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青年——喪文化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具有佛性,不問世事,隨遇而安;現在的年輕人太張揚自我、太不可一世,常理說這兩種特性不應該在一個個體上共存,可在90后身上它們卻組成了一個矛盾共同體,“中年少女”也不只是個戲謔的稱呼。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似矛盾,實則互為因果,這一代,很多人生活在物質豐腴的精神文明時代,沒有衣食的憂慮,自然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豐富,追求小資、探索靈魂、變成一群所謂的“文藝青年”,在面對社會中人性的復雜,便會顯得茫然和不知所措,如何也把握不住要領,最后變成一只蝸牛,把自己脆弱的軀體,龜縮在一個殼內,變得不痛不癢,看似清流、看似云淡風輕,實則是對不入流的逃避。

M和TA的朋友就是這一代人,他們可以一起做項目直到看到凌晨四點的校園的,他們可以一起打全球比賽克服時差、徹夜不眠,他們可以為了寫好一篇報告熬夜到凌晨的,他們喜歡各種思維碰撞的,他們喜歡東奔西走去參加社會實踐的,他們寬容著人人的各不相同,那些流失的時光是快樂的,徹夜工作后走在校園里,看著朝陽、唱著歌,心是暖的。如今,TA們走上了社會,慢慢發現生存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做事,事好做,人難做,但TA們還是會選擇用心去做,還是會選擇做到問心無愧,但可能少了那份當年奮斗后的快感吧,多了幾分隨時可能被算計的恐懼,最后這份恐懼干脆使TA們縮進一副百毒不侵的軀殼,云淡風輕地看這世間,在自然與動物身上尋求慰藉。

他們未必都能看開,只是害怕被排斥。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相對而言,90后的Y先生出身寒門,迫切需求在這世間立足,小小年紀便深諳世故之術,成熟、穩重、有不屬于這個年紀的城府,雖然TA極為優秀但從未展露過鋒芒,M很羨慕TA,覺得TA得到了生存法則,覺得上天為何會如此眷戀TA,給了TA才華的同時也給了TA穩重,但M最終沒有選擇TA,因為那注定不再會是一個有趣的靈魂了,如果TA晚一點懂得這些可能就不會削減身上的靈性了吧……M常這么想……Y的佛性更顯著,但那是看過人性丑惡后的坦然,是那種透析靈魂后的輕蔑,TA曾承受過的遠比現在的更劇烈,現在的生活被TA當作一種恩賜,所以TA對這世間之事便更能淡然處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除了生性悠閑以外,還有很多青年都是被動選擇了“佛性”,這可能是一種最簡單的與自己、與世界相處的結果的中和吧。

更好的辦法是“進入角色,演出自我”,但又有多少人進入了角色,就真的能一直演出自我呢?

對!我們很喪,但并不代表我們不快樂!喪只是一種態度,快樂才是一種方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