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做過小兵管過產品操過業務盤子帶過團隊,還玩過一陣子創業,算是有些經營管理經驗,但我總感覺自己對很多管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較凌亂,特別是在讀過商學院之后,被塞了很多概念在腦子里,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會浮現出很多想法,不過很容易又會自我否定掉,腦子里經常很焦灼,很難達到融會貫通的狀態,仿佛幾股真氣在亂竄,無法調和。后來看一份書單,發現了這本書,三谷宏治的《經營戰略全史》(2013年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最佳經管類圖書,2014年榮獲日本商業圖書大獎),感覺也許能治我的病,便速速服用之。
我大約花了2個下午時間把這本書翻完,過程中邊看邊做筆記梳理,按照時間順序把每個階段所提倡的核心論調和相關管理工具整理了一份學習提綱出來(隨文附送)。
那么,此書到底有沒有治好我的管理膚淺綜合癥呢?下面是我的一些閱讀心得,有沒有價值請自行判斷:
澄清、加深、新知、串聯
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些常常用,然若對其特性理解不深,卻也很難發揮其真正的威力。
當我們將知識橫著切開來看,即放到一條時間線索之中,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者背景及其演變進程等,用一種概覽式的視角來理解,就會變得非常通透。對于原來只能稱之為“堆”的概念們,有了一次系統性的梳理——澄清概念,加深已知、補充未知、串聯起底層認知體系。
“不做無謂的失敗”
經營管理理論進化了100多年,1960-1980年代之間定位學派占優勢,80年代后則是能力學派的天下,隨著全球環境不確定性與復雜度加劇,逐漸演變到當下盛行的"試錯法",這樣展開來看似乎一切是這么的一目了然,哪會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戰略方法論呢,當然是視乎內外環境的具體情況再來選擇與之匹配的戰略啊,那還讀這個書作甚?
作者在后記中說,本書的存在價值也許是“不做無謂的失敗”。是的,經營管理歷史100年,這些經過歷史洗刷的論調和管理工具,其局限性和適用性已形成很多結論,通過學習充分理解并掌握之,至少我們可以避免犯“低級錯誤”,不是嗎?
主題性學習
說千道萬,經營管理理論也好工具也罷,其用途并不能幫我們直接得出行動方案,而是一個厘清思路分析市場的工具,借助它們可以更周全效率的整理出一系列可能的選項,具體如何選擇還是得靠個人的判斷。一把刀你用它來切菜還是切水果,完全取決于你到底想吃什么。
現在每天各種“新”概念不絕于耳,各路學者大咖都出來站臺,一個比一個能說會道。其實很多概念本身并不新,甚至幾十年前就被倡導過,陳酒裝新瓶而已。碎片式知識學習并非一無是處,不過這種情況之下,主題性學習和獨立思考就越是重要,基本功不扎實,對一個體系的基礎概念若理解不清的話,知識碎片的疊加在我看來是一種極大的干擾,會耗費我們太多時間和心力,還會使我們產生知識焦慮,越焦慮越想多學,學越多越混亂。它會讓我們炫目于72路花式刀法之下,而迷失了菜刀的質樸用途。
我近一年在各類知識平臺上沒少花錢,一開始我興奮覺得自己比別人優先掌握了稀缺知識,但久而久之我發現,這種學習效果并不好,真正能為我所用的非常少,學的當下很嗨,但學完就忘。最近我開始重視主題性學習,花時間啃硬書,自己整理筆記和關聯資料,這讓我對某個領域知識的掌握更具深度,就好像在腦子里先種了一棵樹,此時碎片知識就像葉片,它便有了可以連結的樹枝,那么作為一種輔助學習形式,碎片知識的確也會給我帶來啟發和新知。
好了,下面就把這次種下的經營戰略之樹分享給大家,有些地方還不完善,我后續還會修剪:)
學習提綱
1910-1930,近代管理學的三個源頭
核心論調
- 泰勒,科學管理法
- 梅奧,人際關系論
- 法約爾,經營管理流程
管理模型/工具
- 科學管理法(作業管理/工作研究/標準化制度/階段性工資/區分工作職能)
- 經營管理流程(POCCC,計劃/組織/指令/調整/統管)
1930-1960,近代經營管理的創始
核心論調
- 德魯克,經營管理“傳道師”
- 安索夫,市場競爭
- 錢德勒,組織跟隨戰略
- 麥肯錫,結構戰略
- 科特勒,市場營銷體系化
管理模型/工具
- 安索夫矩陣
- SWOT
- 麥肯錫總體調查提綱
- 戰略性市場營銷流程(R-STP-MM-I-C)
- 產品生命周期戰略(在不同階段采用相應的營銷組合策略)
- 競爭性市場戰略(從競爭地位出發)
1960-1980,定位學派大發展
核心論調
- 波士頓咨詢,大泰勒主義,科學分析經營整個過程(時間/競爭/資源分配)
- 波特,定位學派佼佼者:五力分析/三大戰略/價值鏈
管理模型/工具
- 經驗曲線(推測競爭成本)
- 可持續性成長方程(對業務有信心就貸款)
- 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BCG/PPM矩陣)
- 波特五力(判斷商業目標是否有利可圖)
- 波特三大戰略(成本領先/差別化/集中)
- 波特價值鏈(實現優秀的定位還需要優秀的企業能力)
1980-1990,能力學派群雄割據
核心論調
- 彼得斯,麥肯錫7S
- 標桿管理法
- 核心競爭力
- 熊彼得,創新的非連續性
- 圣吉與野中,組織學習
- 資源基礎理論 RBV
管理模型/工具
- 標桿管理(尋找最佳實例)
- 核心競爭力(技術/渠道/人才,對手很難模仿/能為客戶創造價值/可向其他業務發展)
- 創新5類型(新產品/新生產方法/新市場/新貨源/新組織)
1990-,定位論與能力論的統合與匹配
核心論調
- 波特,什么是戰略?
- 明茨伯格,“組織結構”經營戰略
- 金偉燦與莫泊捏,藍海戰略
管理模型/工具
- 平衡計分卡
- 戰略布局圖
2000-,21世紀的經營環境與戰略緒論
核心論調
- 世界環境變得不安定化復雜化不確定性
- 產業、企業、機能的融合與重組
- 顛覆式創新&創新者的窘境
- BOP、逆向創新
管理模型/工具
- 供應鏈管理(SCM)
- 客戶關系管理(CRM)
2010-,“適應性戰略”
核心論調
- 適應性戰略
- 布蘭克與萊斯,精益創業
管理模型/工具
- A/B Test
- 最簡化可行性產品(MVP)
1996-,俯瞰全體的“B3C 框架”
B3C 由本書作者創造,是對過往各類戰略工具局限性的充分考慮之后的重構,既可以用于分析整理提供戰略選項,也能結合運用各類工具得出可性決策。
管理模型/工具
- B3C
- B3C 與其他戰略工具并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