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屬于中國文化斷層中的那代人。過去的多少年里周圍人們稱我為文化人,或有時自己讀書,寫作恍惚自以為是一個文化人的時候,心里也總感到不是滋味,究其所以,最大的遺憾就是因為自己缺少中國文化這一課,且不說這是所處時代的原因,還是所受教育的缺陷,在我們這一代從來都沒有學習過《四書五經》。
這里有必要先闡明我關于中國文化的含意。既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包括儒、道、釋、百家學說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人們稱“漢學”,在國內人們稱“國學”,有時也稱“中華文化”或“中國古代文化”。對這些稱謂,我都不以為然,我覺得還是稱“中國文化”好,因為每當說起中國文化,心里總洋溢著一種中華子孫的感覺。
終于迎來一個中國文化復歸本位,中國文化復興的時代。一時關于講解詮釋《四書五經》、《孟子》、《老子》、《莊子》的書鋪天蓋地的涌來。中國的、外國的漢學家,老一輩的或后起之秀的國學家們紛紛登場,亮相,實在令人眼花繚亂,頭腦昏昏然。對中國文化,眾家學者從不同的學術觀點,或博以虛無之理,或參以中西文化比較,甚至從政治的,經濟的,產業的角度,對中國文化見仁見智,說長道短,最終令人莫衷一是。
當我接觸到南懷瑾先生關于中國文化的多本著作的時候,大有心中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受。于是為了給自己補上中國文化這一課,僅遵“未能親自授業,但敬仰其學術,并尊之為師”之教,就做一名南懷瑾先生的私淑弟子吧。
其實,由于自己的孤陋寡聞,對南懷瑾先生生平所知有限,只知南老先生是一位蜚名中外的學者。被尊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出入百家言,資稟超脫,遍訪高僧奇人,最終成為一代曠世賢師”。好的,我尊重的就是這樣一位中國文化的大師。
不過最終我還是以拜讀南老先生的幾本大作,深刻認識南老先生高超的中國文化的學養、學識和以弘揚中會傳統文化為己任,其弘法度人的精神。
首先,令人敬佩的是南懷謹老先生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真摯的熱愛中國文化的感情。一百多年來,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滲透,由于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各種原因中國文化遭遇了一個非常時期。其中“以打倒孔家店”為代表,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毀滅性的“討伐”。以至多少年來,令國人對中國文化噤若寒蟬。有敢提到中國文化的也是口是心非,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數典忘祖,一副崇洋媚外相,而南懷瑾先生卻不是他們這樣。讀他的著作,可以使我們感到老先生始終是以一顆中華民族的赤子之心,熱愛著中國文化,對《四書五經》、《孟子》、《老子》、《莊子》以及佛道原典懷著崇高的尊敬、尊重、尊信。以南老先生淵博的常識,并非不知道中國文化的不足之處(其實哪國的文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南老先生卻不像有些人那樣,對中國文化指手劃腳,蜚短流長地說道。而是以淵深的常識加以闡明。那種對中國文化深沉的愛的感情彌漫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洋溢在字里行間,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者。增強加深了每一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感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其次,是南老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深沉的、窺涉博覽、運以精思、洞其關竅的學識和學養。
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因其包括:儒、佛、道,星象占卜,兵法謀略,文學藝術,民俗與風情等而稱其博大;因其涵蓋哲學、宗教、天文地理、醫理,道德,人文等又稱其精深,其古學,文言,行文的古老而樸實,內蘊的厚載,皆高義遠而玄秘。而這一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奧眩秘,都是在南老先生傾畢生精力、鉆研細究,提要鉤玄,探幽抉微之中而化解。老先生真是縱橫十萬里,游跡國內外,治學出入儒道佛,境界高超非尋常,蠡測禪學,今釋楞嚴伽大義,明闡修道與長生不老,解《論語》、《孟子》、《老子》,講《易經》,縱論歷史經驗,泛言中國文化,無不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南老先生著書立說,幾十種著作,名聞海內外,現代今世少見像南老先生這樣,全面、深刻,精辟,不遺余力治學中國文化的大師。
最后是南老先生慎密思維,嚴謹的治學精神,求實的學術品格和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樸素無華的文風。
讀南老先生的著作,無論是最難懂的易經,還是選講經文都像是聽溫厚的長輩在對后輩啟蒙施教;又像是尊敬的學長在對學生教授學業。
南老先生著作的引人入勝之處,即在于以淵博的學識,把握古今歷史發展的趨勢,縱論古今中外,將人事與自然法則,規律,規則,與古人的理論相融和。把艱深的哲理、引喻舉比,深入淺出。析辨學問,著眼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安身立本,應時實用,經世致用、博采眾長,加以精辟見解的熔鑄和發揮。行文舒緩,平淡,言簡意駭,以深旨遠;沉酣于經史,釋前古混論之隱晦,開辟后學之正思,正學術之視聽,啟人心智,震撼人的靈魂。
總之,我從師南懷瑾先生學習中國文化,就是要弘揚中國文化傳統,提升中國文化精神,傳承中國文化人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