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意外去了次展覽,意外地了解到了梵高的生平;而又由于現在的趕作業(yè),意外地搜索了“梵高”一一頁面“呼”地一轉,奪人眼球的就是那亮黃橙紅卻用綠做背景的向日葵。
是十一幅向日葵中,最有名的向日葵。
突然就想起了展覽里看到的梵高的生平。
波折求學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天賦異稟的他在曾經受人尊敬,卻因為得不到回音的愛情和流言蜚語,在精神錯亂中終結自己的生命。
而他的狂放,在他自殺后仍留存在他的每一幅畫中,仍流轉在他的每一處運筆上,仍溶解在他的每一塊顏料里。
梵高有名作《星月夜》,相信很多人都因那富有特色的天空而印象深刻。
扭曲的青黑色輪廓在畫面的最前方向天空伸展著,藍色混沌中透出的有序筆畫,在天空中隨意地打著大大小小的圈。圈的邊緣漸漸融進同色調的藍黑夜色,印上一層神秘的光澤。所有的藍上裝點著點點黃白色的星光,在油畫布上與天幕揉成了一體,好像是一體巨大的圓,無休止地旋轉著,旋轉著,把所有一切都吸引到那無邊的藍與黑中去。
而《向日葵》作為梵高最著名的一幅畫,又是一種不同的感受。
運動感的用筆,濃厚的油彩,在厚重的油畫布上擦著。有意曲折著的花瓣難以展開,層層的花無序地插在帶著橙的花瓶里。最中間的花不是開得最好的,花瓣早已蜷成一團,泛出褐黃色,卻不帶有一點灰,加深了整幅畫面的色調。花心呈現出種子的黃綠色,和邊緣的橙化作一體。四周圍著的花盛放著,明亮的黃與花心陰沉的赭石交接著,給整幅畫的亮度又加以提升一一是與萎蔫的褐黃相對的生機的明黃。
整幅畫的橙黃與褐黃交織著,匯合著,碰撞著,把生存與死亡強制擺放在同一個容器里,激發(fā)著更深層次的張狂與不羈。
陽光燦爛中的向日葵,只有盛放的挺直著綠莖,努力地向著陽光伸展,張開花盤顯示她永恒的蓬勃生命力,而已枯萎的向日葵曲著泛黃的莖,在盛放之下低著頭面對死亡。
如果說《星月夜》是一個想像,一種精神上的逃脫,一次美輪美奐的神秘夢境,那么《向日葵》……
那么《向日葵》就是梵高他自身所有激情的一次揮發(fā),他自身所有狂熱的一次傾瀉,是梵高自身對生命的思考的一種能夠永恒的表現方式。
雖然我不知道梵高那時的想法,但每一次看到這幅畫,我的感受是一種悲。
不是凄涼的悲,而是熱情過度、狂熱過度而他人無法理解、所以只能感到孤獨的悲。
生命的一時絢爛,是由所有其他接二連三的離去和萎靡不振的死亡襯托著的一一可以說,生命的華麗,是死亡所構成的,也可以說,如果要看到生命的絢爛,死亡是一種必須品。
所有的美好的背面,都有濃厚的黑暗。
而梵高選擇畫出向日葵,則是因為他想要選擇那抹美好,他想要和別人交流,他想要對他人敞開自己的心胸,想要選擇那份生活的熱情,他想體驗,即使那之后會有黑暗的來臨。
向日葵的那份陽光,就這樣撒進了他的心里,帶給他狂熱之上的又一陣暖意。
而又有誰,能理解他狂熱之下的孤獨之心呢?
梵高坐在向日葵花田中,盛放的向日葵隱沒了他的影子。
在陽光的照射下,向著陽光的向日葵順著梵高那樣的筆觸,曲成了《向日葵》中的橙紅。
像一團熊熊的烈火,吞噬著其中的一切。
也許,只有他筆下不知涂抹了多少次的向日葵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