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說:“我比竇娥還冤”。竇娥背后深深的悲劇,可能很多人并沒有讀懂。
回憶下竇娥的一生。
竇娥的爸爸欠債40兩銀子。假設(shè)竇娥生活在元代,換算過來,大概欠債大約8萬人民幣左右。在多次催促無果的情況下,債主蔡婆婆發(fā)現(xiàn)這位窮秀才膝下有個“生的可喜,長得可愛”7歲女兒,就打了注意,打算把小姑娘討過來做童養(yǎng)媳。
這位“幼習(xí)儒業(yè)、飽有文章、時運(yùn)不通、功名未遂、一貧如洗”的爸爸,在面對還不起錢,別人逼債的情況下,認(rèn)真做出了思考:
一、他不了解蔡婆婆的人品,但是就沖著借了二十兩銀子,要求還四十兩銀子,還天天逼還錢來看,應(yīng)該不是通情達(dá)理的主兒。
二、他心里明明清楚這是賣女兒的勾當(dāng)。但是一想到:不僅不用還錢了,還能再討些錢上京趕考,懷揣著這兩個美好的想法,他親手將女兒送到了蔡婆婆的家,甚至從前到后沒有關(guān)注過自己未來的女婿。
竇爸爸說:“小生將女孩兒送來給婆婆,怎敢說做媳婦,只與婆婆早晚使用”。這是一句謙虛的話,態(tài)度端正地為下面的正文做鋪墊。正文是“小生目下要上朝進(jìn)取功名,還是麻煩給我點(diǎn)銀子做盤纏”。
蔡婆婆給了他十兩銀子。竇爸爸叮囑了幾句就走了。
竇娥長到14歲就結(jié)婚了,婚后兩年丈夫去世了。
緊接著,蔡婆婆討債賽盧醫(yī),被騙至荒野,差點(diǎn)被殺死,結(jié)果被張驢兒父子相救。
張驢兒父子提出,父娶蔡婆婆,子娶竇娥。
蔡婆婆剛開始不愿意。張驢兒威脅他,不愿意就勒死他。
然后她就愿意了,這個腦回路也是夠奇特的。敬酒不吃,吃罰酒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竇娥是堅決不愿意的。
蔡婆婆做了件引狼入室的事,將張驢兒父子叫過來,與他們共處一個屋檐下,要替他養(yǎng)老報恩。
竇娥被誣陷至死,臨死前帶著枷鎖,還求官兵走小路,以防婆婆看到傷心。
竇娥一生的悲劇,從遇到渣男老爹開始。
她的價值等同于竇老爹欠下的40兩銀子+上京趕考的十兩銀子。
她的價值還在于為竇婆婆延續(xù)香火,做個伶俐的媳婦。
作為一個女人,她把自己的“有用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她從未成為她自己,一直是別人的某某。
更可笑的是,拯救竇娥的不是別人,正是她做了參知政事,管理審判裁決的老爸。這也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如果她爸爸沒有做官,誰來幫她“正冤”?
再者,他爹到最后還給蔡婆婆養(yǎng)老。只能說全書的大贏家應(yīng)該是蔡婆婆,腦袋糊涂,要招一個用死威脅她的惡棍做丈夫,還要給這兩個惡棍養(yǎng)老送終。跟兩個惡棍處在一個屋檐下不清不白,竇娥多次受不了,她卻沒感覺。張驢兒要毒死她的一碗羊肚兒湯,都被他她成功地躲開了。竇娥被殺頭前還擔(dān)心蔡婆婆傷心。后來還被竇爸爸養(yǎng)老送終。
竇婆婆才有女主光輝,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竇娥的死,在勞動人民六月飛雪、三年大旱的想象中,彰顯自己的冤枉。然后靠父親的飛黃騰達(dá),替自己伸冤。
竇娥背后的悲劇,是古代女人的群體悲劇。而“媳婦熬成婆”的蔡婆婆則是尊老文化的彰顯。畢竟,在這種語境下,長者是沒有錯的,養(yǎng)育之恩是無以回報的。
竇娥背后的悲劇,是男權(quán)社會下的悲劇。如果真如劇本中,冤死竇娥都會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那么賣掉女兒的竇天章卻飛黃騰達(dá)、官運(yùn)亨通。同樣,孩子只要生出來,父母就對其有恩。
竇天章生了竇娥,所以得好報。蔡婆婆養(yǎng)了竇娥,所以得好報。養(yǎng)育之恩大于天。
那被冤枉的竇娥,蔡婆婆引狼入室,竇天章對女兒的死一無所知。這都是條件所限,可以原諒的。
任何孩子都不是父母的財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