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這一個觀點,陳景元已經堅持了四十年。盡管這一觀點被學術界、考古界多次抨擊,他仍然堅持己見。
陳景元認為秦兵馬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比他早半個世紀的秦宣太后。主要理由是:第一,有關“三百丈”的史料出處,很值得懷疑。退而言之,即使該史料可靠,秦漢的一尺等于現在的二十三厘米,三百丈的距離折合現在的尺度,僅有六百九十米左右,而秦始皇陵距兵馬俑坑的實際距離是一千七百一十米,顯然亦不相符。
第二,俑坑里再現的軍隊要比秦始皇時的軍隊陳舊落后得多。秦始皇時期,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騎兵的記載,并無進行車戰的痕跡。但俑坑里再現的軍隊卻是以戰車兵為主的。
第三,秦始皇是陰陽五行說的信奉者,秦代周而立,是以水克火,故而秦崇尚水德。《通志》記載:“秦制水德,服尚鈞黑”。但是,再現的武士俑從上到下身穿大紅、大綠的戰袍,紫色、蘭色、白色的長褲,毫無“尚黑”之意。第四,從對獬冠、銘文的進一步分析也可看出俑坑當屬秦宣太后。
西周以后,建國于渭水流域的秦國也悄然崛起,長期和鄰邦的戎、狄不斷發生戰爭。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救助和護駕有功,平王封他為諸侯,賜地岐山,并賦予征討西方戎、狄之全權。到了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等將相,打敗了晉國,被中原諸國一直視為戎、狄的秦國聲威大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從戎人那里招來的大臣由余的計策,攻伐北地義渠,“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稱霸西戎后,野心勃發,時刻想“問鼎中原”,但當時晉國的勢力也很雄厚,象座大山一樣阻擋著秦國東進的道路。于是,秦國就想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進攻矛頭轉向義渠。公元前444年,秦伐義渠,“執其君以歸”。義渠戰敗后,吸取教訓,厲兵秣馬,通過14年時間的養精蓄銳,于公元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傾全力攻秦,從涇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復了過去的失地,而且把疆域擴大到20萬平方公里。它的地域東達陜北,北到河套,西至隴西,南達渭水。此后數十年內,是義渠國最強大的時期。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為國君,昭王母宣太后攝政。她改變正面征討義渠國的策略,采用懷柔、拉攏的政策,以墮其志。義渠國大敗后,也想與秦重修舊好,以休養生息。義渠王就利用昭王剛即位的機會,親自到秦國去朝拜。《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那么宣太后為什么在與義渠王相好三十年后誘殺了義渠王呢?
史料記載,正因為宣太后犧牲色相,籠絡住了義渠王長達三十年之久,使得秦國能夠毫無后顧之憂,騰出手來增強國勢,并且在諸侯國間征戰不休,屢有斬獲。三十年后,秦國已隱然成為諸侯國間的老大,國勢大強,已經不用畏懼戎狄的威脅了。于是宣太后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將情夫誘到甘泉宮去“度假”,然后就在溫柔鄉中突然發難,將義渠王殺掉,并立刻派兵滅掉了戎狄,將甘肅寧夏一帶原屬義渠王的領地全部收入囊中。
據太史公司馬遷說,宣太后在與義渠王來往的三十年中,還為義渠王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這兩個兒子后來如何卻不見下文。若是被以宣太后為首的秦國殺死了的話,一定會見于史籍,以此進一步證明“秦乃虎狼之國”。而竟不見記載,可能這兩個孩子早在父母來往的三十年間就已經夭折了,鑒于當時的醫療生活條件,這個可能性更大——兩個兒子居然都沒能養成,宣太后自己也不可能再生育,以血緣懷柔的政策失敗,她才終于向義渠王下了殺手。
除了義渠王外,在《戰國策·秦策》上,還記載了宣太后的另外一段風流韻事。
話說宣太后在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上了秦國大臣中的一人,此人名叫魏丑夫,然而此人名字和真人恰恰相反,天生一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模樣,很是讓女們人迷戀。秦宣太后有事沒事就會把魏丑夫叫進宮來“聊聊天”。
在當了四十多年的老太后之后,宣太后的人生軌跡終于走到了盡頭。但是,就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還念念不忘自己的這位老情人,并且還特意下了一條命令——“在我下葬的時候,我要魏丑夫陪著我,給我殉葬(為我,必以魏子為殉)。”
還好,魏丑夫平時的好哥們、大臣庸芮出面幫他解了圍。
庸芮先是問了宣太后一個關于神學的問題,那就是人死之后有沒有靈魂和感知?
宣太后回答表示沒有。
見此,庸芮便又接著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既然太后明知人死后沒有感知,卻又讓自己的心上人白白去死,豈不可惜了(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以生所愛葬于無知之死人哉)?再說了,假如人死后有感知,這幾十年來先王看到你的所作所為,肯定早已經積攢了不少的怒火(他還真敢說這句話),你要是去了下面,彌補自己的過失還來不及呢,哪里還有時間與魏丑夫談情說愛呢(若死者有知,先王積怒之日久矣,太后救過不贍,何暇乃私魏丑夫乎)?
宣太后表示出了贊同,魏丑夫保住了自己的一條小命。
從為子奪位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個“弱質女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個三十歲上下的成熟美婦人一躍成為封建社會里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國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時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說是四十一年的)。
為了鞏固幼子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聯姻——也就是為自己的兒子迎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后,同時也將秦女嫁與了楚國。與此同時,執掌了大權的宣太后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被稱為“四貴”。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從此再無后顧之憂。
那么回到文初,兵馬俑是否就是為宣太后而修建的呢?
秦昭王在位56年,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秦王。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已經60歲,就在這一年,秦昭王廢了太后。宣太后身體本來就已衰弱,受此打擊以后,第二年就憂郁而死。宣太后去世后,被埋葬在驪山芷陽。秦宣太后的晚年無權無勢,在這樣的形勢下,秦昭王不可能為宣太后修建大規模的陪葬墓。
帝王陵墓是帝國的形象工程,帝國越是強大,帝王陵墓也就越是宏偉。在秦兵馬俑坑中,截至目前發掘出的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有8000件,還有其他各種陪葬品。在秦王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陪葬墓,只有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能力做到。秦國從襄公封侯、穆公稱霸,到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才真正開始強大起來。可見,直到秦昭王時,秦國的實力仍然不夠強大。之后,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繼位只有3天,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繼位也只有3年,他們都沒有力量也沒有時間去修建如此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墓,如此說來,這個結論無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