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在《紅樓夢》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中的一些非常關鍵的文字:寶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他的確不知道晴雯被逐的真正原因,而襲人知道,她說“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輕佻些。在太太是深知這樣美人似的人,不必安靜,所以很嫌他...”這句話一語中的、切中要害。王夫人逐晴雯不是因為誰刻意告密,而是因晴雯太漂亮為起因,還有由一連串的事件產生的蝴蝶效應連鎖爆發的結果。試回想一下,從金釧的事情之后,就已經埋下了伏筆,王夫人雖是個木訥的不善言語、看似脾氣溫和的人,但金釧事件后,王夫人方開始意識到寶玉身邊的丫鬟良莠不齊,有些丫鬟會影響到寶玉的性情,她擔心寶玉被勾引壞了,盛怒之下便逐走了金釧。再到后來,繡春囊事件使得王夫人的警覺性升級了。大觀園的春風撩撩地吹,吹得一向吃齋念佛的她臉色發紅,心里毛毛的。她開始害怕,心想這還了得,長此以往,她的寶玉難免不深受其害。她覺得是時候該肅清一下寶玉身邊的“雜草雜叢”了。于是就引來了后文抄檢大觀園的事情,誰知還真搜出了男女私通的罪行,這讓王夫人更加覺得自己肅清大觀園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隨后,再在王善保家的讒言的煽動下,王夫人聯想起往日所見的風流丫鬟水蛇腰削肩膀的形象、以及四兒同日生辰做夫妻的戲語,前前后后的事情綜合起來,讓她覺得不來一場殺雞儆猴,她的寶玉就會這群“壞蹄子”勾引得無法無天了。所以就雷厲風行地發生了晴雯、芳官、四兒被逐的一幕。從文本的前后線索上追蹤索跡,可以發現這就是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我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故事線,有伏筆,有伏筆的累加,也有伏筆的爆發,王夫人的心思遞進的變化和情緒的遞進的轉變,都是很嚴謹、很合乎邏輯、很合乎情理的。我不覺得這么完整的一個故事線還需要什么莫須有的“襲人告密”的戲碼來畫蛇添足?
恨不知所起,莫名其妙。我不知道在紅樓夢探討的歷程中襲人為什么會背負如此大的罪名,難道就因為讀者愛著一個黛玉,而對襲人心生厭惡么?襲人進言王夫人,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對“木石前盟”有負面的影響,但我也說過,如果是一個盡職的封建禮教社會的丫鬟,這種進言是她的職業操守里所必須的,要怪的話怪封建禮教好了,恨在一個丫鬟身上有什么用呢?她雖然沒有晴雯的靈性,但襲人對寶玉關愛呵護超過了丫鬟職責的范疇,更像是姐姐照顧弟弟和母親疼愛孩子的感情,難道這不是令我們感動的么?
當我們再討論襲人的時候,我覺得不應該把她放在一個紙面上,還私帶上個人的好此而惡彼的情感去評判她,而是應該立體的,從時代特征上、從風俗文化上、從人性本源上多方面的來看她。我覺得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