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莊子內七篇》學習筆記27 大宗師(3)

進入大宗師篇以后都是在定義,道家的真人是什么,那到上一堂課總算是定義到一個段落了.

道家這個真人的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一般人的眼中可能是一個比較矛盾的生物,就是他的所作所為都同時具有兩面性啊。道家學說就是這樣的一種意向,到了后代,道家就喜歡個一個陰一個陽兩條魚的太極圖當一個象征符號,因為這樣的一種兩面性的說法在世界的其他的修道學派來講是沒有強調這一點的,可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兩面性對我們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就是我們要同時能夠做事情很認真,可能我們也要能夠讓自己很放松。如果是做人的話,我們需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人,但是我們同樣也要我們周遭的人感覺到幸福,這兩者是非常重要的互相幫忙的部分,少掉哪一個部分都不行。道家在思考上覺得一個人不可以活在忍耐妥協之中,可能也同樣不可以活在霸道和控制之中,這樣的兩面性,像上次講圣人用兵,亡國而不失民心,這樣的一種狀況,我覺得是一個很切身有感受的事情。比如說,在我身邊跟我比較熟的助教啊,我有的時候比較會罵得很兇,可是我之所以能夠罵人罵的很兇,是因為我很確定的知道他們不怕我,我才敢罵,如果我還知道誰會怕我的話,我通常不敢開罵的,因為如果你會讓人家感到害怕的話,那你罵了的話,只會讓人家第一逃離你,第二在你面前表演,開始作假,在你面前扮演好孩子。所以這樣的兩面的部分我覺得是非常寶貴的,因為我們如果不能掌握這一點的話,就好像人生是一個走在鋼索上的一個狀態。

另外前面有講到一個道家的真人,孤而不堅,就是個性非常有棱角,可是卻不會很頑固。那這樣的一種具有兩面性的做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也會面對這樣的難關,就是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聽得到他內心深處的呼喚的話那就好了,問題是大部分人是聽不到的,就是說如果我自己知道有個熱情是要往哪個方向去發展的,我就是喜歡往這方面拼命的精進,如果一個人已經是這樣的狀態,那就太幸福了,因為他人生方向非常清楚嘛,他可以往這方向沖,可是大部分的人沒有那么幸運,大部分的人都是你問他,哦,你的人生最大的熱情在哪里,他會覺得好像其實都還好哦,對不對,就是大家絕大部分都是活的比較糊一點,那,那怎么樣脫離掉活的比較糊一點的狀態呢?我認為有一個秘訣的,但是這個秘訣卻是對那些比較糊的人來講,是比較難的,就是如果發現到某一件事情是我沒有愛的,我就可以不做他。這一件事情必須要先做到,然后人的那個我要做什么的那部分才會變的很清楚,就是不要的部分你要能向他說不,可是這件事情并不容易。

其實我內心深處的想法是養小孩最好的做法就是讓他盡情睡飽,盡情遲到了,這是有科學論證的,就是這個小孩子,尤其是小學的年代呢,如果能睡到很飽很飽的話,等到他到青春期,他的整個發育會超過同年級的其他小孩,那你小孩子在小學時代一直逼他努力用功念書啊,讓他早起啊,那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很多發育就比較差,就是腦部的成長會比較爛一點,所以就是寧愿讓小孩子盡量的睡,睡到飽,然后要用功呢,等到大學再來用功,但是,但是這個也只是在這里講講了啊,對不對,通常呢,能讓小孩子睡飽的父母呢,都是他們自己家是開醫院的,就是隨時小孩子要上學遲到三個鐘頭他爸媽就可以寫假條啊,醫師層面,不然的話,不然的話,不容易做到這一點,所以我覺得光是一個早起上學校啊,其實大家都已經是在妥協于一些自己沒有愛的事情。

當我們過去一直就這樣隱隱約約的這種習性上啊,等到了大學的時候,對于你沒有愛的事情,你能不能說不,這是一個相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天下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選擇,但是我們一定要設法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加的狹窄才行。重點不在于你能不能賺錢這件事情,問題是當你沒有那個愛的時候,你的人生的很多很多其他地方會被拖垮掉。我認識的朋友里面,這種妥協非常多的人,當然大家都會覺得這種人很好相處啊,因為沒有棱角,很隨和、很溫和的那種人,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的感覺會覺得這種人比較好搞、比較好人的那種人,可是看他的人生,就會覺得這個人怎么做事情好像我們俗稱的鬼打墻,就是真的需要什么地方要他很拼命的時候,他不太能夠拼命,就是人生已經糊掉了,所以這種事情我覺得在一開始就要非常謹慎的去處理,如果這個部分不處理好,要進入道家這個學門還是會有一些很基本的困難。

我覺得學了道家的東西以后,會不得不承認到一點,就是我們真的不是在靠別人的愛在養活的,人是那么需要被愛的生物嗎,我真的需要某某人去買一個我喜歡的東西送給我嗎,我真的是需要活的那么霸道,我要的東西要人家端在銀盤子上端到我面前來嗎,為什么我不自己走出家門去買回來就算了,自己愛的人生自己創造就好了,生命更高層的快樂是在于你能夠創造出你要的人生,而不是人家把東西端到你面前來。被愛只是因為人類的嬰兒時期比較脆弱,需要同種類生物的大的大人們照顧,但是過了這段幼兒時期之后,剩下來的人類能夠感受到的幸福,比較主軸的還是要靠自己創造的,就自己創造出來的幸福才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在這一點上,要如何做到在生命中不要忍耐,不要妥協,這是很重要的。

當然做到不忍耐、不妥協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的就是不可以霸道,不可以去兇人家,就是說這不是,不忍耐不妥協絕不是受到一點刺激就爆炸,那是身上按鈕很多的人,情感跟別人依存度非常高的人才會做的。

在也有一句俗話,退一步海闊天,我覺得這句話是真的,但是你要很清楚的去認識到這個退一步是心理層面的退,就是你有一件事情你已經糾結的很不舒服了,很辛苦了,你就會知道這一件事情本身對你的生命本身來講已經沒有加分的效果了,它是一個在消耗你,消耗你能量的事情,那這樣的話,這件事情就可以放著不管,讓他自己從這個世上消滅就好了啊,這是一個無償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會毀滅的,就是就放著讓他爛掉就算了,就是要有擺爛的勇氣,然后這樣子我們才有時間去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讓我們自己變成一個快樂的人,那我們自己變成一個快樂的人,才能夠讓我們周遭的人分享到這一份快樂。

道家的學門呢,真不是叫人要做好人。

關于這個真人的定義,前面講了之后,后面就是一些比較是道家的一些理論架構。莊子的時代科學文明是不夠發達的,所以這樣的說法,可能已經是那個時代的科學水平可以用的最好的表現力了,那但是我們現在來看的話,就將就將就來讀一讀。

接下來的這一段,歷代的諸家是覺得是錯簡非常多的段落,里面有幾句話在這段里面是沒有前后文的,可是在別的地方是有一個故事,那個故事里面會講到這句話的,所以會覺得這里有一些話是撿過來的,所以遇到那些大家懷疑是撿過來的部分,我在跟同學講一下,同學畫個刮號啊,把那段文字先不用看就好了,因為反正后面的文字還會在他還是在正確的地方出現。

那莊子在大宗師篇一開始他為什么定義真人,因為真人才有真知。那真知是什么,知道什么事情歸你管,什么事情不歸你管的,是不是,所以才要告訴你這樣這樣子才是真人,唯有一個真人才能夠做到了解到什么事情歸我們管,什么事情不歸我們管,那現在呢,什么是真人聊完了,又回到了什么歸我管,什么不歸我管的話題。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已,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而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Life and Death are a part of Destiny. Their sequence, like day and night, is of God, beyond the interference of man. These all lie in the inevitable nature of things. He simply looks upon God as his father; if he loves him with what is born of the body, shall he not love him also with that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e body? A man looks upon a ruler of men as one superior to himself; if he is willing to sacrifice his body (for his ruler), shall he not then offer his pure (spirit) also?

When the pond dries up and the fishes are left upon the dry ground, rather than leave them to moisten each other with their damp and spittle it would be far better to let them forget themselves in their native rivers - and lakes. And it would be better than praising Yao and blaming Chieh to forget both (the good and bad) and lose oneself in Tao.

The Great (universe) gives me this form, this toil in manhood, this repose in old age, this rest in death. And surely that which is such a kind arbiter of my life is the best arbiter of my death.

A boat may be hidden in a creek, or concealed in a bog, which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safe. But at midnight a strong man may come and carry it away on his back. Those dull of understanding do not perceive that however you conceal small things in larger ones, there will always be a chance of losing them. But if you entrust that which belongs to the universe to the whole universe, from it there will be no escape. For this is the great law of things.
To have been cast in this human form is to us already a source of joy. How much greater joy beyond our conception to know that that which is now in human form may undergo countless transitions, with only the infinite to look forward to? Therefore it is that the Sage rejoices in that which can never be lost, but endures always. For if we emulate those who can accept graciously long age or short life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events, how much more that which informs all creation on which all changing phenomena depend?

《莊子·內七篇·大宗師·二》

原文 翻譯
死生,命也, 人的生死問題是一個注定的事情。

所謂的注定就是說,這可能不是一個我們自己的有意識的頭腦可以完全掌握的事情,就是可能在更深層的無意識的層面,那個部分的我們決定要下線,就是打游戲決定要下線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找到一個方法離開這個世界。比如說剛好吃到一個餿掉的便當啊,或者剛好被飛機上面掉下來的什么東西砸死啊,就是這種事情是不歸我們有限度的頭腦管。

原文 翻譯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的生死,就像黑夜跟白天一樣,就是你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一定有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啊,這是一個必然的循環,而這個部分是天也,是大宇宙在管的。
人之有所不得與, 人對這件是不能干預的。

中國歷史上大徹大悟了之后才能夠說什么我要活到幾年幾月幾號,然后離開這個世界,然后那天他就他就坐著就死掉了,要到那個程度才能夠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不然這個事情,我們的頭腦都是不太能管得了的。

原文 翻譯
皆物之情也。 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啊,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現狀,
情是情況的情,

當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很不自主的時候,人就會覺得很無奈,尤其是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活也活得不好,死也死得不好的時候,就會覺得好像這是一個很殘忍的大宇宙,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信賴的。

就好像我曾經在美國聽過一個美國女人在講,他原來是一個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后來變成信仰破滅的狀態,他就覺得說從小到大都是覺得上帝自有安排,上帝愛我,可是我爸爸就得一個絕癥死掉了,那上帝到底安排什么,怎么再愛我,我覺得我一點沒在這上面得到什么好處,所有就覺得對上帝充分的不能相信。就是當你有信仰,當這個信仰不合你的意的時候,你就有信仰破滅的可能,就是,那當你相信的對象不合你的意的時候。

莊子在這種事情上要求我們要有一點信賴。

原文 翻譯
彼特以天為父, 因為那個時代是一個很封建的時代,所以它能夠舉的例子,國人都是家長是一個權威角色,所以在那個過去的時代里面好像小孩子聽父母的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他就會覺得,你不如就把這個上帝當做是你家的爸爸
而身猶愛之而, 你對于父母總是要盡孝的,就算父母很不合你的意,你還是會孝順它,
況其卓乎! 更何況是超越父母的那個父母,這個主宰大宇宙的什么東西,
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已, 這也是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思考了,就是那個時代好像會覺得身為一個國王,他的生命的重量是比一般平民要重要的啊,就好像一百個平民的賤命比不上一個國王的尊貴的命,所以他舉的例子就變成說人呢,也會覺得國王的生命也是比自己的生命要更重要的
而身猶死之, 而愿意為了這個更重要的什么東西而犧牲自己
而況其真乎! 其真乎,就是在這個大宇宙之中,可能有一個更大的我們不太知道的集體的意識,他的生命的重量可能是比我們每一個個人的重量更大的,所以看在這個更大的意識的這個份上,你就愿意為他的最好而犧牲我們個人的最好。

當然這個說法我們現在這樣子念過來,我想沒有說服力,因為現在大家活的都已經蠻自私了,就是多幫父母跑腿寄一個信,就已經會在心理面碎碎念,不是很甘愿了,所以念起來有點顯不出來力度。

這是一個民主的時代,其實我這個人是非常反對民主的,因為我會覺得我為什么要聽一百個其他人的意見,如果這個國家一百個人,他們的意見是他們各自要的,如果一百個人里面有九十九個人都是笨蛋,只有一個人是聰明人,然后一投票,那還是九十九個人勝利。我基本上對于民主沒有很高的認同感,我比較是希望我能夠在民主的夾縫之中生存的

原文 翻譯
泉涸, 泉水干掉了
魚相與處於陸, 魚跟魚一起都已經攤在這個干掉的河床上,河床變地面了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這些魚干掉只剩最后一口氣了,互相呴就是吹氣,就是這只魚呢,看到那只魚要干死了,就很用力的吐,就是把他的這個嘴巴里的最后一分水分噴到那個隔壁的魚的身上,然后呢相儒以沫,就是吐點口水,用它的口水去滋潤隔壁的魚,就是魚這樣互相的幫助對方活下去,

齊物論就講過了,人類的愛就是這樣子,象征物是這樣子,就是生命最大的滋養來源是大宇宙的真理,就是所謂的道這個東西。當人類沒有道的時候,就好像干在水里的魚,當人類有這么多的生命中的悲哀的時候呢,人就需要有這種相濡以沫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愛。人類失去了道,才會有愛。

原文 翻譯
不如相忘於江湖, 如果這個世界不是這么一個有毛病的世界的話,那就不必有這么多的悲劇。如果說真的是一個有道的世界,那大家都各自活的都很開心

這個小小的畫面之所以在莊子里面會變得很有名,是因為相呴以濕、相儒以沫這個行為是那種大家都已經在自己已經什么都沒有了,還要互相去愛,這是一個非常對到我們現在人類社會的很多感人的故事的那個畫面,可是莊子卻要講說,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是如果水是很充分的話,哪一個魚喜歡別的魚來往你臉上吐口水啊,對不對,就是大家誰都不理誰的,各自游的很開心就好了。

人類的世界就是在這種事情上面,有一個矛盾的點。就是到底我們的生命是少掉了什么重要的部分,才會變成在人類的世界這么的需要人與人要相愛這種事情,這是一個算是一個大宅問吧?

我們看很多很多那種愛情至上的美國電影,韓國也有很多很多很可怕的那種愛情故事,韓國的連續劇都愛的非常恐怖。

為什么我們這幾千年的人類,這么的需要愛這個東西,就是在核心的部分,我們是在哪里壞掉了,才會變成人與人之間那么的需要愛?

當一個人會覺有一個愛你的人,有一個你愛的人,這樣的事情會覺得幸福得不得了的時候,那就不得不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好像胃口也已經變的很小很小了。就是這三十年,我覺得已經不再講愛了,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好色的年代,就是大家比較追求肉體上的快感,肉體上的性感和美感這樣子。

那可是當一個人會進入好色的狀態的時候呢,其實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就有更多的缺損了,性的快感竟然可以是我們人類生命里好像最大快感的指標。這個這其實是蠻可憐的一件事情。

學道家我們至少可以經驗到,就是當我們可以很認真的過生活,讓自己的心力有所進步的時候,那這個心力有所進步的快樂,的確可以大過肉體層面的快樂才對的。

性,肉體這個層面是比較低的,那同樣在心理層面,愛與被愛的快樂,我們不要說是否定它,只是在道家的希望里是認為人應該有比肉體層面的快樂更高層級的快樂而已。愛情以及被愛的這種事情,在心理層面的確也可以帶給我們快樂。可是愛與被愛的快樂,在道家的標準,依然不是最高境界的快樂。在那個之上,我們人還是有一個把這一輩子靈魂約來的功課做好的那個快樂,可能還是要高過這個愛與被愛以及肉體層面的快樂的哦。就是要有那種更高的東西來滋養我們的生命,而不是停留在這個比較低層次的東西。如果你是一個感情上面的乞丐的話,其實你也會遇到乞丐。就是那個愿意來愛你的人,她也要等著你要愛她對不對。到最后,大家都在互相的索取之中度過,就是很可惜。

原文 翻譯
而其譽堯而非桀也, 人都會譽堯而非桀,

比如說,我們都會很在意我們生命之中的權威角色或執政者。可是你會喜歡有人對你好,跟你會討厭有人對你不好,這代表你的心是很有問題,你還在希望這個世界要討好你。這個在莊子其它的篇章有很嚴重的批判。

堯帝這個執政者,就拼命的討好人民,把人民養到這么的貪心,把人類的我執用這種方法養肥了,那之后就要天下大亂了。

這個是一個蠻有趣的點,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愛與被愛的分寸是非常非常微妙的。生活之中在當好人的時候,可能隨時隨地都婊到別人。莊子里面講到人心的麻煩,就是你愛他也會把他愛壞掉,你欺負他也會把他欺負壞掉,那要怎么樣才能做到既不愛也不欺負,這是非常難的一個分寸,那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內在的這個運作。

原文 翻譯
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就是不要執著。

大宗師篇講到最核心,就是這個世界上就是需要有人來搞你,你才能把心練到更堅強。

所以這些我們生命中遇見的壞人,其實說不定是出生以前千拜托萬拜托,拜托他在我們人生這個時候出現來搞我的。所以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這是很難說的,道家的觀點,跟現在流行的佛家說法不一樣。佛家會說,你這一輩子如果很大富大貴,就意味著你前輩子行善積德;但是道家的邏輯不是這樣子。道家認為,你可能過去的每一輩子都因為有錢而變壞,所以這輩子又約來一個有錢的來考驗自己。這個跟你行善積德是沒有關系的。是你在這個事情里面也最容易出問題所以才會選擇這樣的情境。

原文 翻譯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那這個,接下來這個夫大塊載我以形到后面這個所以善吾死也是有,后面是有完整的段落,有上下文的,所以這算是錯簡。
夫藏舟於壑, 人都會想要把自己的所有物好好的抓在自己的身邊。如果想要要藏一條船的話,會找到一根壑或找個山谷,把山谷或者山洞把船藏進去。
藏山於澤, 那藏山于澤,就是把一座山找一個大湖,把整個山沉在湖里。然后當我們很努力的把東西從某個方法保護在我們的所有范圍里的時候,
謂之固矣。 我們就會覺得這樣子很安全,就是覺得這樣子很好,所以我們以現在的想法就是把價值的東西鎖進保險箱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可是當我們把重要的資產鎖在保險箱,如果你遇到一個力氣很到的強盜的話,他就連保險箱一起抱走

我已經差不多將近20年沒有鎖過門了。因為我是站在一個尊重專業的角度在想這件事情,就是如果是一個專業的小偷盯上我家的話,我再鎖也擋不住的,就是因為他技術一定很好。

我們人生有很多很多的時候想要抓住什么東西,但是呢,每次在我想要抓住什么東西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在內心深處會有一種無力感。

只要是人,其實你不能抓住什么的,就是你今天剛好能夠擁有的東西,只是剛好沒有人來想了搶你而已。就是人家如果真的要來搶你,你也是沒有辦法的。無論是錢,房子,車子,還是女人,還是男人,還是任何人,還是小孩。對不對。就是,沒有辦法的。

而且就算你什么東西都抓在手中,終有一天,這些東西會離開你的。

原文 翻譯
昧者不知也。 那莊子的結論是什么,就是糊里糊涂的人沒有搞清楚這個狀態
藏小大有宜, 外面生命中的大大小小,所有的東西都想要擁有它,然后抓住它,
猶有所遯。 可是要搞丟的就搞丟了。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所以你擁有的東西你要怎么看待?

什么叫藏天下于天下?就是你把在大宇宙的東西放出到大宇宙里面,也就這樣看待就算了。就是讓動物生活在自然的環境里面,你要看動物的時候,自己開裝甲車去看就算了,就是等于你想要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它的所有權非要在我們的身上,而是在它,在對方所容許的范圍里面。

如果你很喜歡一個人的話,而她也容許你,在她的生命里當一個朋友的話,那你就不用管她嫁給誰,或者是娶了誰,或者跟誰在一起,在她愿意的范圍里面跟她約一起吃個飯就算了。道家的人際關系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觀點。

就是生命的緣分是很難講的,緣淺緣深,有的時候,就算是你很喜歡很喜歡的對象,那你就好好珍惜你的生命之中跟她交匯的那一秒互放的光芒,就可以了。就是徐志摩跟寫給林徽因的詩,到最后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思成。可是林徽因還是很得意,說徐志摩這個詩是寫給她的,而他們也的確是做到了,就是林徽因是別人老婆,但是徐志摩想她的時候,還是可以去看她。后來徐志摩為了要去聽林徽因的演講飛機失事而死的,雖然那個時候徐志摩已經是陸小曼的男人了。所以就是這樣的一種觀點。

所以就是大家都放生。當然,我覺得講得太極端一點,有一點違背倫常了。但是一位導師說我的觀念就覺得哦,就是即使是人家,就是你的另一半,其實也可以放生,就是要用的時候拿來用用就好了。

因為最后這些東西,都會跟我們說再見吧,那既然最后會說再見的話,其實隨時說也無所謂啊。

原文 翻譯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 那后面這個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這里呢,又是錯簡。這一句在后面呢,才會正式出現,這個其為樂可勝計邪到這里我們都不講。
原文 翻譯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所以圣人活動的范圍,是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搞丟,不會跑走,而都存在的那個世界。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 妖就是早死,老就是晚死,
始終就是來到這個世界或離開這個世界,這對于如何的一個情境都要能夠和他好好的相處這樣的一種能耐。
人猶效之, 這一句的邏輯其實有一點的怪,不知道是不是有錯簡或者說是文法上的問題。他說一般來講呢,就是好好的活,好好的死。
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更何況,生命的很終極的地方有一個東西是一切事物都要靠誰,那一個東西才能存活的。

那個東西,在莊子喜歡講天這個字,那我們今天的人講上帝這個字,就是就是有一個更高層次的什么要依循這樣一個,一個脈絡而存在哦,就是大宇宙的道這個東西。

比如說我們出生之前,在背后是怎么樣在寫這個程式的,所以才會說有質量的東西,會比此有吸引力形成萬有引力之類的,這個東西好像是這個世界在誕生以前就要先寫好這些程式,這個世界要依循這個程式來造出我們今天這個宇宙,對不對。所以這個世界背后寫程式的那個人到底是誰,就是莊子的語言就是認為,人的生命的那個最終極的追求還是世界背后的那個寫程式的人,就是我們要走到的那個地方去才是每一個靈魂的志向。

這一篇章的這些這些段落就是在講大宗師這個東西,就是人類生命最終極的一個渴望是要走到哪里去?

但是,我還是認為莊子是一本讓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的書,像這種太高遠的目標,講多了就好像在打高空,這一篇的確是有很多打高空的部分,但是在打高空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我們此時此刻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怎么活?如何照著道家的規矩去好好的活,才能夠比較接近道家認為的人類的終極的追尋。

那我認為這些道家教導我們如何好好活的這些哲理,就好像交通規則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清規戒律。這些東西還是很值得遵守的,因為你唯有遵守了道家要求的這些標準,其實我們內心才會生出一種對自己的心境要接近那個大宇宙之心的渴望,就是我覺得,簡單來講,比如你的生命在某個地方還在餓肚子的話,你就會一直想要吃飯,就是在低層次的東西,你還在里面攪合著,不能夠放開的話,你高層次的欲望會被這些低層次的欲望蓋住。

所以我從前在大學的時候,我的莊子的老師講過一句話,他說莊子的逍遙,好像就是把你所有不逍遙的東西,都一個一個破除掉,那時候逼得你不得不逍遙。我是覺得這句話是蠻有道理的。就是如果活在忍耐和妥協之中的時候,你會希望我們的上司對我要好一點,希望我的父母要對我好點,希望大家放過我,拜托要放我一把。就你生命的胃口就只到這個地方而已了,所以不可以忍耐不可以妥協,不然的話,你的胃口會被這個低層次的東西搞壞。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老。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崐崘;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太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霸;傅説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For Tao has its inner reality and its evidences. It is devoid of action and of form. It may be transmitted, but cannot be received; It may be obtained, but cannot be seen. It is based in itself, rooted in itself. Before heaven and earth were, Tao existed by itself from all time. It gave the spirits and rulers their spiritual powers, and gave Heaven and Earth their birth. To Tao, the zenith is not high, nor the nadir low; no point in time is long ago, nor by the lapse of ages has it grown old.

Hsi Wei obtained Tao, and so set the universe in order. Fu Hsi (29) obtained it, and was able to steal the secrets of eternal principles. The Great Bear obtained it, and has never erred from its course. The sun and moon obtained it, and have never ceased to revolve. K'an P'i (30) obtained it, and made his abode in the K'unlun mountains. P'ing I (31) obtained it, and rules over the streams. Chien Wu (32) obtained it, and dwells on Mount T'ai. The Yellow Emperor (33) obtained it, and soared upon the clouds to heaven. Chuan Hsu (34) obtained it, and dwells in the Dark Palace. Yu Ch'iang (35) obtained it, and established himself at the North Pole. The Western (Fairy) Queen Mother obtained it, and settled at Shao Kuang, since when and until when, no one knows. P'eng Tsu obtained it, and lived from the time of Shun until the time of the Five Princes. Fu Yueh obtained it, and as the Minister of Wu Ting (36) extended his rule to the whole empire. And now, charioted upon the Tungwei (one constellation) and drawn by the Chiwei (another constellation), he has taken his station among the stars of heaven.

《莊子·內七篇·大宗師·三》

下面這段是在以一個哲學的角度在定義道是什么。

原文 翻譯
夫道, 大宇宙背后的這個原理原則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任何東西都是受這個法則支配的,所以是可以確定、確認、驗證的。可是你說重力是什么東西呢?它是無為無形的,就是看也看不到。

為什么說無為呢?因為道它一定有一個普遍性正確原則,并不會說今天剛好重力這個原理原則剛好忘記了這個茶杯,于是這個茶杯就會漂浮。它不用特別要記得說你要有重力,不必這個樣子。大家都受這個原則的支配的。

原文 翻譯
可傳而不可受, 道家的這些實踐的修煉的東西,它是可以教的,可是你卻拿不到。

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比如說莊子講的這些東西,不是說我這樣子講了你聽進去了就可以心境就有提升,沒有這回事。它可以教,可是沒有辦法直接這樣子把它吃下去。

雖然江湖傳說中有所謂密宗的灌頂法,好像可以一下子把我的修為啊,轉嫁給另外一個人,但是至少在道家的世界好像不常見到這個現象。

就是會認為這一切的一切都還是要靠這個人慢慢練出來的,雖然可以教,可是學的人還是要從頭練起,不能就這樣子把這個東西吃下來。以中醫生理學來講你的身體還沒有調整好,你的氣脈骨髓的狀態如果沒有經過這個修煉慢慢轉化的話基本上是不太能夠承載這個東西的。

原文 翻譯
可得而不可見; 我們每一個人都隨時在受這些法則的支配,都在活在這個法則之中,所以人人都是在被這個道所運作的,所以我們都是活在這個東西里面,是有它的。可是雖然有它,可是你說要見到它好像不太可能啊,就原理原則定律這些東西都是眼睛看不到的。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就算是這個宇宙還沒有存在之前,它也已經先存在了,就是優先于一切現象的存在的這個東西。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那個時代說到帝的話,帝王的帝,是指死掉的國王,所以就是靈魂的世界里面呢,比較低級的靈魂或者是比較高級的靈魂都要依循這個原理原則,有他一個必然的這個脈絡存在。那生天生地,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意識都是依循著這個原則而發生的。那當然也有一些版本說這個神鬼神帝的神通于后面生天生地的生,都可以啊,反正就是我們這個人的靈魂啊人的意識以至于物質的現象都是從這個原理里面產生出來的。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中國人的表記法是從易經開始的,就是用這個陰陽的表記法之前就是什么東西還沒有分化出有形的陰陽之前的姑且稱之為太極,所以就是這個宇宙還處在一個混沌的狀態的時候呢,它就已經先存在了。
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六極在語感上是通于我們的六合了,六合就是前后上下左右,就是長寬高的世界,就是超越了三次元的存在,是更高次元了,就是三次元四次元五次元六次元的世界,靈魂的世界對它來講都還不是最深邃的世界。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比這個世界更早就存在,可是也沒有所謂的時間的老化的概念,像我覺得所謂的老化都比較是我們這個物質的世界才會有的現象。如果它只是一個原理原則的話,那基本上也沒有什么老化的問題。
長於上古而不老。 長,念(chang)和(zhang)都可以,就是它就一直存在在那邊。

后面,就講一大堆歷史上面的神仙,得了道之后就可以怎么樣啊。

原文 翻譯
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這個狶韋氏得了道之后,就可以操作這個大宇宙的運行啦。
伏戲得之,以襲氣母; 伏羲氏得道,就可以得到這個大宇宙的能量的源頭的力道啊
維斗得之,終古不忒; 北邊的北極星的北斗啊,之所以可以一直這樣子運行著,不要星球跟星球互相相撞,也是因為有這個互相引力的平衡,讓他們能夠這樣子運行,所以他可以一直都不要散掉啊,那只是那個時代的說法啦。
日月得之,終古不息; 因為有這個引力,所以這個宇宙中的星球可以這樣子繞來繞去的一直轉動
堪壞得之,以襲崐崘。 這個是傳說中的一個昆侖山的守護神,長得人臉,然后有點像是獅子還是狗的身體,這樣的一個東西。
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馮夷后來說是變成一個水神的一個人。
肩吾得之,以處太山; 肩吾是山神
黃帝得之,以登雲天; 中國傳說故事里面黃帝因為修道就可以升天當神仙。
顓頊得之,以處玄宮; 顓頊是玄冥神,可能在那個時代的象征講法是住在北極的神仙,那當然玄冥就是指看不到的世界。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禺強是北海之神。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少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上跟昆侖山有點接近,就是昆侖山那個地方好像有一個……不曉得是不是跟現在的西藏那邊比較有點關系,就是現在有個說法就是神隱少女那個神隱啊,就是說在那個地方好像在另外一個世界在那邊有一個缺口還是怎么樣,人走到那邊會忽然走到一個少廣,少廣就是西方的空界,就是那邊有一塊異次元的世界,人會不小心會掉進去的,那西王母是住在那個地方的。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就是一旦進入了這個道的世界的話,人就是永存不朽的一種存在。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霸; 至于比較低級的凡人,彭祖修了道之后從有虞氏到春秋五霸,大概可能八百年的時間,他就可以一直活著。
傅説得之,以相武丁, 再低級一點,就是商朝的開國的國王,就是殷朝的宰相傅說得就可以幫助國王打下江山。
奄有天下, 得到了天下,
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東維的話好像是天上有一個星座好像長的比較像一條龍它的那個尾巴的地方,那這個騎著掃把星的尾巴而“比于列星”,就是死后呢變成星星了啊,那這個好像不是希臘神話的專利,這個中國人也有這種比較厲害的人死后變成天上的星星的這種想法。

有點像是廣告詞的一種段落,就是人要修道,修道之后死后就變星星了啊,大概這樣子。所以就告訴我們說,所以這個道是很了不起的,這樣的一個定義上的東西。

接下來講到這個篇章修煉上面非常核心的東西。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聞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吿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

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Nanpo Tsek'uei said to Nu: Yu (or Female Yu), "You are of a high age, and yet you have a child's complexion. How is this?" Nu: Yu replied, "I have learned Tao."

"Could I get Tao by studying it?" asked the other. "No! How can you?" said Nu: Yu. "You are not the type of person. There was Puliang I. He had all the mental talents of a sage, but not Tao of the sage. Now I had Tao, though not those talents. But do you think I was able to teach him to become indeed a sage? Had it been so, then to teach Tao to one who has a sage's talents would be an easy matter. It was not so, for I had to wait patiently to reveal it to him. In three days, he could transcend this mundane world. Again I waited for seven days more, then he could transcend all material existence. After he could transcend all material existence, I waited for another nine days, after which he could transcend all life. After he could transcend all life, then he had the clear vision of the morning, and after that, was able to see the Solitary (One). After seeing the Solitary, he could abolish the distinctions of past and present. After abolish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he was able to enter there where life and death are no more, where killing does not take away life, nor does giving birth add to it. He was ever in accord with the exigencies of his environment, accepting all and welcoming all, regarding everything as destroyed, and everything as in completion. This is to be 'secure amidst confusion,' reaching security through chaos."

"Where did you learn this from?" asked Nanpo Tsek'uei. "I learned it from the Son of Ink," replied Nu Yu, "and the Son of Ink learned it from the Grandson of Learning, the Grandson of Learning from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from Insight, Insight learned it from Practice, Practice from Folk Song, and Folk Song from Silence, Silence from the Void, and the Void learned it from the Seeming Beginning."

《莊子·內七篇·大宗師·四》

原文 翻譯
南伯子葵 南伯子葵跟前面的南伯子綦應該同一個人
問乎女偊曰: 女偊是一個修道人。

他的這個名字上面也是蠻特別的,女這個字呢在莊子里面好像會覺得是皮膚比較好比較嫩的人會加一個女字,可是偊呢卻是指一個人是駝背的,所以到底是一個駝背的老太婆呢還是一個看起來很年輕很貌美的神仙,我們也不知道。

但是莊子里面的取名字通常都是用很矛盾的象征符號在處理的,所以就是說這個可能是一個駝背的老太婆的一個神仙呢,她的長相呢卻是看起來容光煥發。

原文 翻譯
“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南伯子葵就問她,你的年紀已經那么大了,臉色看起來像小嬰兒一樣,那么嫩是為什么呢?
曰:“吾聞道矣。” 他說,我是聽到道這個東西所以氣色才這么好。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那南伯子葵就說,道這個東西我可以學到嗎?

其實,南伯子葵在前面齊物論已經很了不起了對不對,一開始就說他在那邊靈魂出體啊,才引起整個齊物論的內容的。可是在這里好像他還嫌他功力不夠啊。

原文 翻譯
曰:“惡!惡可! 這個女偊還說,哪有可能
子非其人也。 你呀,你不是這塊料。
夫卜梁倚 那她心目中的練武奇才是誰呢?她心目中的練武奇才是一個叫做卜梁倚的人。
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 她說這個卜梁倚天資上面很適合修道,可是他沒有學過道這個東西。
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我雖然很知道道是什么東西,但是我好像先天根骨不足。會不會是我駝背或者怎么樣,所以有一些身體的經脈已經卡到了,練不起來。所以呢就要教一個有練武奇才的人,我只能當一個轉術者。
吾欲以教之, 她說我想教這個人來試試看
庶幾其果為聖人乎! 不曉得他是不是真的就能夠練成圣人的境界。
不然, 可是就算是一個資質非常好的人,你也教給他道,他卻也不一定能夠練成,那差的是什么呢?
以聖人之道吿聖人之才,亦易矣。 照理說本來就是天資很好的人,聽到了這個道家的東西應該是很容易練成才對
吾猶守而告之, 可是我還是要把他保護得好好的來教他,那個保護得好好的是什么秘訣呢,等一下會講。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她說當我這樣子看著他教他,果然是練武奇才,三天就能夠好像不把這個天下事放在心中了,已經可以脫離這個天下事的騷擾了。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 我繼續守著教訓他,
七日而後外物; 七天之后他就能夠任何事情都不能夠進入到他的心里面了,已經沒有任何的執著了。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到了九天之后,他就可以不執著于活著這件事情了。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那么不執著于活著這件事之后,他能夠好像早上醒來一樣,從夢中醒來,就是從這個我們這個虛假的世界里面醒過來。最近電視上不斷的在重播駭客任務,大概是那樣子的一個畫面。
朝徹, 從這個虛假的世界里面醒來之后
而後能見獨; 這個世界上面那個唯一的存在,就是他才能夠看到那個大宇宙背后的規律跟程式啊,那個大宇宙的那個可能是造物主或者是什么東西,可以跟上帝的意識相對面。那見了面,跟神已經碰了面之后可以怎么樣呢?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等到一個人已經開悟了,能夠跟神見到面了之后,他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心境呢?無古今就是沒有過去跟沒有現在。

沒有過去沒有現在,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時間感能夠消失,那么時間感能夠消失用最白話的講法就是他終于就可以活在當下了,也就是道家在要的心境里面能夠活在當下是非常高的一個心境。

我想我之前上課也不斷的講到,人要活在當下真的是很不容易,因為你想想看我們過日子,一個人在你面前犯一個什么怪你就不高興了對不對,你會不高興其實代表你背負著某種過去,就是過去曾經有類似的事情不斷的惹到你讓你覺得受傷,你有那個印象你才會這個當下覺得不高興。

如果真的活在當下的話,對于一些突發狀況是好奇心比較優先才對。就是會先想這是發生什么事情,在搞什么東西。只活在現在的這一秒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講是不容易的。

其實我們過日子的時候大家隨時都在想,等一下要跟誰講什么對不對,等一下要做什么事,等一下要吃什么東西,或者是明年的這個時候我要準備去美國,我現在要怎么樣,對不對。就是大家都是不斷的腦海里面塞滿了這個過去跟未來。

如果我們要說一個比較簡單的,比較家常的一種狀況就是,我想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常常會遇到一些狀況是,你會發現自己或者是別人答一句話是答不準的,你有沒有發現這件事情?比如說上個禮拜一啊,我看到張啟煊在煮豆漿,我就說,誒,這豆漿比上個禮拜多啊。他就說,哦,上個禮拜好像不夠吃啊,所以怎么樣,就是他就開始解釋,其實那個意味著,會這樣答的話代表我們的內心有一些過去的印象在重播,那個重播就是好像過去有人問到我什么事情我是被責備過的,所以我要趕快先解釋一下。我們不斷的在腦海在聽人家講話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聽人家講話,其實我們是在重播一些我們過去的一些事情,所以才會答不準。就是,我們在對話之中啊,誒,你等一下要怎么樣啊,或者怎么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會有答非所問的狀況,這些狀況都是我們在聽的時候同時重播一些過去的印象跟情感跟感受,然后針對過去的一些記憶在那邊,在過日子,所以這樣的話其實這些小小的事情都讓我們其實就是沒有辦法好好的活這一秒,其實是背負著很多很多的東西的。

那當然我們說莊子,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向度來講的話,莊子要求人要有感知力跟表現力對不對,感知力跟表現力其實也就是活在這個當下的能力。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并不是如此哦,我們現在的人常常是思考力吞沒了感知力跟表現力,就是上臺講話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他并不是在那個當下在講那個當下他要講的話,而是他先背一篇稿子來講對不對,那或者是因為對每一個當下我們面對這件事情的感知力跟表現力其實沒有信心,所以思考力的一個代償反應是什么?就是收集很多很多情報,就是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其實并不是跟此時此刻的他在相處,而是在開始跟人家聊天的時候就在丟情報,對不對。就是,啊哪個百貨公司在打折啊,或者是什么樣,就是想要用很多思考力的世界里面的情報來對付現在這一秒。可是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對象這個人,我們其實并不一定能夠好好的面對他,處理他,所以能夠活在當下必須要內心修煉到一個非常非常干凈的狀態,那而且如果我們人不是真的已經能夠心力已經高到沒有恐懼了,我們一定是隨時隨地對未來的種種還是有很多擔心的,還是會想東想西的對不對,想東想西也是啊。

原文 翻譯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人真的能夠活在當下了之后,他的心力才能夠強到不死不生,

就是同時他的心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也活在死后的那個世界,就是他的意識能夠同時活在真實的世界跟我們現在這個物質的世界,就打通這兩個世界的意識。那當我們能夠打通這兩個世界的意識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是什么樣的狀況呢?

原文 翻譯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比如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會說,要燒菜,殺一條魚,你在這個世界消滅了一條魚的生命,在另一個世界,就一條魚說我回來了對不對,到底是誰死了呢對不對?那你說這個世界上面你看到一個小鳥在路邊,從鳥窩里面掉下來好可憐,我救了它一命,然后那小鳥在另外一個世界覺得說,我在那個世界過得很舒服,你不讓我回家對不對。

到底哪樣比較好。我們現在的觀點都會覺得要幫助人活下去,要幫助人盡量的延長壽命啊,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甚至是很道德的事情。可是,學了道家就會覺得說,當一個人已經一身病痛的時候,你為什么一定要他延長壽命對不對。就是一個車子已經破到不能開了還要開對不對。就像家里面什么微波爐已經爛到會漏電了,還在那邊繼續微波食物,何必呢,換新的嘛。

所以這個對于生死的觀點會變得有點糊掉。

所以我就覺得學了道家之后啊,我一直就是對死亡這件事情會有一種疑惑,就是當有人死的時候,大家那么難過,我不是故意要特意表現說什么我很看得開,不是,而是讀莊子讀了十幾年之后啊,你真的是知道人死你不知道該怎么哭哎,就是好像感覺不出那個死亡這件事情,真的那個感受上會變得越來越不一樣。我記得我小時候覺得誰死掉都會覺得,哇好難過這樣子,可是學了莊子有一段時間以后就開始好像不知道怎么感覺這件事情啊。

原文 翻譯
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 當我們不再只站在物質世界的角度看事情的時候,就是當你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的時候,就會有不將不迎,

莊子說的人的心境的比較高的狀態用的象征物是明鏡止水嘛,這個不將不迎就是所謂的鏡子一般的心境,將就是想把東西推開,迎就是想把東西拉過來。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面,一般人的頭腦都會被好惡支配,希望我們喜歡的人能夠在我們身邊,希望病痛能夠遠離我們,貧窮能夠遠離我們,我們總是有喜歡拉過來跟推開的東西。應帝王篇就有一句話說,至人的心是什么樣,像鏡子一樣,就是不將不迎,應物而不傷,對于東西就是來到你面前你就接受他,你不會硬要拉住他也不硬要把它推開,像鏡子,應物而不傷就是人家對你做鬼臉他就會看到他的鬼臉,就回應對方所作的,然后你不會被傷到,這是明鏡的部分。那止水的心境,那我們齊物論也講很多了,就心力能量越大的人越不容易被人家掀起破浪對不對,就是代表心力很強的一種狀況。

原文 翻譯
無不毀也,無不成也。 毀與成,齊物論也講過,就是你要制造出筷子跟牙簽,你就必須要毀掉一棵漂亮的大樹,那到底是有牙簽好還是有大樹好。

生命里面,所有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本質,也是不斷的在形式上面轉化。在這個轉化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生命的本質就是這樣的,那對于轉化的每一個階段就不會太執著。像人總是會越來越老,當我們成就了自己的老的同時,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年輕。可是小孩子會向往趕快長大,老人希望自己再多年輕一點。那這些事情都不執著,到達以另外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現象的時候,就會得到這樣的一種沒有什么好惡跟執著的心境。

原文 翻譯
其名為攖寧。 攖寧這兩個字可以說是道家修道的總訣竅了。

就是你有圣人之才,我也傳給你圣人之道,你是有這個才華的人,就是頭腦健全沒有發狂,是聽得懂莊子講的東西的,然后身體還有一口氣能夠繼續活著,照理說聽到就應該能夠修道才對,為什么你的心力不會增加呢,是因為你少了攖寧這個東西。就是女偊守著她的徒兒啊,在保護他修道的過程呢,是要用攖寧這個方法來保護他,那什么叫攖寧呢?攖啊就是搗亂,就是伸手去把你弄亂叫做攖,那寧就是安寧。

原文 翻譯
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修煉這個東西一定是需要你周遭有人給你搗亂你才能練,就是內心的平靜跟平和是需要環境來摩擦你的,所以光是圣人之才聽到圣人之道是沒有辦法修道的。

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閉關打坐就不對了,因為你是去找一個沒有刺激你的東西的環境,然后坐在那邊很安靜,然后出關之后繼續亂,這就沒有用。

攖寧這個東西就是說,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一點就是你隨時都可以遇到使你高興的對象,使你生氣的對象,而你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要讓自己不要高興不要生氣,這樣子才能夠練心力。

肌肉是需要重量才能訓練的,所以一定是需要這個搗亂才能練成平和的心境。道家非常講兩面,生氣是不好高興也是不好。如果你的人生是榮華富貴的人生,那意味著你這輩子需要面對的搗亂就是榮華富貴,因為世界上面有輸不起的人也有贏不起的人。輸不起就是因為你窮所以你就變得很自卑,或者心里面覺得很憂愁,這是輸不起。那贏不起的人就是所謂的你會很成功很有錢,所以變得很驕傲很霸道對不對,就是贏不起。

這兩面就是你的人生不管給你任何東西你都要練習自己的心能夠很穩,不要因此被他踢翻掉。那么一路這樣走過來,就是道家修煉的所謂的終極秘訣。

終極秘訣其實也是老生常談了,可是,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要求自己在任何一個片刻都能夠有意識的去看出這個世界提供給我們這個搗亂,然后把這個搗亂看成是營養。

就像有某某人來跟你講,你長得好漂亮,你好聰明啊,文章寫得很好啊,如果有人這樣子跟你講,你能不能要求自己做到一定不要高興。那如果有人,你在超級市場或者麥當勞要點東西要結賬的時候,店員一直在講電話不理你,那你是不是能夠練習自己說這個時候不可以生氣,就是遇到任何這種情境的時候,都能夠要求自己的內心心靈的肌肉能夠不要被他拉歪掉,就這樣子很穩的一路這樣子都練肌肉,這樣子練下去。

這個其實可以說是我們練心力的一個最簡單而最直接的方式。

當然我覺得并不意味著前面莊子講的東西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比如說像是,對我來講我覺得很必要的是人間世篇的支離其德,就是如果你的不開心是因為你一直認為我應該這樣子,然后用某種方式過日子,一直在扮好人,或者怎么樣把自己弄得每天都不開心,這個不是別人惹你的啊,這個你自己制造出來的。

有些人他就是一輩子要努力當好人,努力在那邊扮演別人心目中的好人角色,然后弄到自己很累,弄到很憂郁,那這些東西都要先打掉,但是這些這些自己制約自己的部分都打掉了,就是這些東西打掉之后叫做我們有圣人之才,就是那個人的結構上面的雜質都已經去干凈了,這些不好的程式都已經去干凈了。

那有了圣人之才之后,修道之路就是很單純的,就是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不要動心。因為,我覺得人生在世啊,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己在工作在家庭面對任何人面對一個店員面對一個公車司機給我們造成的情緒上面的撩撥跟擾亂,然后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夠讓自己平靜的話,那個效果一定是大過于什么打坐啊,那個什么禪修要大太多了對不對,因為他鍛煉的頻率是不同的。

所以莊子讀到這里就會覺得,靜坐到底是不是一個很必要的東西,因為生活之中這樣的事情還是比較有機會練到,如果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能夠把握的話,那其他的修道我覺得都有一點像是到底是去修道還是去度假,對不對。

因為我有認識一個學姐,她就是會參加那種心理諮商的課程,就生活壓力很大,然后就去參加什么心理諮商團體,付很多學費的那種,然后去里面大哭大笑,然后去發泄自己的不愉快,把這一年份都洗干凈,然后繼續在那邊累積情緒賺錢存錢去上課。

一開始你的心就不可以動,不要每天制造垃圾,然后在那邊一年大清洗一次。如果我們退一步講,講到身體的鍛煉好了,我們比如說練氣功好了。像我雖然不是一個在怎么練身體練氣功的人,但是這其中的訣竅是非常類似的,就像比如說我從前講到說什么我們把脊椎骨打直放松,然后呼吸的時候感覺自己的人中,對不對?舌抵上顎,牙關咬起來,喉嚨放松,然后呼吸就會越來越慢,口水就會起來,就會比較多口水,這個練氣功最基本的全真教的基本功嘛。如果你要練這種基本功,其實也是一樣。就是你呀特別在家里面呢,什么今天下午排三個鐘頭沒有人打擾,然后呢在那邊好好的這樣子練三個鐘頭,沒有什么屁用。我跟你講,這種練功夫的東西很妙,就是你呢最好的練功的時候就是有打擾的時候,就是你現在坐在在那邊等公車,在公車上你就要站起來了對不對,那就等公車的這個時候呢,舌頭抵著上顎,牙齒咬好,然后喉嚨放松,然后這樣子感覺自己的呼吸,感覺自己的人中,就那個等公車的三分鐘,隨時你會被打斷那個情況下練,好像我的人生就隨時會結束那種感覺,那個時候練最有效。就是你在家里面可能誰要打電話來,你要等電話,等電話的時候,電話一來就要接對不對,就要打斷,隨時被打斷的時候隨時練,那時候最有效。就是那個身體的氣發生的感覺反而特別的好,就是很妙哎。

并不是說,這樣子排,特別的讓自己不受打擾才比較好練,剛好相反。就是練功夫,當然有一些打擾是不好的,就是不要在冷氣對著后腦勺吹這樣來練,那是會著涼的,那不算啊。但是一般的情況來講的話,那個還是在容易被打擾的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練啊,比較容易練出功夫。所以即使是身體的層面也是有同樣的原則存在的啊,就是道家的養生。我們民國初年有一個蠻有名的道家學者啊,他的名字就給自己取名叫陳櫻寧,他也是讀莊子讀到后來大概就會覺得人生在世求什么呢?就是求櫻寧啊,就是每天被人打擾然后還能夠平平靜靜的過日子,這就是道家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當然我覺得講到櫻寧之前,前面你要怎么變成一個圣人之才,那前面的所有篇章呢還是要實踐的啊,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是要清干凈,那清掉了之后呢真的已經內部的塵世上的阻抗已經沒有了,然后接下來就靠著外部的刺激來練功,這樣子。

我想以這樣的角度來過日子的話,大概就會比較接近那個道家那個最基本的圖像,就是逍遙這個東西,對不對。就是任何來搞你的人都只是我電動玩具里面預備要遇到的難關,所以我要用他來練習我自己。那至于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夠處理到很完美的結果,這也不要執著,因為重要的是能夠練到心就好了,事情呢有些,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啊,有很多很多的人心放在一個事情里面,他會形成一些結構,那些結構就像一個怎么修都會壞的機器,那種怎么修都會壞的機器就擺爛就好對不對,讓他壞去就算了,所以并不是說每件事情都一定要做到他有什么好結果,不是這樣子的。

但是呢,你怎么能夠認出一個怎么樣都會壞的機器呢?你就看他怎么壞就好了。就是一個,有些東西你說,有些狀況來講他就是一個自爆機,就是你按了第一個鈕之后最后就會爆炸的,那就當做是放鞭炮了,對不對,就是點了那個火之后自動總是會爆的,那爆的時候怎么樣?讓自己……其實如果我們在放鞭炮的時候,你知道他要爆的時候你就會在心里面告訴自己說,爆的時候不要被嚇到,對不對?所以隨時隨地遇到這種很難搞的情境的時候也就抱著這樣的心情,每天每天這樣子練,那這個我覺得對于自己那個心力的漲功力這一點上面還是蠻有幫助的,所以這就是道家的終極修煉。

原文 翻譯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 接下來南伯子葵又多問了一句,這么高段的修行法你是哪里聽來的啊?

那接下來當然又是道家的廣告詞了,莊子在里面真的是竭力吶喊,瘋狂推銷他所認可的這一套理念。平時都是淡淡然,懶得說,但到了這里,真是拼了,瘋狂打call。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