述、說理性、教育類書中,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將這個幾個閱讀的方法聯系起來。不斷地聯系自己的閱讀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閱讀方式。

05

下面就來談一談,今天想分享的主要內容。如何閱讀?

在我看來,讀一本這一類的書,我們想要既不枯燥,又能從中學到理論,還可以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讓自己的閱讀速度變快。最后形成高效閱讀一本書的習慣。刻意通過五個步驟來實現。

這五個步驟,也是我這兩年來一直在用,并且對我的閱讀有很大幫助和改善。同時對閱讀的認知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的方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具體來看一看這五個步驟的內容

06

第一步,快速瀏覽本書的基礎信息

拿到一本書,先用十分鐘的時間去了解。比如《稀缺》,我們先要看一下作者的簡介、目錄、每一個章節的標題、相關推薦、序言。

通過這些基礎信息大致可以清楚,這本書到底要講什么,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分多少章節來論述?章節之間大致的邏輯是什么樣子的?

前期,可以用一張白紙,做一個粗略的思維導圖,畫一畫這本書你了解的框架。

第二步,選讀一部分內容,嘗試去理解

不要直接開始從第一章,逐字逐句往下讀。這樣很難進展。可以嘗試從目錄中,找一章節,你覺得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稀缺》中關于“窮人的管窺心態”的內容你很想了解,那就翻閱到這一章節,嘗試去讀上兩段內容,感受一下,作者的寫作語言以及用詞和表達的方式是什么樣子的,采用的寫作手法以及在下結論或者舉例的時,都是什么樣的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樣可以用10分鐘,大致感受一下作者的思路,你好有一個心理準備。

第三步,番茄計時法閱讀每一章節

番茄計時法,是將我們閱讀的時間,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地去閱讀。而不是拿著書,就看到哪里算哪里。

比如,根據第二步了解到了作者的語言體系,大致估摸一章節或者10頁書需要用多長時間。前期,可能讀10頁需要15分鐘,那么你可以將15分鐘,設定為一個時間單位,在第11頁方一個書簽,定一個15分鐘的鬧鐘。確保自己15分鐘閱讀完這10頁內容。

這種方法閱讀,可以讓自己精力高度集中,并且把一本書的任務分成若干個可以快速實現的小目標。更容易達成的目標。

如果我們拿著一本書就硬著頭皮啃,很費勁,頁很容易沮喪,因為你會發現讀不動,好幾天了還是才讀幾頁。

而番茄計時法,分段閱讀,可以讓你更容易堅持去讀。

在每次讀完10頁后,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賞,比如休息3分鐘,或者喝杯水等。這樣可以不斷強化你的正確行為,最后形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你會發現你閱讀10頁或者一章的時間會越來越短。

第四步,回顧性分析全書的主題和觀點

當我們通過番茄計時法閱讀完了這本書之后,真正的閱讀才開始。就像是我們健身舉重、跑步等,都是到了最后的一分鐘才是真正鍛煉的開始一樣。

真正的閱讀,不是你走馬觀花地看了多少本書,而是要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把作者的思想和觀點,解讀出來。

這一步就需要我們,做一個詳細的思維導圖,來回顧分析本書作者的觀點,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再回歸到目錄,用自己的理解來將內容系統性地串聯起來。

第五步,用自己的語言分享給別人

最后一步,也是閱讀最有價值的一步。你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語言體系,解讀這本書的內容分享給別人。

可以通過寫書評、讀書筆記和找朋友面對面聊天來試圖分享這本書中的觀點。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強化你對本書的理解和認知。

我在《分享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的過程》里也分享了這一觀點。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同時也會調動之前的知識儲備,甚至會引起你去閱讀同類的書籍。這樣來擴大你的攝入量。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主動閱讀的過程和理解的過程。

寫在最后

閱讀,是我們現代人都不會陌生的一個話題。

尤其是現在,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但是,口號和想法很好。而行動和方法更加重要。

我們需要閱讀來認知這個世界,我們更需要用有價值的閱讀方式來改善自己的大腦通路。

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我看來,就是要用巨人的思路去思考。

和優秀的作者對話,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

而在此中,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持之以恒地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

希望這里面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如果你也很認同的話,記得打賞和點贊哦!

你的打賞和點贊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