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追求自身發展的空間反映,也是人類與自然關系或人類文明在空間上的映射。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城市發展升級,核心的問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依存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得以實現。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城市的認知和定位,更取決于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理念。隨著全球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市病日益突出,以廣義的生態理論視角,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生態型社會,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城市發展升級,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首先,“生態城市”與普通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生態城市中的“生態”,已不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的、整體的概念,已經遠遠超出了純自然層面上的生態。第一,深刻把握綠色治理理念與生態城市的實質內涵。要摸清綠色治理的核心概念、要素與問題,探索建立起綠色治理理念的機制。將綠色治理機制建設工作列為綠色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務。第二,要充分把握美麗宜居生態城市建設要求。將綠色治理理念與生態城市相融合。堅持突出生態城市形態,山水與城市交織,自然與繁華共生,讓綠色滲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與森林田園融合在一起,城在園中、城園相融;重塑大美形態筑“景”,既有自然景觀的意境,也有人文景觀的精彩,既有一磚一瓦的精致,也有大地景觀的震撼,處處皆景、景城合一;此外,還要深挖城市文化的底蘊,大力傳承城市文脈,將文化融入到生態城市的建設中。第三,以“兩山”理論為指引,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系。創新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低碳城市建設路徑,正確處理治理與發展的關系,將綠色治理理念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推動綠色化、低碳化的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交叉融合升級,支持生態建筑業、生態交通業、生態制造業等轉型升級,同時積極開拓城市新業態。
其次,完善生態發展制度體系,構建城市生態型政府。推動生態城市發展升級,要從制度上和執政能力上,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的整體性、長期性與可持續性的問題,從生態社會發展全周期的角度,建立生態型政府。第一,完善生態發展相關的制度化設計。包括:完善綠色生產制度設計,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將環境保護成本納入價格,促進綠色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生產,并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綠色制度設計,讓綠色成為新的消費導向;完善綠色金融制度設計,提高金融服務經濟系統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常態化的監管體系,以倒逼機制保障生態城市發展得到更好實施。第二,要不斷完善生態化發展工作機制。將生態城市發展升級的指標和計劃目標,納入政府執政考核體系,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部門組織職責明確,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形成分級管理、部門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和技術手段,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第三,發揮協同效應,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生態型城市政府的多元共建格局。社會組織的活躍程度,是城市活力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生態型政府需要和社會組織建立常態化、開放化的對接機制,加強建立社會協同治理關系;將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商制度化;通過制度性規定,形成實質性落地,構建和不斷完善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接口設計。第四,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生態城市發展升級的重要條件。加快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執政水平,實施智慧型城市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整合分析城市運行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以實現生態城市發展升級的決策精確化和措施高效化,從而協力政府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健康社會發展。
再次,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科學規劃布局,實現生態城市健康運行常態化。生態城市發展的一個關鍵,是要通過各種城市組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有機結合與融合,實現各個區域、各種單元、各種基礎設施在功能上的互補。第一,眼光不能局限于城市本身,需要建立城鄉“共建、共生、共榮”生態融合體。城鄉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發展的,生態城市科學規劃方面,需要按城鄉結合、工農結合、方便生產、便利生活為原則,構建城鄉融合的空間結構,使城市與鄉村在空間上有機融合及在功能上優勢互補。第二,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著眼于遠期發展與生態潛在功能的開發,統籌兼顧、綜合部署,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力,把人居環境和自然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態功能區劃中既要避免各類經濟活動對居民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工業、生活污染對居民身體健康的威脅,同時也要保證工業區、商業區與居住區的適當聯系以及居民娛樂、休閑等生活需求。生態功能的區劃應遵循突出主導功能與兼顧其他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實現多種功能并存。在將功能合理地段組合成為完整區域的同時,結合考慮生態服務功能類型,既照顧不同地段的差異性,又兼顧各地段間的連接性和相對一致性。比如:推進“社區+生活圈+商業圈”生態圈的形成,最大限度降低不合理的流動性,避免進一步加重加大城市病。第三,以生態優先產業化發展為城市布局的重要抓手,確保經濟與環境的良性循環。注重產業生態鏈的打造和上下游產業分工協作、轉移的規劃,同時還要改善、調整舊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加強新城市生態化布局,將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態環境質量、升級經濟產業結構、防治城市污染源,作為生態規劃的重要舉措。
最后,培育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的城市新業態,打造生態產業競爭力,為生態城市經濟繁榮提供新動能。第一,生態城市要求的產業必須是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的業態。堅持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方向,發揮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價值。促進傳統經濟向高效可持續的生態經濟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化的生態產業升級,促進生產、生活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生產、綠色消費轉型。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推行綠色消費是城市生態化進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充分發揮政府在綠色消費中的導向作用與示范作用,引導消費者改變傳統消費模式。綠色消費包括: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以及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方向轉變,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政府還可以制定一系列促進綠色消費的政策、制度以及監督、激勵機制,鼓勵服務企業開發、生產、引進綠色產品,不斷擴大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等積極措施。第二,著重打造“第二產業+生態模式”轉型升級,以生態思想優化提升第二產業,實現新動能。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把綠色發展作為動力來源,著重發展生態工業、生態建筑、生態交通、生態能源等,利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綜合利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推進產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向生態產業轉型。通過城市第二產業生態化發展,培育產業新業態,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生態教育、生態金融、生態物流、生態供給為基因的生態服務業。通過加強第三產業的引領作用,不僅推動城市的循環經濟建設,實現城市生活領域的節能減排,還可以影響改變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費方式,為城市生態化發展升級,讓生態城市更具魅力、競爭力和生命力。
城市的發展是人追求自身發展的空間反映,也是人與自然關系或人類文明在空間上的映射。生態城市的發展升級,離不開生態發展制度完善和生態型政府建設;實現生態城市的健康運行,需要綠色理念融入科學布局,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為生態城市可持續性的經濟繁榮,打造以生態產業為核心的競爭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也是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特別是當前我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升級,通過生態城市建設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