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thor:蘇近之/蘇言與
地點/Address:浙江省杭州市中國傘博物館
時間/Time:2016年10月02日
簡介/Description:十月一日在家里宅了一天,到了十月二日,一整天在外騎行了60余公里。途徑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和中國傘博物館。在傘博物館一時興起拍了幾張,甚是滿意。
由于是手機在弱光的環境下拍攝,畫質都不太好。
拍攝照片的過程中,角度的選擇十分關鍵,解決你想拍什么的問題??梢宰黾臃ǎx擇一個最簡單的背景,往上添加事物;可以做減法,選擇一個我感興趣的事物,然后減去背景或前景或周邊“有害”的事物。這張采用了減法,通過對角度的變換得到了相對簡約的構圖。博物館的燈光打出了分明的投影,絲綢的傘面,鋼直的傘骨,精細的刺繡,十分美好。
拍攝的第一步,大概是發現吧。擁有一雙發現美的就眼睛是拍攝的一大意義吧。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也是有方法的,雖然有些投機取巧,但也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范式。比如通過對形態和顏色的對比,能感到統一或反差,進而由感觀產生心理上的情緒,或平靜或不安或興奮或失落。言與在這個場景中發現了這種重復的美,我在拍攝過程中有加入了一些顏色的對比,以突出主題 —— 暗紅且重復的傘面。左下角和右上角的白色和藍色傘面雖然占比很小,但起到了呼應的效果,且凸顯紅色的主題。左上角的人物交代了照片的背景與環境,也進一步強化了主題。
背景是一張古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與環境 —— 那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而主體是一個撐傘的奴人俑在燈光下的投影。大概可以猜想是一個盛大的場面中不起眼的一個奴人,在黑暗的地下沉睡了千年。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已經看不清當年的面目,留給人們的只有剪影的形態,以及無限的遐想。
這把傘大概叫做 “請用國貨”吧,制作于1930年的中國。猜想制作這把傘的目的是鼓勵人們盡量使用國貨,國貨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站在現今,回首過往,我們已經丟失了很多傳統的 “國貨”,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地球村的趨勢不可阻擋,請用國貨的呼聲也日益微弱。這讓我想起了小學課本里的那一片課文《最后一趟法語課》,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根本,語言是文化的直接載體。如今,大一統的普通話統一了國內,方言也逐漸的衰弱,方言承載的文化記憶逐漸被遺棄。外語以及外語背后的外來文化,左右著現代人們。三字經,弟子規退出了課本。試想,百年后,是否普通話被英語取代,因為人們說這樣更方便與外國人交流。各個民族之間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合乃至同化。只有極少數的人依舊在無力的吶喊:請用國貨,請保護我們原本擁有且寶貴至極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只是這些呼喊在歲月的斗轉星移中,漸漸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