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發生了一件事,類似的情況有好多。之前也只能是看著它發生,無法去做什么,言語總是蒼白無力,或許情緒積累多了,讓今天的自己覺得有點什么是可以抓住的。
早上和小朋友在洗漱池邊,正在用臉盆接水準備洗臉。他姨一句話不說,動作迅速地擠進來沖洗了一下眼鏡盒,臟水直接沖進了已接好一半水的臉盆中。我口氣不好地說了一句:“干嘛這樣!”小朋友本來沒什么,但一接收到我的信息,立馬變得氣鼓鼓的,蹦出一句臟話,被我制止后,又大喊道:“哼,我要把我的小床收回,不給妹妹用了。”我不贊同地說:“那你不就變成和她一樣令人討厭了?”小朋友忍著眼淚,氣呼呼地走開了。
我可以理解小朋友的心情,因為童年的我也是那樣,雖然力量弱小,但總是也想保護父母,而似乎只有與父母一同生氣,就能辦到似的。長大了稍讀了一些兒童心理的書,了解到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讓他不自覺地就會成為父母的同盟;如果爭執在家庭中產生,孩子會潛意識地自動承受過錯或是靠向他認為較弱的一方,來維護家庭的平衡。而父母稍不 知覺,就會為孩子站在與自己的一方而感到高興并無意識地強化與孩子間的同盟關系。而當孩子長大,當這種關系無法打破時,孩子其實也就無法在思想上獨立,也常常成為家族恩怨的背負者。武俠書中的恩怨會代代相傳,冤冤相報沒有了斷的時候的場景,還真不是憑空捏造的。
我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可是基本上這句話不太管用,首先,大人如果有事情,表現出緊張、氣憤、難過等負面情緒時,受影響最大就是小孩,除非實在是太小無知,稍大些的小朋友肯定會問。其次,這句話等于拒絕了向小孩公開任何信息,無從分析思考的小孩能采取的唯一行動就是同仇敵慨,然后出現大人所不樂見且無從應對的罵人、生氣等負面情緒。然后有時如果只是一些小事,先前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已不是重點了,焦點和負面情緒就會全部都轉到了小孩身上。
作為一個稍微愛讀書的母親,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我的戰斗同盟,我希望,他能學習了解并討論一件事的發生和處理。那么,在孩子面前,在面對許多不講理的時候,我要學習做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住我以的平和情緒,提出自己的抗議,孩子或許也能學到不用情緒來解決問題。如果暫時做不到這一點,那么事后也可以和小朋友討論一下,處理效果或許會比今天單純的說教好得多。
忘記在哪看到的了,可以向小朋友提問幾個問題:
發生什么事了?
你感覺如何??
可以怎么處理?
這樣處理會有什么結果?
這樣的結果是你想要的嗎?
有更好的方法嗎?
需要我的幫助嗎?
其實,對我自己,這幾個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很好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