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霸霸,一天一次深度思考,這是我的第024篇文章。
一到了節假日,會發現各個內容平臺的產出數、閱讀瀏覽量基本都處于下滑水平,因為這個時候大家基本都去放假了。
當然,涉及娛樂性質的內容平臺,往往會迎來一波瀏覽高峰,畢竟放假的時候在家煲劇、玩游戲好不愜意。
對于一些勵精圖治的寫作者來說,優質的深度內容可能剛好生不逢時,鮮有問津。
在傳播中,內容、時機、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素,時機不對,你的努力在及時反饋上的效果上會大打折扣。
寫作是一個不斷掏空自己的過程,當你無法再掏出任何東西時,就得想辦法去倒逼自己的輸入。
理論上,輸入和輸出存在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保持某種頻率和量級的輸入,能帶來最大化的具有杠桿效應的輸出效果,但這個平衡點沒有特別可以量化的標準。
很多新手寫作者一開始的目標是實現持續日更,但這個時候輸入跟不上就特別地痛苦,包括我自己也是,節假日有外出計劃時,保證做到每日持續的輸出很困難,更不要說高質量的輸入。
但要實現輸入和輸出的最佳平衡,實際上是有一個比較長久的過渡期的。
有的人可能是每周輸出2-3篇文章,其他時間保持大量的閱讀輸入,這樣往往能做到產出高質量的內容,傳播的杠桿效應也比較大,這樣寫1篇,可能頂得過新手寫作者持續每日地寫100篇。
可這種狀態,我個人認為不能在一開始就去追求,最大原因還是大部分對自己的把控能力做不到收放自如的水平。
我自己寫作已經持續到第24天,寫作的質量問題越來越暴露出來,但初始階段,如果持著這種改進的想法而決定斷更,反而會有更大的弊端。
斷更之后,很有可能引發破窗效應,既然可以斷更1天,那斷更2天、3天也可以順理成章。
提高寫作水平固然是很重要的事,但如果過去沒有成功的堅持經歷,開始一個習慣沒多久就想著去追求提升,實際上是一個陷阱。
我認為對于很多自制力比較差的人來說,如果想以實踐寫作來改變,至少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只管寫。
無論你覺得自己寫得東西多么狗屎,你都要寫下去,這是一個純粹輸出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的目標不是保證質量,而是培養輸出的習慣。無論風吹雨打,天災人禍,你都能雷打不動地完成。
完成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幾乎不消耗任何意志力,一到某個固定時間點你就自動地進入做事的狀態。
很多人都會在第一階段犯2個錯誤,第一個是急迫想著怎么提高,去尋找各種技巧方法,但由于輸出無法保證,就像種子沒有土壤一樣,經常很難被貫徹執行。
第二個是由于第一階段持續寫著寫著,沒有什么成績結果,對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價值會存在茫然和疑惑,因此很容易中途放棄。
對于意義價值,我認為,有的時候,它可能在一開始并不是那么清晰的,但是當你持續做下去的時候,它會自然地蹦到你眼前。
我自己寫作的意義,是希望有一天,我的內容能具有足夠的價值,幫助人們實現成長、真正驅動行為轉變,而不是看一下覺得這個人好厲害,然后就沒然后了。
如果只是為了流量,這個事情就失去了讓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
每個人做事的意義可能都來自于不同的因素,大多數人是在想不清楚意義的時候選擇停下來思考,但在我看來,大部分人的困境主要并不是來自于意義,而在于行動力不足。
當你看不清自己和周遭的環境之時,仍然可以堅定不移的行動力穿越迷霧,最終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階段,在保證持續寫的基礎上,進行輸入。
注意,這個階段,仍然是輸出>輸入,決不能讓輸入的行為破壞持續輸出的習慣。
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鍛煉寫作質量的穩定性,緩解第一階段掏空自己的絕望感,其次是建立輸入系統,優化輸入效率。
建立輸入系統包含幾個方面:
首先,你要通過什么樣的來源來進行輸入,例如報刊雜志、專業書籍、公號文章、學術文獻等,需要建立一個相對穩固的輸入渠道,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提升效率,而不是臨時到處摸索。
其次,你要通過實踐不斷測試,在輸出恒定的基礎上,需要多少的輸入量。
很多人是閱讀偏好,行動無能,所以這個方面是為了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能真正的學以致用。
第三,是為你的輸入開辟新的時間戰場或提升效率。
我現在為了保持每天能寫作,在現有的時間安排下很難做到高質量的閱讀輸入。因此解決辦法只有兩個,在現有時間內優化效率,另一個是培養早起習慣,增加輸入時間。
根據輸入優化效率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一種是針對單塊知識輸入,你可能看到某本書的某個章節,然后根據這部分內容能進行深入思考解讀,那么可以寫出一篇質量尚可的文章。
另一種是系統性輸入,針對某個領域的框架知識進行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內容寫作,這個時候往往內容的含金量就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水平了。
完成第二階段的標志是你能做到言之有物,擲地有聲,對某件事、某個領域內已經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看法了,能像源源活水一樣不斷涌現。
第三階段,寫作質量最大化。
通過第一階段,你擁有了能確保一件事完成的能力。
通過第二階段,你通過建立輸入系統確保了內容質量的穩定性。
而到了第三階段,你終于可以想盡辦法提升你寫作水平的上限了。
這個階段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輸入與輸出的最佳平衡點,你可以靈活地去調整你的輸入和輸出時間,而不用固守每天必須寫作這樣的條條框框。
在PPT領域有個大神叫@Simon_阿文,他的公眾號許久才更新一次,但每次更新必定驚艷眾人,他的最佳平衡點可能是輸入大于30天時才輸出1次。
曾經的百度副總裁李叫獸,剛剛在圈內展露頭腳時,他的最佳平衡點是每周輸出1次。
這里要特別一提的是,對于大部分個人寫作者來說,為了盡可能地抬高你寫作質量的上限,這種時候每日寫作和這個目標往往是存在矛盾的。
現在有許多個人大號,采取的都是周更2-3次這樣的頻率,相對能取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而像一些機構寫作賬號,往往是可以做到每日更新的,團體運作的上限往往會比個人高得多。
完成第三階段的標志是,你能寫出自己的代表作品,成為自己實力的有力背書,這個階段也是能最明顯看到回報的階段,你的閱讀量、粉絲量呈現出極具成長性的加速度,明顯地突破了一個天花板。
我們要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精益求精,盡可能地去打磨每一個細節,它不像第一階段即使寫得不好也必須拿出來,而是必須要足夠好才能拿出手。
并且在這個階段你會發現自己擁有了像海綿一樣的吸收能力,方法和技巧全都可以化為你系統輸入的一個模塊,并且因為有過上手經驗,輸入到輸出的轉化效率簡直是杠杠的。
那種感覺就像是張無忌學了九陽神功后,學任何武功都和開了掛一樣。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犯一個毛病,就是在無法清晰描述一件事的實現路徑時,就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這是極其錯誤的想法。
對于做一件事的難度有充分的預判,才是實現一件事的保證,這個難度來自于自己的心理阻礙、外部環境、能力制約等等。
你看,上面的寫作三個階段的進階是不是看起來挺清晰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在上個階段的能力培養基礎之上才能實現的,每個階段都有各自要處理的問題。
這就像健身,如果一開始上來就要求非常高難度的訓練水準,只會讓你用最快的速度放棄。
為什么有些人看似直接就做到第三階段了,因為他們之前有積累啊。
這三個階段,并不是說是每一次都要重復循環的,當你在一件事上做到了這三個階段,這種能力就能很好地被復用到其他事上。
第一,你能擁有把事情持續到底的執行力,第二,你擁有建設質量穩定性的能力,第三你能在一件事上靈活找到輸入與輸出的最佳平衡點,從而提高自己的上限水平。
這種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從普普通通的自己變成了一個異常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