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羅輯思維》“如何成為一個高手?”這一期節目,這標題其實有點標題黨,但實際上這不是一期心靈雞湯,相反它是一期心靈硫酸。心靈雞湯和心靈硫酸的區別在于心靈雞湯“品嘗”后會讓你很爽,而心靈硫酸“品嘗”起來會讓你很激動,而且還伴有痛苦。有效學習本身就不是舒服的,學習的真相就是脫離舒適區。對的,這也是這一期節目的主題——告訴你學習的真相并知道你如何高效學習。
再來說說自己為什么要看這期節目吧
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我有50%的行為沖動來源于標題,但做了2年的羅友,我知道羅胖的內容定會超越標題,給人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實際需要。最近一直在準備考研復習,要看的書挺多的,要學的知識也是挺多的,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一直很低下。比如,如何閱讀?如何思考?如何將文字思考轉化為圖解思考?如何記筆記?如何建立即時有效的反饋系統?。。。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我。這期節目讓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看了之后發現并不是全部。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直言身在此山中”,要消化羅胖講的這些東西,還得跳出羅胖的思維結構,將這些新的信息與我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縫接。當然這一期節目也存在諸多的的局限(敏嗲嗲認為只有看到了知識的局限,才能更好地運用知識)
局限一:這一期的節目主題是“如何成為一個高手?”節目給出的答案是刻意練習。這里的高手僅僅指學習高手,而且這只是一種理論假說,并沒有被你自己的實踐經驗去檢驗,因為每個人的學習風格不同,理論的合理性還要結合自身特點在實踐中去檢驗和改進。
局限二:適用這套理論鍛煉的僅僅是掌握已有知識的能力,而解決未知的能力要靠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很難靠刻意練習習得的。至于想象力和創造力該怎么習得,東尼·博贊在他的《思維導圖使用手冊》里面談到過,這個我會在后面的文章里來進行方法分享。
好了,講了這么多前言,可以正式來說重點了。
↓↓↓
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相信看到這個題目你心里已經有了答案
中國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學校的教師后面也會掛著大橫幅: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前有本暢銷書《異類》里面提出了“一萬小時定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花時間死磕,或者說是自虐。記得小學課文中有一篇歐陽修寫的文章《賣油翁 》。無論是賣油的還是射箭的都成了該行業的行家,為什么呢?文章里面有關觀點——孰能生巧。
現在回過頭來再來看看這種學習模式,因為時代不一樣了,這種模式其實是存在弊端的。
弊端一:學習效率低下;
這種學習模式是農耕民族的產物。農耕民族所有生活敬畏的有三個東西
1.勤奮 ?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權利 ?農耕民族很容易形成龐大的國家;
3.老天爺 ?農耕民族是靠天吃飯的民族。
初中課文中有一篇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品《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 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寫了滿滿幾籮筐的紙,幸運的是最后證明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因此民間也誕生了一大批民間數學家、科學家。
弊端二:一旦發現勤學苦練沒用就胡亂解釋原因
例如中國男足 一輸球,國人便肆意揣測原因。相反,中國的乒乓球能在很短的時間里成為奧運強項,原因在于找到一種科學的訓練方法
那怎樣才是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呢?
這個問題教授們談論的很多,往往從環境、體制、師資等宏觀角度發表一大堆見解。然并卵!
見解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評論性見解 。這種見解的特點是“你說的都對,但不能解決問題)”。另外一種是工程學見解。這種見解的特點是即時反饋,快速解決問題。當然今天要介紹的是第二種見解。
怎樣成為一個高手?
答案只有四個字:刻意練習
一、如何練習?答:套路
要搞懂套路先要知道人類的知識是如何建構起來的。
1.人類的知識是如何建構起來的?答:科技黑箱 ?(知識罐頭)
所謂的科技黑箱就是把前人的經驗封裝在一個小的概念當中,然后后人拿來就用,而不至于臨場重新去思考。例:文明發展之初 孔子提出“不知詩,無以言”孔子說的詩指的是《詩經》。不懂《詩經》的別亂說話。因此古人在辯論時就喜歡先甩經典語錄,然后再進行闡述。這里說的科技黑箱(知識罐頭)就是套路
2.套路分為兩種
一種是教科書上找不著,一定是這行的前輩給你總結出的最值錢的經驗。創業中遇到問題,首先去找老司機,把老司機的套路學到手。而怎樣找到老前輩呢?一是找人,在學校里,我們有導師,輔導員。在社會上,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便利。“英雄不問出處,出處不如聚處”,所以我一直運用社群化學習,學院派+社會派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如果人找不到那就從時間源頭上去找作品。
還有一類是概念。李笑來悟出了一個學習的道理——“所有的教科書本質上,一個學期就跟你講幾個概念,物理也好化學也好,其實那么多章的內容,每一章就見一個概念。人類文化就是靠概念堆出來的。“例如,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熵,20世紀經濟學最重要的發現-交易成本。這些概念在不斷地推動學科往前發展。
3.反對做基礎練習,反對傻練。
知道套路之后便是練習套路。那么該怎么練習套路呢?正確的練習是把大的知識體系拆碎,成為一個一個小模塊,成為一個一個小的知識罐頭,然后分頭去練。例如在音樂界,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吉他演奏家,你就得回到最易碎,也很枯燥很無聊的指法訓練,叫爬格子;你要是想成為一個鋼琴演奏家,那你一生可能要回到最具體的指法訓練。比如哈農指法訓練。在體育界,拿美國橄欖球來說,據說他們只有1%的訓練量是在實戰比賽。平時將訓練拆開來,比如說速度訓練,特定的隊形訓練,某個特定球員身上某個特定肌肉群的訓練。美國的籃球明星,平時的訓練往往是打拳擊。拳擊可以訓練一個人下肢的移動速度和上肢的力量,這反過頭來對籃球特別有用。律師最主要的基本功訓練是看大量的案例。圍棋高手最主要的基礎訓練是背一個個定式打一張張古譜等等。
我個人的經驗:跳街舞其實也是把整合舞蹈動作拆分為一個個細小的動作去訓練,比如breaking里面的footwork、topwork、powermove,而練好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又需要相應的身體素質的支持,比如powermove對上肢力量的要求。
怎么練習?把整座大廈拆成一個個磚頭去訓練。
4.光有套路還不行,還有一條是重復,反復地重復
人怎么就學會一種東西了呢?現代神經認知科學表明,其實這是神經元在物理狀態下被改變。當學習一種技能的時候,很多神經元在一起激動,形成神經網絡,漸漸地連在一起,甚至長在一起,形成結構。
這樣看來,哆啦A夢的記憶面包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根本沒有改變大腦的硬件結構。大腦是靠改變自己的硬件來驅動自己運行的,它不是一個純軟件問題。必須靠大量重復地訓練。
最后總結一下如何練習?七個字:針對性重復練習。
二,什么是刻意?
所謂的刻意就是持續地做你不會的事。用奶爸透析英語里面的理論來講就是“i+1”原則。什么是“i+1”原則?“i”即你現在的水平,“1”即比你現在稍微高一點點的難度。學習首先是基于目前的實際情況去學習,然后主動給自己的學習難度升級,時時刻刻保證自己輸入材料完全符合i+1,而不是i+10或者i-1.所謂的“1+1”就是讓知識從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這個度的把握。
心理學界把人的學習分為三個區:第一個區叫舒適區。最遠的區叫恐慌區。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有一個區叫學習區。學習區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脫離舒適區。真正會讀書的人是永遠找一些對自己有挑戰的書來看。中國教育以考試為中心,誘導學生進入舒適區。學霸在舒適區待久了,反而對獲取新知沒有那么強的欲望。這就導致工作后往往沒多大成就。什么叫高分低能?根源就在于上面這個原因。
什么是低分高能呢?來看看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每年給自己定一個任務。
2010年學中文
2011年只吃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
2012年重新學習編程
2013年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
2014年每天寫一份便簽感謝一個人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新書
2016年自己做一個人工智能來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助手;全年跑365公里
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扎克伯格那類人,那么有沒有在特定領域成為高手的方便法門呢?答案是讓自己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被動地脫離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什么叫好的學習環境?
不是空調,WIFI暢通,是能夠提供即時反饋的環境。而且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給一個即時的反饋。
貝爾實驗室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這個實驗室的年輕人問你問題你不能回避,必須回答。在一個非常小的范圍內建立一個即時的反饋系統。
西方導師英文名是adviver,adviver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導師,作用是指導學習方向,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道理。另外一層意思是學習顧問,其作用在于對你的學習狀態進行及時的反饋。例如美國有一個大學,他的歷史學系有一個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西方近代史。他的教學方法是帶學生造一艘哥倫布當年航海的船。這在中國老師眼里簡直就是浪費學生的時間,但人家是美國老師,人家的大腦知識結構和你不一樣,甚至比你更先進。結果在一個學期內他們真的成功了而且學生的歷史也是杠杠的。為什么呢?因為造一艘船是一個工程學。它有特定的目的,工程倒拆回來到每一個細節,都能給你即時反饋。
學習的本質就是脫離舒適。由此羅胖認定人類未來教育的模式會變成私塾狀態,而不是在線教育,因為在線教育沒辦法給予及時反饋。師徒制的復興是未來人類學習的一個總方向。我認同后者但不認同前者,在線其實也可以搭建一個即時反饋的私塾,美國在韓國建的松江新城里面的學校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松江新城的學校里,美國學生、韓國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同一個課堂進行學習
好了,意識、方法講完了,下面得說說實踐層面的工具了。
現代社會我們學習最常用的工具是什么?大多數人的答案:互聯網。可能我的答案是行家+書本。
先來說說互聯網。
任何一個工具都是有利又有弊的,互聯網亦是如此。
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他的新書《淺薄》里有個觀點——互聯網正在使人變得越來越淺薄。互聯網的出現對人類的學習構建了一種障礙,它甚至是在一點一點地摧毀我們這一代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么說真的對嗎?
要搞得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互聯網的信息結構。
原來我們看一本書,信息結構是作者愿意給你看的那個結構。而互聯網有無窮豐富的層次。它叫超文本鏈接。這對于學習者接受者來說帶來的麻煩就是你不斷地要做選擇,不斷要做選什么的決策。大量互聯網上的技術營銷策略都是影響我們的決策。商業的力量還會不斷快速你決策的速度。谷歌的收入90%源于廣告。谷歌用戶體驗師:“谷歌的核心戰略就是讓用戶快進快出。”決策在我們大腦里是由前額葉決定的,可前額葉不負責學習,只負責理性的選擇。學習是由記憶,視覺那部分大腦區域來做出來的。學習其實就是不斷把新的信息和我原來的信息結構做一種縫接,它是在編一個密不可分的網。
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比特,是一推碎的東西。
什么是知識?信息之間形成結構互相之間形成關聯之后再進入我們的庫存,那才叫知識。知識是一個生長出來帶結構的東西。
科學家的腦子里的結構是這個學科各個分支上都有哪些人,這些人各自的江湖地位怎么樣?參加過哪些學術會議?得過哪些獎?發表過哪篇論文?在他的領域里面,哪些人已經推動這個研究到了哪一步?任何新東西再出現,你讓這個領域的科學家來看,他都會對接到原來的研究成果上來判斷他靠譜不靠譜,是不是親手去驗證。
學習就是將新東西和自己原來的結構縫在一起。真正會看書的人其實是不藏書的,真正學習的高手家里沒書,但是有筆記。例如錢鐘書先生 每個星期去社科院圖書館借一大摞書然后第二個星期就還了。那他看的書都哪去了呢?答案是筆記本。筆記本是將書上的信息與自己正在生長出來的結構對接出來的產物。筆記本其實是一個人大腦的外掛。據說錢鐘書光英語學習筆記就有140多本。現在我們不可能記那么多多筆記本,但是我們可以用云筆記,例如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為知筆記。在用網易云筆記在記筆記時可以運用麥肯錫的“空雨傘"原則,目的就是為了和這個知識形成一次互動。知識的學習是要不斷和它進行互動的。
人類不僅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也在塑造人類。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現一種新工具,它一定連接產生兩個結果:第一個結果就是工具產生的便利性。第二個結果就是這個工具一定把原來的人類分成兩大撥。第一波是躺在工具的便利性上睡大覺,去享受。第二撥人是帶著這個工具產生的新可能去探索文明的新邊疆。
“人類原來的區別僅僅體現為智商,可智商這個東西在人群當中是正態分布的。就是橄欖型,中部永遠很大,兩頭很小。智商高和智商極低的人其實都非常少。可是認知這個東西就不一樣,它是冪律分布,只有極少的人能夠達到認知的高層。”因為認知是學習得來的,你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獲得正確的反饋,然后你的認知是不斷地躥高,而把絕大部分人留在身后。而在認知上高手和低手的差別那就是判若云泥。。。”而你到底要做哪種人,就看自己的選擇了。
所以與其說“互聯網正在使人變得越來越淺薄”不如說是人類在面對互聯網這個新工具的時候,讓自己墮落地淺薄。
好了,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套路,都是理論層面的東西。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到底對不對,實踐一下你就知道。
還是那句話——在這個夢想都快要被說爛的年代,最難的其實是堅持。
同理,在這個學習方法都要被說爛的年代,最難的其實也是堅持。
勿忘初心,一以貫之!
更多學習方面的道法術,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公號交流:敏嗲嗲(xuxuemin1208)
一個勵志做個不一樣的法律人的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