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上看到一對母女,孩子大概8、9歲的樣子,二人都梳著高高的丸子頭,女孩子的眉毛很濃密,幾乎在眉心處連成一體,想起聽人說過眉距窄者遇事比較容易想不通,也就是常說的敏感。轉念一想,我這在給她貼標簽啊,往下看女孩子的鼻梁很挺直,一說話露出兩個大門牙,有些泛著鈣化未完全的白色。再看看母親的五官,真是一看就是母女呀,“一個是原版、一個是復印件”。我們說孩子的行為是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引導下趨于一同,應了那句“你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先成為那樣的人?!迸⒆幽弥鴭寢尩氖謾C在玩游戲,左右手靈活的移動著,碰到激動之處,身體跟著一起晃動:緊張或舒緩;媽媽一會兒看看女兒的手機,一會兒又被旁邊一位男士的手機所吸引,看著專注的表情估計也是在玩游戲。不知這對母女日常相處模式怎樣,是有約定還是不和作業(yè)相沖突就可以玩,這位母親不知知不知道車上玩手機對眼睛的副作用,還有對敏感心理的如何接納、引導,即便知道了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是否可以以同理心先接受她的情緒,再肯定她的動機,最后用有效的言傳身教的引導她的行為?我好像有點陷入到她的情景里了,馬上抽離出來,想到我的女兒。學習之前我對她的情緒多采用壓制或反面溺愛的方式對待,更多地用說教,沒有進到心里當然效果大打折扣,現(xiàn)在通過寫小魚,在滋養(yǎng)她的同時也滋養(yǎng)療愈著自己,昨天我給她講完睡前故事時,女兒說“”媽媽講的故事真是繪聲繪色啊”,聽后一股暖流涌上心頭。
2018.4.7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