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裝進老信封里的浪漫,需要我們用寫書人的速度真心去愛。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一直覺得讀書這個事情和吃飯、睡覺一樣,基本屬于每個人的自帶技能,不關乎你地位尊卑,頭銜高低,年齡大小,是最沒有門檻,知識傳播受眾最廣的一種形式。

但后來發現隨著獲取信息的途徑越發便捷,信息數量的急劇倍增,這事兒反倒有點變了味,似乎經過了多年思維塑型的我們,好不容易從以往單一的傳統價值觀中解脫出來,又迅速掉進了互聯網時代各種博人眼球觀點橫飛的坑里。

1、數量堆積的能量在于產生質變

最近關注了幾個公眾號,先不說內容是否夠硬,就沖著每次文章最后對主人的簡介:XX年,堅持閱讀XX小時,讀了XX本書,寫了XX字。受從小“多多益善”的教導就禁不住要為那幾個牛X的數字點贊。后來,又看到太多的寫作愛好者在剛剛起步的創作路上也開始搖旗吶喊,立下每周要完成幾本書,要寫多少字的誓言。

我不是喜歡潑冷水,更不是想要糾正盲目效仿,只是想說,但凡做事都有個目的,你是想要通過數字量級的擴大來感動天地,來塑造成就感,還是想從讀書,寫字樂趣體驗的過程中學到知識,讓自己不斷進步、提升。

假如是后者,那請調整好正確的姿勢再去發力。有時候,儀式感太強,只會讓你的目標神圣而不可及,只適合找個桌子供起來,每天燒香拜一拜。

2、閱讀的速度不等于你學習的速度

讀書是技能,運用技能的熟練程度決定著技能水平的高低。讀的多,自然讀得快,讀得快,大腦處理書里信息的能力就強。注意,是信息處理的速度,不是信息加工的速度。前者靠的是眼球捕捉信息的快慢,是閱讀的速度;而后者靠的是大腦篩選并提取有用信息的強弱,是學習的速度。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每天讀了很多文章、很多報道,用盡了所有力氣卻依然覺得沒有學到東西的原因。

因為,你的大腦充當的是頻繁處理信息的熟練工種,體力活兒那么干,不累才怪,干到頂也終究逃不過還信息搬運藍領的命。

所以一來,不要發力太猛,讓自己的大腦淪落于一臺簡單信息處理器。轉速越快只會折舊更快,被換代的速度加快。

3、訓練只要有素速度自然而來

我們常常是因為害怕錯失重要信息,而不得不掉進信息的汪洋中,狗刨腳蹬,苦苦掙扎。既想要招架住信息的風卷蠶食,還要逆襲完成信息的轉化,講真,不容易。所以,與其一開始就貿然扎入深海,不如先框定好一塊淺水區,踏實在池子里搞懂手腳彎曲角度,學會身體的重浮平衡,才能習得一個保平安的好姿勢。

慢讀,用時間的長度來換大腦未來處理無限信息的成長空間,才是習得知識最持久的學習方式。閱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對作者思想表達的理解都是有缺失的,缺失內容因個體差異而不同。通過回讀,大腦可以有時間很好的彌補理解漏洞。好的書之所以百讀不厭,就是因為每次閱讀,你都可以回補到有用信息,作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體現出的是對信息加工輸出的精度和準度。

慢就是快,相信我,時間長了,這個過程會加速,訓練有素就會讓學習的速度不動聲色的變快,讓你在某一天感受到不知所措的欣喜。

4、知識要碰撞才生長得出屬于自己的思維

學著將讀完理解后的知識復盤,通過向別人講述、分享,來檢驗信息吸收和加工的效果。同樣,有意識試著將業內不同觀點、跨領域的不同知識,提煉共性,加工差異,在串并聯的插組中,新的想法和思想說不定就瞬間連通導電了。如打通多脈,成為一個不為所知的你。

我們,讀不同的書,獲取不同信息,習得各種知識,為的是讓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能任性改造腦袋里的存貨儲備,想讓思想上天的時候就能自由的飛。

我們所需要的,是自己獨立的思維體系,這才是我們和別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最后只希望我們:

不要讓大腦疲憊在散亂的信息里,沒有時間思考,最后只能茍延殘喘在信息的硝煙里。

沒成為大拿前,不要用人家已經質變的結果去催趕現在剛剛起步小白的你。

原始積累要慢,慢就是快,快到后來你想慢都停不下來。

讀書是裝進老信封的浪漫,需要我們用寫書人的速度真心去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