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精神內耗,你需要《洞見不一樣的自己》,而不是一個“二舅”

一周前,“二舅”火了;3天前,“二舅”跌下神壇。

7月26日,一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為題的短視頻忽然火遍全網,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網友對“二舅”人生經歷的質疑。

仔細扒一扒,確實疑點重重。

比如:“二舅”是作者妻子的二舅,當然,我個人認為這點“假”可以接受。

網友又扒出了“二舅”殘疾的原因,并非被庸醫打針造成,而是因為小兒麻痹癥。為了突顯“二舅”的苦難,竟然不惜毀壞一個醫生的名聲,這確實有些博流之嫌。

還有“一直沒有辦下殘疾證”那段。據“二舅”鎮上的干部出來澄清,“二舅”的殘疾證早在90年代,就已經辦下來了……。

互聯網的世界里,流量就是錢,網友們都以為看“二舅”是為了治療自己的“內耗”,而實際上,卻被灌了一碗毒雞湯,那只是一個對苦難進行了藝術加工的“謊言”。

看到“二舅”翻車后,網友們紛紛表示:我的精神內耗更嚴重了!

其實,每個人的解藥只有一副,那就是“洞見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人,一輩子都無法“自度”。

“不是每一種觀點,都可以叫洞見。”想必不少人聽過這句話,也關注過這個公眾號。

洞見君,原傳統媒體人,創辦了洞見公眾號,數年來如一日,每晚給讀者輸出正能量的觀點,通過文章,給人一種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力量。

洞見君為大家整理了60篇“洞見”中的精彩文章,形成《洞見不一樣的自己》一書,從認知、自律、修養、人際、情緒5個角度幫助大家認清生活,停止精神內耗。

治愈精神內耗,不是一個“二舅”就能搞定,而需要從認知上突破束縛,讓自己變得自知、自智、自強。

01 認清世界,不驕不躁

曾經有一句廣告語非常流行:“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乍一看很有道理,細想卻并不是那么回事。

若一個人的認知一開始就存在問題,那么他的思想反而會將他帶到溝里去,不僅不能前行,還有可能倒退。

“二舅”的翻車,對UP主“衣戈”來說,就會造成一種倒退。

互聯網時代,“成也人設,敗也人設”,一旦出現了負面影響,“人設崩塌”帶來的損失往往是致命的。

洞見君告訴大家,決定你能走多遠的,不是“思想”而是“認知半徑”,我們在生活中常犯的錯誤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錯把平臺當本事。

而詩人雪萊也說過一句話:“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

如今,全民內卷,造成精神內耗的原因,是大家都想一爭高下,去搶占風口、賺快錢。

可是,越愛爭高下的人,越容易暴露自己的無能。

洞見君給大家講了一個宋代名士的故事,這個人呢,自認為學識淵博,到處顯擺自己的能力。

一天,他聽說楊萬里的學問很大,便寫信給楊萬里說要去比試比試。

楊萬里回信謙和地表示歡迎,并在信末說:“聽說你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請來時順便捎點。”

結果,這位名士一看就傻眼了,這“配鹽幽菽”是什么?聽都沒聽說過。

于是,他兩手空空去見楊萬里,不好意思地請教道:“你信中說的配鹽幽菽是什么?”

楊萬里默默拿起一本《韻略》,翻開其中一頁,只見上面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這位名士立刻羞紅了臉,原來這配鹽幽菽就是普通的豆豉啊!

懂得放低自己的人,才不會因驕縱而惹人生厭,不會因自傲而止步不前,更不會因為急功近利,而去走“捷徑”。

不驕不躁,保持空杯心態的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穩致遠。

02 認清社交,淡如清水

在《莊子·山木》中說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些人相互理解,相互不打擾,但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會挺身而出。而有些人,則天天黏在一起吃吃喝喝、高談闊論,可關鍵時刻就沒了蹤影。

這就是“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的最大區別。

如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社恐”。“社恐”指的是一想到要和別人交往,就會出現緊張感和恐懼感的一種心理表現。

老祖宗讓我們與人保持距離,而現代管理學卻讓我們要積極主動與人溝通,到底該聽誰的呢?其實兩者并不矛盾。

洞見君告訴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適當服軟,合理裝傻,永遠清醒!

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天都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適度地服軟、裝傻,恰恰是人間清醒的表現。

洞見君年輕時曾跟隨領導參加一個飯局,當時遇見一位20來歲的小伙子在酒桌上大肆吹噓,說自己認識哪個能人,還得過什么獎。

洞見君很清楚這個小伙子的底細,一聽這牛皮都快吹上天了,便想起身去拆穿他。領導卻悄悄拉拉他的衣角,示意他坐下,而領導自己卻全程微笑看著小伙子表演。

回去時,洞見君非常不解,問領導怎么看得慣這種“虛張聲勢”?

領導淡淡地說:“你看他四處賠笑臉,不過是為了討生活。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

洞見君多年后才明白,“看破不說破”不僅僅是不要為難別人,更是放過自己。試想自己在飯局上與小伙子對懟,別人又會怎么看自己呢?

保持清醒,認清身邊的人,不要鋒芒畢露,適當服軟,合理裝傻。清理掉一些的無效社交,讓每段關系都脈絡分明,便不會被復雜的社交弄得焦躁不安了。

03 認清自己,活在當下

曾國藩年輕時,曾經極度焦慮,患有嚴重的精神內耗。為了減輕自己的胡思亂想,他便在日記本里寫下:“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這句話道破了精神內耗的核心問題:放不下過去,擔憂未來。

心理學家發現,當一個人完全投入到某種活動當中時,會產生心流,心流會讓我們忘記了其他的事情,而專注于當下的狀態。

而且,心流還會給人帶來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幫助我們在全神貫注的情況下,將所有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原來,精神內耗就是“想太多”,如果能夠專注于“當下”,讓自己產生心流,便會遠離煩惱,停止內耗。

有一次,洞見君要采訪一位重要的人物,當領導問及一些關鍵問題時,他卻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回答不上來。

雖然領導并沒有批評他,但洞見君通過觀察領導的反應,猜測到領導對自己有看法了。這種焦慮的情緒一直伴隨著他,第二天的采訪果然以失敗告終。

這件事情一下子讓他陷入了自我貶低的情緒當中,內心極度煎熬和自責,甚至開始變得“抑郁”和“社恐”。

當洞見君發現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時,自己也嚇了一跳。

他通過閱讀書籍發現,自己這是典型的“精神內耗”,這樣的狀態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他迅速采取行動,讓自己停止了精神內耗。這三個步驟,才是有效良方:

一、停止對困難的恐懼,放下執念,立即行動。

二、活在當下,保持平常心,為清晰的現在而努力。

三、生活并沒有太多的觀眾,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安心做自己。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在堅持和放棄之間徘徊、煎熬,從現在開始行動:活在當下,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04 寫在最后

閱讀一本好書,就如同遇見了一位優秀的老師,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向陽的窗,隨時都能沐浴在陽光中。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一書,為大家呈現了60篇好文,每一篇都對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本質,從而不再庸人自擾,真正停止內耗。

不是每一種觀點,都可以叫“洞見”;也不是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們如此清晰地認清自己。

燕曉:自由撰稿人

這是與您共讀的第67本書。歡迎關注燕曉,一年完成52+本經典好書的閱讀。

說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系作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