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的寫作課

生活在這個急劇變化的后工業(yè)時代,每個人都想擺脫簡單、低效和平淡的生活,追求那些更加高效、更加豐富、更加刺激的東西。于是,短信代替了書信,微信又代替了短信,手機代替了BB機,高鐵代替了綠皮火車……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有些東西并沒有如我們預想般的衰亡。就像電視機的普及并沒有讓收音機消亡,電子書的流行更沒有令紙質書絕跡。而文字,這一產生了幾千年的“老古董”,在各種多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作為一種交流和表達的媒介,效率已是很低,但我們從不擔心它會消亡。因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快,不再是人類的唯一需求。

就像木心寫過的那首詩: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很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首詩緬懷了過往那些寧靜恬淡而又緩慢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充分展現了文字所蘊含的那份意境、氛圍和畫面感,那些在腦海里由文字構建的畫面,一旦被具象成電視或電影,總會覺得缺點什么,無法呈現想象中的奇美瑰麗。就如同小時候先看了《射雕英雄傳》、《萍蹤俠影》原著,然后才看的電視劇,總覺得電視劇遠沒有小說精彩。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正是這樣一本發(fā)現和展示文字魅力的書。它通過對魯迅、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祺、莫言、馮唐、安妮寶貝等眾多近現代作家作品的剖析,試圖在馮唐的標準之上,重新劃定一條寫作的金線,并且指明一條捷徑——那就是向經典學習,向那些寫出過經典作品的作家學習。從文章的布局謀篇、描摹人物、渲染環(huán)境、比喻通感等各個方面舉出經典作品中的例子,在此基礎上,作深入細致地剖析。

這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讀書方式,讓我欽佩。起碼讓我得到兩點啟示:

一是很多人讀書都是囫圇吞棗,看閑書更是這樣,漫不經心,過目即忘。但是你認真仔細地去讀一本書,收獲一定會完全不同,所謂“書不厭精 、文不厭細”。

另一方面,很多的經典著作,尤其是魯迅的,都是我們教材學到過的,可是作者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作品,而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一套荒謬的方式,那些年,我們學過的語文,導致我們對文字,對文學的感知力和領悟力被戕害得所剩無幾,對語文的興趣也大大降低。

作為一名業(yè)余寫作者,她的很多觀點讓我心有戚戚焉。

“文學之永恒價值,就在于不厭其煩的傳達最細微的人類經驗”,我也一直相信“辭藻是靜布的空間之美,音節(jié)是流動的時間之美。” 寫作,不僅是詞語的堆砌和炫耀,更應該是情感的表達與流露。文字中所蘊含的意境之美、音節(jié)之美,物態(tài)之美,以及給人帶來的審美愉悅,絕非聲音和畫面所能相比的。

這是個人人皆需寫作的時代:簡歷、方案、PPT、計劃書。文字雖然沒有影像來得直接、快捷,但是它攜帶的信息量更大,更容易沉淀和傳達一些思考、理念等有深度的內容。

這也是個人人皆可寫作的時代:微信、微博、公眾號、自媒體。每個人都可通過社交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無需通過報社、出版社這些權威機構的層層審核,一切都已去中心化。真正實現古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終極夢想——當然,胡說八道還是有人管的。

自己的生活更是須臾離不開文字:人在機關里,每天全力以赴,埋頭低首,字斟句酌地“貫徹落實”、“著力推進”、“高度重視“……于平淡的文字中揣摩字里行間的精神和奧義,努力體現自己工作的思路與觀點。八小時外,則可以寫些自己想寫的東西,天馬行空,不受約束,真實的所思所想。

寫作能力的提高,閱讀當然是必經之路,之前一直關注過相關的書籍,教寫作的書很多,大部分都是翻譯的,國內的相對較少,因為國外有一創(chuàng)意寫作的專業(yè),且由來已久。而國內教寫作的書,大都是作家或大學教授寫的,大都讀不進去,乏味,晦澀。但這本書卻完全不同。

每一個醉心于文字的業(yè)余寫作者,都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