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我各種機緣巧合地成為某公益組織(R)的暑期實習生。四分之一的暑期已過,算上之前在這里的各種幫忙,我在這里的工作時間已有1個月了,很多想法,不得不整理出來。
R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核心所長是推動社區行為改變。十年前成立中國區,目前在中國已有17個項目點。
我目前參與的這個項目是推動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變,項目點在湖北的一個農村——Z村。
我一直對學霸有種莫名的崇拜,而這里的人剛好上的都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學校。有多厲害呢,項目主任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辦公室常駐人口包括一個北師大的博士,王思聰的校友,學歷最低的那個華農的技術指導因為英語不夠還沒有轉正。另一個實習生來自衛斯理。
參與進去并且剛剛結束的活動是一個test,邀請十個當地村民參加一次名為有機開放日的活動。為了這個活動,他們開了無數次會,我半途加進去,很多東西不明所以。
很多準備活動是在當地進行的,我跟著他們下了兩次鄉,一共7天。
度過最開始的新奇亢奮后,我慢慢覺得很喪。
我只看得見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看他們花錢不眨眼,看他們在能力上各種碾壓以及各種微妙的區別對待。
上班喪,下班更喪。下鄉結束后回到武漢,我住在沒有空調和淋浴的學校宿舍,晚上悶得呼吸不暢,我把腳倒滿花露水,小風扇頂著腳吹,剛剛感受到一絲涼意心滿意足地準備睡去,花露水干了,呼啦呼啦的熱風聊勝于無。我想回家,想租房子,想去開房,想Z村鎮上那個R的人覺得極其艱苦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有空調有熱水吃得好睡得好的賓館,只要有空調就好。
折騰到四點我終于不再被熱得睡不著了,一只蟑螂專心致志地往燈管上撞,哧哧哧哧,它累了就停在蚊帳上,哧哧哧哧。以前看到文章說雌蟑螂體內可能有幾十只卵,被拍死后它的寶寶們就地孵化。腦海里浮現出無數小蟑螂從尸體中魚貫而出形成一個放射狀的網的畫面,無論如何也不敢驚動它。
我就一個人大半夜躲在被單里哭,眼淚嘩啦啦,一副要趕超汗水的良好勢頭。我關注的一個寫作者口頭禪是“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雪多好啊,透心涼心飛揚,我的寂寞,是沒有空調的七月武漢夏夜里蟑螂哧哧哧哧的華美樂章。
下鄉時的一幕幕又浮現在我眼前。
我在那,總是有一種強烈的無參與感。因為是期末考結束后才半途加進去,很多東西我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問。處于一種想上心又不知道怎么上心的狀態,只能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最核心的參與者一個負責人G和衛斯理的實習生X則各種勞心勞力,為一個小小的可行性做N種嘗試,為一個小小的細節跑老遠的路。
活動比所有人預期的都要成功,參觀對象的反響極其熱烈,甚至,我們一度以為他們會覺得很沒意思的知識問答環節村民們反而最喜歡。在最后的感想發言中,X很興奮地說了一大堆。G還開心地發了朋友圈。只有我沒什么感覺,我覺得我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熱情。
喪是不喪之母。我突然想起X的一句話,她說她很珍惜這段經歷,因為同樣的時間空間與人都是不可復刻的。話都是老套的,但此刻想起,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覺得我簡直是被一些所謂的“洞見”給奴役了。我只看到“階級鴻溝”,卻對更重要的東西視而不見。前者是刷知乎和嚴肅評論得到的淺顯“知識”,后者,才是智慧。
我想起G跟我們分享他的人生經歷,他在非洲在丹麥在商業公司在公益組織的種種感想;我想起我們四個人暢所欲言談一些“無用的話題”,宗教、環保、書籍、政治,酣暢淋漓,在此之前我沒有人可以講,也沒有人對我講;我想起鄉村絕美的落日,那里是全國第二大銀杏谷,上頭層層疊疊的晚霞仿佛要掉下來;我想起他們對我的關照,不露聲色地給我點我平時吃不起的食物。
而哪怕與工作相關的,難道我也沒有欣喜的時刻嗎?那些跳廣場舞的農村婦女和我們并沒有什么不同,我們都愛美,愛穿漂亮的衣服;聽到他們說今年的有機棉花長勢喜人,由衷開心的有我;名單變來變去最終確認,放下心來的有我;一直半搭不理的書記看到最終效果后主動表態,欣慰的也有我。
寫下這些話的時候,男朋友在我邊上,他從實習地的宿舍坐了1個半小時的公交過來陪我寫字,在此前,我也買好了各種降溫小妙招的必備物料,雖然還不敢拍蟑螂,但我也用新買的殺蟲劑朝它們狠狠地噴了好多下。
還有好多任務沒有做完,但,真的沒那么喪。
本來,文章寫到這里就該結束了,可還有一些感想要分享給大家。
感觸最深的一點,是不再神話這些名校畢業生。能力確實很重要,但他們能夠上那些學校跟經濟實力跟平臺密不可分。就我以前的同學來說,考不上二本然后去美國念了還不錯的大學的人也是有的。R里的人當然不是這種情況,他們各個很優秀,值得我學習值得當我榜樣的東西太多,卻也不是一目十行的天才,只是優秀的正常人而已。無需過分自卑。
二是熱情的培養以及與人溝通。在社交場合我時常覺得無話可說,可能同一段經歷我兩三句話概括完了就沒了,而他們卻愿意盡可能有邏輯地完整地表達出開始高潮結尾感想。坦誠又不至于交淺言深,雖然無可避免的帶著一些套路與疏離的禮貌,卻實在更有助于一個人打開自己、交新朋友。
三是對細節的關注。這一點對我今后的學習工作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僅以他們這次活動的策劃來舉例。他們并沒有一些驚天地泣鬼神的好點子,卻在每一個步驟的細節上反復研究。從目的到受眾、從活動形式到踩點,保證了極強的可操作性。而我們文史類學生的很多作業和考試不也是這樣嗎?不需要你得出一個多么“高級”的結論,但你的每一個論證有足夠的事實和邏輯鏈的支撐嗎?你設計的方案是紙上談兵還是真實可行?
暑期的四分之一已經過去,大學的二分之一已經過去,少點庸人自擾,從從容容地走。人生很長,我們不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