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看它的標題就可以了。全本內容也都是圍繞這個而寫的。但是,除了這個核心觀點之外,還有一些東西我覺得有點意思,可以拿出來講。就是書中第一部分,作者提出阻止你成功的6個誤區/謊言:
- 每件事都很重要
- 你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
- 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 意志力觸手可及
- 平衡工作與生活
- 大即不佳
1、每件事都很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事情能做到絕對平等。人際關系如此,我們要處理的事情亦如此。當我們開始注重效率的時候,大家都會開始用清單來管理我們的日程與待辦事項。這是一件挺好的事,但是在這里就存在一個誤區。清單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但是總是有人會覺得自己一定要去完成清單里的每一件事。這個其實是不對的。這會把人限制死。一定要遵從第一原則,對清單里的事情按照優先級排個序,不重要的就排到后面去吧,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很不錯了。
2、你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
這個現象還是蠻普遍的。比如說很多人喜歡邊聽歌邊寫作業(我就不行,音樂會分心),還有聽說現在的00后更厲害,用iPad看劇,同時用手機跟同學聊QQ,同時在寫作業。這個其實都沒什么,人確實可以同時做多件事,但是,重點來了:人不能同時專注于兩件事。“做”和“專注”是兩個概念。比如書中舉了一些例子,機長開飛機的時候不能跟別人聊天吧,醫生做手術不能開小差吧。上面學生做作業同時做其他事,可能也只是簡單的作業吧,你讓他做難度高的題目試試看,絕對不會這么玩了。
周旋之術不等于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能力。人腦在切換任務的時候,一定會損耗一定的時間。比如完成任務A需要30分鐘,一個番茄鐘專注一下就能解決。你要在其中插入一個10分鐘的任務B,你的任務B做完之后,回到任務A的過程中,你的大腦不能直接接續之前的工作,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這個叫時間成本。如果你之前做任務A的時候處于心流狀態,中斷接續上去就會花更多時間。
3、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自律很重要,但是作者認為這里大家想的有一些問題。我們不用自律到每天規定自己做哪些事情,自律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你只需要去做對的事,而不是要做對每件事。達成目標的訣竅是選準一個正確的習慣,訓練自己,養成這個習慣。只要做了對的事,就能將你從一堆無謂的小事中解放出來。養成一個習慣需要66天,多一點耐心。
4、意志力觸手可及
“有志者事竟成”很容易誤導人。作者認為,大部分人太過強調“志”的作用,認為這是“事竟成”的必經之路。但是,意志力的使用沒那么簡單,使用的時機才更重要。意志力是有限的,且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充電”補全。在一天的時間內,我們需要在意志力相對處于高位的時候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說在大清早的時候,就可以把最重要的事情處理掉了,下午容易犯困,就可以處理一些瑣碎的小事。當我們補充了一些食物的時候,意志力又會升高,又可以處理重要的事了。不過,一定要吃緩慢升高血糖含量的食物,意志力跟血糖含量息息相關。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
5、平衡工作與生活
不少人都想要一個安穩的生活,差不多等同于這里說的規律吧。早九晚五,周末雙休,安安穩穩。或者說,工作做得出色,家庭也能兼顧?其實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要做好,必然會有犧牲啊,若想面面俱到,必然任何事情都會打折扣,就做不到極致的效果。所以我們應對工作與生活的策略也要有所改變,不要平衡,而是制衡。當你專注工作,其它事情就會無法顧及,那就別顧及了吧。但是,制衡的作用就在于,避免你走的太遠,把你拉回來。你就需要在工作中專注最重要的事,要取舍,生活方面則需要加以關注。
6、大即不佳
人們害怕因追求巨大的成功而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比如說,我5年后要達成A目標,但是具體到現在應該做什么并沒有想法,導致每天都在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大目標,不要給自己設限。成為成功跳板的行動都始于遠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