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晴
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平安夜又到了,同時也是我的結婚紀念日。
記得2002年12月24日,你對我說:“明天咱們去登記結婚吧?”我正在看電視,我問了句:“為什么”?你說:“好記呀!剛好明天圣誕節”,我說:那好吧!”然后沒心沒肺的繼續看著電視。當時好像沒有感覺那是終身大事,怎能這么輕率答應呢!!
? ? 第二天我被他拉著坐上了去增城的公交車,因為那時要拿到婚檢報告才能打結婚證,坐在去增城公交車上時,我有種突然想逃的感覺,我說:“我不去打結婚證了,陪你回老家擺個酒席可以,但是結婚證還是不要打了!”當時你使勁拉著我的手說:“不行,要拿證,必須領證。”就這樣,我陪你做了一個多小時公交車晃到增城拿到婚檢報告,再輾轉一個小時公交車到新塘民政局,趕在工作人員下班前把證領了。
一晃十五年過去,不得不感慨時間飛逝。頭幾年圣誕節,我們都會一起來個小儀式或小禮物慶祝一下。后來孩子出生,慢慢這種儀式被淹沒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和鍋碗瓢盆交響曲帶的瑣事里。
? ? 記得十周年你特意送一條手鏈以此紀念,之后每年都會記得,但是沒有刻意去用一種儀式紀念。
? ? ? ? 今年十五周年,因為25號是周一,你要開會一天,晚上也趕不回來,特意告訴我,改在24號提前過,上午給閨女輔導完各門功課后,下午帶上閨女一起去看場電影《芳華》。
晚上在一起吃頓燭光晚餐,雖然沒什么禮物,但是這樣安排也是很滿意。雖然老夫老妻,但是,生活中需要一些儀式來滋潤。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東西來提醒我們,其實生活除了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那為什么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我們最常見的具有儀式感的實踐有婚禮、節慶等。
比如已經過去的“冬至”,大家都相約“吃餃子”;以及馬上就要到來的“平安夜”,“圣誕節”,早在一個月前,小到各種小店,大到各大商場,都早已感受到了圣誕的氛圍。而對與過節的儀式感也越來越濃烈,細致,水果店里的水果又走出了新花樣,特別是蘋果,在12.24這一天,就是那人人爭搶的女神啊!身價一年比一年高,“打扮”也是緊跟潮流,日新月異啊!這一切也都是歸功于“儀式感”。
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一個人的早餐可以在路上嚼包子解決,也可以早起慢慢準備,鋪上你最愛的餐墊,精心挑選的餐盤里每一個水果的擺放都恰到好處。《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身著小黑裙,優雅地吃著可頌的樣子,真美。把生活過得有了情調,有了詩意,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被她放進了生活里!
在生活中愛情儀式感更為重要,因為愛情看不見,摸不到,它需要載體,需要被證明!開始的怦然心動需要用儀式來表達我喜歡你,但戀愛久了、結婚幾年之后,許多人的生活不約而同進入“死水微瀾”的狀態,不痛不癢不遠不近,味同嚼蠟。
在平淡生活里日復一日的消磨,甚至連約會紀念日、結婚紀念日這些曾經非常珍視的日子,都可以淡漠平常地度過——許多人只顧匆忙趕路,埋葬快樂。所以如果想保持愛情的新鮮度,就需要類似情人節的禮物,生日的驚喜,紀念日里小小浪漫,平時度假,兩個人的燭光晚餐……這些儀式感,都會讓你們彼此在一年365天里有東西可以回味,想到嘴角都會上揚。這些儀式感不是做作,矯情,俗氣,是平淡生活里總要有的調味品,這會讓生活更加鮮活,讓感情有所保鮮!
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讓生活慢一點,讓生活多點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