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次看到一篇關于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文章,感觸很深。文章中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當一個小孩兒要買一個玩具的時候,一個生活窘迫的媽媽和一個生活富余的媽媽不同的處理方式:生活窘迫媽媽告訴小孩子這個玩具貴還不好玩,家里沒有錢等,千方百計讓小孩兒放棄購買欲望,小孩子一般有逆反心理,越不讓買越要買,最好小孩子哭著回家了;而那位生活富余的媽媽對小孩子說,我們可以買啊,但是要比較一下功能、價格等,看哪個最好玩哪個最便宜,讓小孩子參與決策,最后選擇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玩具回去同時價格也比較合理,這個過程中,該媽媽給了小孩子一個非常正面的影響: 我有選擇權,我一定可以買到一個既價格合理又符合自己要求的東西,從而提高了決策能力和自信心。
昨天,兒子從公園玩耍回來,說我表現得很好啊,說玩一個小時然后到一個小時我就回來了,我這么守時,是不是應該獎勵我什么呢?我心想小兔崽子,會談條件了,但是也覺得應該認可他的守時,于是問他想要什么獎勵,他說要薯片,我說可以啊,我們挑一下吧。然后到超市后,就可以挑。看了一下不同的口味,最后兒子選擇了番茄口味,然后再看不同的價格。發現圓柱包裝的薯片樂事要7.9元,而可比克要5.6元,那選擇樂事吧;然后看還有其他選擇嗎?到貨架另外一邊一看,還有袋子包裝的,同樣是樂事品牌的,只要3.5元,而小包裝的只要2.8元,最后本著薯片是垃圾食品要少吃的原則,選擇了樂事的袋裝小包裝薯片2.8元,從而節省了5元,讓兒子體驗了一下比較的思維和做決策的過程。

上傳中,請稍候…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很多時候要想一下是不是有第二種、第三種或第四種第五種選擇,會對結果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