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麗女人的節日開啟了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用14天讀完這部作品,也斷斷續續的寫完了每天打卡內容,在五味雜陳的心境下慢慢讀懂人性,認知社會,感恩美好,也反思提升。還好有書相伴。
? ? ? ? 摘錄:“現在再來說那馬還是在那里躺著,那些幫忙救馬的過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這城里的擔蔥的、賣菜的、瓦匠、車夫之流。他們卷卷褲腳,脫了鞋子,看看沒有什么辦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幾個人的力量把那馬抬起來。”
? ? ? 感想:在中國歷史上看勤勞古樸的人們卻總是那些普通百姓,當看到這段文字時候不禁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篇文章,德國的一位知名攝影師拍攝中國某知名人士選擇在一處垃圾做背景,引起一些國人爭議,為什么要把現代的中國拍成破破爛爛的樣子,這是揭露中國的丑陋,是破壞中國形象的行為。而這位作家卻道出了攝影師的真實想法。隨著中國日益繁榮,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最樸實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在偏遠的農村卻是最真摯的,道德的淳樸與高尚在最普通百姓那里體現的最真摯,所以攝影師想告訴我們中國最美的地方在淳樸的道德里,中國最美的地方卻是在最貧困的那里,要讓人們還原自己的過去,追溯自己的祖源,找到曾經的那種真摯與淳樸,城市里的喧囂,快節奏的生活,面孔往往是冷若冰霜,或是寒暄而過。
? ? ? 這篇文章的開頭一幕――救馬,不也是最普通百姓才是淳樸的善良,而那些衣冠楚楚的干凈人士只是嘴上功夫,袖手旁觀,你遇到的困難我躲之不及,何來救助?這就是一直以來那些假清高們。
第一天讀書打卡:第一章中的前半部分1--14頁,1、小說一開始將故事背景固定在寒冷而荒涼的東北大地上:一個賣饅頭的老頭子跌倒了,饅頭箱子跌翻了,旁邊有人看見了,他們是怎么做的呢?賣饅頭的老人是怎么說的呢?反映了怎樣的民風?
? ? 賣饅頭老人腳底的冰雪已經在踉蹌中注定跌倒,路人也許在期盼,只等饅頭滾落出來,他們解決饑餓便有了著落。老人的饅頭即便被路人拾走也不愿揭穿,這是一種淳樸的善良,也是一種尊重。
2、東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個,五六尺深,這泥坑子施給當地居民的福利是哪兩條?小城呼蘭河人對待大泥坑的態度您怎么理解?
? ? ? “總共這泥坑子施給當地居民的福利有兩條: 第一條,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條就是這豬肉的問題了”。貧窮時期吃豬肉也是奢侈的,所以即便是吃瘟豬肉就是這個大泥坑的功勞了,經濟還能給衛生找到借口。
? ? ? 呼蘭河的人們是中國最普通百姓一個縮影,繼續閱讀,發現更多。
第二天讀書打卡:第一章的后半部分14-28頁,思考1、呼蘭河人對于生老病死的態度。呼蘭河人對待生老病死這樣一種自然現象是平靜的,短暫的難過之后一切恢復平靜,繼續往日的生活。
? ? 呼蘭河城里除了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外,再就都是些個小胡同,在小胡同里(1)買麻花的一家五口給人們上演了一場怎樣的悲喜大戲,您有什么感想呢?貧窮與饑餓曾經是中國一個時代的特征,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才能更深的體會。
(2)買得起豆腐的和買不起豆腐的人家對豆腐和賣豆腐的人都懷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這反映了居住在小胡同里的人家怎樣的生存狀態?讀這部分感覺就是中國當時的貧困,人們對豆腐都是一種奢求,那句“不過了”就是當時人們心理在想獲得一份平等生活的渴望,哪怕是短暫的傾其所有依然還是追求過的一種滿足,也充分說明人們對生活追求依然充滿渴望。
第一章第八小節作家對呼蘭小城“火燒云”的描寫獨具特色、堪稱經典之筆,尤其對色彩的描繪(色彩之多、色彩的變化)更是細致入微,深感作家的細膩與靈動。
“晚飯一過,火燒云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子,往墻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只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 “他媽的,你們也變了……” 他的旁邊走來了一個乘涼的人,那人說: “你老人家必要高壽,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堂堂的,好像是天著了火。 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兒半紫半黃的,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黃梨、紫茄子,這些顏色天空上邊都有。……”多么熟悉的文字,我們上學時候那篇課文《火燒云》吧就是在背誦作者和選自時候有了《呼蘭河傳》這個隱約的印象,原來在這里。
第三天《呼蘭河傳》第二章的閱讀。閱讀計劃:29-38頁。我們共同探討的題目是:1.在當地,請跳大神的是為了做什么?跳大神這一節的后半部分多次用到“悲涼”、“凄涼”二詞,作家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在當地人們請跳大神有病時 ,跳大神是治病的方式 ,沒病時 ,跳大神是消遣、 娛貧困不樂的形式。跳大神已經成了呼蘭河人精神家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呼蘭河人們喜歡看跳大神的原因就是因為物質生活上的貧困、 落后導致了文化生活的匱乏 ,從而引發了精神生活的空虛。人們在夜間缺少文化娛樂活動 ,而天黑開始的跳神活動 ,正迎合了人們的好奇、 空虛、 無聊的心理 ,久而久之 ,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逐漸形成為一種群眾娛樂文化傳統。
2.放河燈的盛舉開始于笙管笛簫的熱鬧;開始于幾千百只的擁擠;開始于孩子們的拍手跳腳,大人們的出神陶醉,那么結束的景狀如何呢?作家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悲涼的一種景象,作者對人們靈魂的匱乏的一種無奈。
第四天閱讀摘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第五天閱讀計劃:39-49頁。我們共同探討的題目是:1.野臺子戲這一節,作家真正要給讀者展示的是戲臺下的“大戲”,那可稱得上是多姿多彩呢,您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呢?
2.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的“逛廟”一節,作家著重寫了老爺廟和娘娘廟的區別,并且這先拜和后拜也是有講究的呢,有什么講究?反映當時人們的什么思想?
第二章閱讀摘要
“戲還沒有開臺,呼蘭河城就熱鬧得不得了了,接姑娘的,喚女婿的,有一個很好的童謠: ‘拉大鋸,扯大鋸,姥爺(外公)門口唱大。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讀蕭紅作品回歸童年的感覺很強烈,都是滿滿的記憶,這段歌謠是小時候經常聽的、說的。
第六天讀書打卡:讀書打卡《呼蘭河傳》50-62頁,分享我閱讀思考晴空老師的兩個問題
1.祖父待“我”是極好的,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祖父在“我”眼里樂觀開朗,慈祥幽默,勤勞、追求自由,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一個人。
我與祖父在后園度過了怎樣快樂的時光?后園里的種植樂趣和追蜻蜓、捆螞蚱、摘花、瘋跑就是最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
2.除了后園,童年的“我”還有一個很好的去處,是哪里?由此引發了“我”對家人生活狀態的感慨是怎樣的?
除去后園就是儲藏室,在那里發現許多藏了很久的物件,每一樣都被一一拿出來有來道去的把玩一番。
過去家人的生活還是比較富裕,但是藏起來慢慢的再去品味,才是有滋有味的,在“我”記憶力這個儲藏室雖不及后園樂趣多,但是也讓自己度過了一個不寂寞的冬天。從儲藏室看出“我”的家人對過往的繁華不刻意追求,生活充滿恬淡的味道,不因外物而去浮夸了現實的生活,在我眼里是一幅慢生活的景象,我喜歡的一種生活狀態。
第七天讀書打卡:63-74頁,共讀題目1.第一次站到街上去,第一次到大河邊上的“我”內心想的是什么?
是更開闊的世界,更寬廣的未來,想要更遠的地方,走出去看世界。對未來的渴望。
2.祖父教我念詩,最令我恐懼的是哪一首?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胡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表達對爺爺的感情是一種懷念與不遠分開。
第7八天讀書打卡3.15《呼蘭河傳》第四章的閱讀。閱讀計劃:84頁-90頁共讀題目:1.養豬的一家常常唱《秦腔》,漏粉的那家喜歡唱《嘆五更》,他們是為著光明和希望而唱嗎?
“他們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嘆五更,但是并不是繁華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著光明,這些都不是的。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 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逆來的,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這段犀利的抨擊感覺真的是酣暢淋漓的痛斥什么光明都不去追求,逆來的一直有,順來的從未見,就是這樣一種麻木、愚昧的活著。無論是養豬一家唱秦腔,還是漏粉那家唱“五更天”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只是經歷著日復一日的勞作,也沒有改變貧窮,也沒有生活的任何起色,只是逆來了,順著受,“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人生觀是苦多樂少,對自己好無珍惜可言,這樣一種麻木的生活,這樣一直消極悲觀也是作家蕭紅對當時社會里的國民那種狀態的抨擊。正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想要拯救人們的不是肉體,而是精神,讀蕭紅這部作品聯系時代背景和她的經歷 去感受文章中的冷暖才更懂得她。
2.趕車的那家喜歡跳大神,那家的家風如何?那家的大孫子媳婦是怎樣的好?
中國所經歷的封建社會時期最長,精華與糟粕同在,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等在國民中也是很普遍的,沒有精神寄托的人們僅以一些諸如跳大神之類為消遣,也為精神所屬,在愚昧中麻木,在麻木中愚昧,更在迷信中虛偽、無情。這段文字也是為后文做鋪墊,有作家寫作意圖。
? ? 大長孫媳婦勤勞賢惠,在家里協調好家庭成員關系,成為家人眼里懂事的媳婦,也是公認的好媳婦,在封建的三綱五常教化下,做得再好也會被丈夫打罵,在她思想中這些也是正常現象,在我們現代人眼里已經深知的就是“不可以”,對大長孫媳婦的命運里這一點就會提出反抗,追求男女平等,在當時社會里蕭紅就是一種代表。所以,大長孫媳婦也是千千萬萬中國婦女的一種代表,淳樸善良卻又忍辱負重,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卻又往往不被尊重與認同。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如果缺少了個性也將是可悲的,在壓迫與反抗中,有人選擇順受,有人選擇抗爭,即便是生命的代價。
第九天《呼蘭河傳》第五章的閱讀。閱讀計劃:110頁-127頁共讀題目:1.小團圓媳婦的病越來越重,病入膏肓,快要死了。胡家婆婆真的是怕啊,于是開始“反省”自己:為什么連個團圓媳婦的命兒都沒有呢?這“反省”一段,您看過之后作何感想呢?
憎恨胡家婆婆的愚昧與荒誕,更唾棄那些愚昧的鄉鄰,胡家婆婆為了掩飾自己對團圓媳婦的迫害,借口無非是遮斂起自己的罪惡感,這樣的反省真真正正的假情假意。
看到這部分內容時候心中充滿對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的同情與憤慨,對胡家婆婆的刁蠻無知充滿憎惡,也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遇到口蜜腹劍的人也愚昧的給自己找種種借口掩飾自己過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些國民素養真的無可救藥。
2.小團圓媳婦本是健康的,經過了“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一系列的折騰,終于被“虐殺”了。胡家婆婆、周三奶奶、楊老太太、大神和二神們、“拿帖的”云游真人、熱心善心的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們,您怎么評價?畫個什么樣的“眾生相”?
這些人們都是愚昧無知的社會產物,看似好心實則是荒誕,在眾人眼里的這一場熱鬧終于活生生的把團圓媳婦送到了死亡世界。悲憫舊社會的落后,也因蕭紅對童年的種種回憶將這樣一種病態社會、畸形心理、無知人們描述,期許著未來遠離了這樣一種情形,難道我們不為現在社會的進步有感嗎?
第十天共讀:今天是3月18日,星期日,今天我們開啟《呼蘭河傳》第六章的閱讀。閱讀計劃:128頁-138頁共讀題目
1.有二伯是個性情古怪的人,都古怪在哪里?有二伯說話其實是話里有話、弦外有音的,您怎么理解他的這些話呢?
有二伯性情古怪給他吃的不要,不給就要罵,實則是有禮謙讓才好,無禮對我不行的性情;不喜歡和人說話,喜歡和雀子說話、自言自語,很有《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的意味。有地方口音也是“我”眼中不一樣的有二伯,喜歡別人對他尊稱,不喜歡別人叫乳名,雖然破衣爛衫生活囧困,但是依然努力的活著,這也許就是一種精神。
2.對于有二伯的行李、草帽、衣裳、鞋子的特點,有何感想?詳細的描述了有二伯的生活是窮困的,越是這樣一種深刻的印象,越是對當時社會落后的極盡刻畫,在我們心里增強了現實很骨感的體驗,然而在那樣極度貧困下,依然如許多有二伯這樣的人面對著勇敢的選擇生存下來。
3.有二伯于“我”家是“有功”的,是一件什么事?在“我”家做長工30多年,遇兵荒馬亂時候保護了“我”家的家產,為“我”家貢獻一生。這也是封建社會一種社會關系的體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鮮明寫照。只是“我”家這樣一種地主身份家庭有別于其他地主家,是祖父的影響,這也是“我”為什么在童年里懷念的最溫暖的就是祖父。
第十一天共讀打卡:今天我們繼續《呼蘭河傳》第六章的閱讀。閱讀計劃:139頁-149頁共讀題目
1.有二伯偷東西,父親打了他,這前前后后的事,您怎么看呢?父親打有二伯是主人對仆人的關系體現,在當時是地主與農奴這樣一種關系,所以對有二伯也是不分年齡長幼的,這件事的描述是對一種社會的抨擊
2.老廚子嘲弄、調侃有二伯偷東西的事時和我無意中“你沒有錢,你可以去偷啊”的揭穿時,有二伯的反映大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有二伯也是很善良的人,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小偷,不希望被輕視,也不希望不被尊重,也說明他對后人有所期盼。
第十二天共讀打卡
3月20日,星期二,今天我們開啟《呼蘭河傳》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的閱讀。閱讀計劃:150頁-162頁共讀題目
1.作家蕭紅把馮歪嘴子這個人物放在最后出場,他有著什么樣的特別之處呢?他勤勞、淳樸、善良,他身上有一股特別的勁兒,不同于蕭紅筆下以往的呼蘭河人,您怎么理解?
蕭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也是對呼蘭河人充滿了希望,對家鄉人身上擁有這樣一種淳樸善良心懷感恩,不單純是家的荒涼的無奈、對鄉人無知愚昧的可憎可憐,還有對生活的期盼,也許是作家在全書最后寫這個馮歪嘴子的一種刻意安排吧。
2.“王家大姑娘可是個好姑娘”,在她嫁給馮歪嘴子之前,左鄰右舍們:老廚子、有二伯、周三奶奶、楊老太太,甚至于“我”的母親都給予她極高極好的評價,他們是怎么說的呢?
嫁給馮歪嘴子時候,王家姑娘的辮子是漂亮的、身大膀圓是福氣象征,大眼睛也是漂亮的說明,更有力氣干活是贊美是未來好媳婦的體現,然而在后文這些描述的反差也同樣出現在這些夸贊者之口。所謂落井下石、人言可畏、唾沫星子淹死人的年代就是將王姑娘的后文做了鋪墊吧。
第十三天共讀打卡:今天是3月21日,星期三,今天我們繼續《呼蘭河傳》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的閱讀。閱讀計劃:163頁-175頁共讀題目
1.王大姑娘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嫁給馮歪嘴子,還生下了孩子,于是她成了左鄰右舍們眼里口中的“壞人”,左鄰右舍們怎么說,又是怎么做的呢?
將前文的種種講到的好評全部變成諷刺挖苦抨擊的對象。
2.王大姑娘生下第二個孩子后死去了,在呼蘭河人的眼里,馮歪嘴子應該上吊、跳井,可是馮歪嘴子沒有,他任憑人們的奚落,平靜的生活著。您怎么評價這個人物呢?今天我們即將結束《呼蘭河傳》共讀的旅程。
馮歪嘴子就是千千萬萬悲苦生活里的大眾一員,物質上貧困,他選擇勇敢堅強的面對,精神上遭受種種非議,面對流言蜚語他選擇忽略不計,你對我說了什么不該說的話,我對你依然敬而有禮,“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馮歪嘴子至少是“知禮節”與周圍人打招呼、別人盼著看他熱鬧以為兒子會死這件事詳細寫出馮歪嘴子如何看到孩子就能高興、幸福的表情。這些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無論是物質貧困還是精神貧瘠,我們依然在千千萬萬人中看到并遇到了馮歪嘴子這樣淳樸善良,敢于挑戰并平和面對周遭一切,樸素的觀念也是中國許多勞苦大眾的真實寫照。
我們希望更多如馮歪嘴子這樣的樂觀主義者,敢于挑戰生活帶來的苦難與艱辛,在家庭中尋找一份責任,相信未來。
全書的最后僅以回憶方式展示了蕭紅童年時代的中國北方一個偏遠的呼蘭河鎮上的人們,最溫暖的祖父去世了,那個最難忘的后園永遠成為了記憶,書中的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東鄰西舍的那些人也不知道怎樣了,童年給自己后來的人生以舉足輕重的力量,想細細去了解蕭紅和其他作品。
? ? ?
? ? ? 感謝領讀者麗敏(晴空)老師的共讀計劃讓我在業余時間、在心情相對輕松的某個時段讀完了這本書。感謝英華匯的大雨和志鵬如此用心設計延續每期共讀。希望更好的讀書活動繼續參與。也感謝有耐心讀完我的這部作品的、斷斷續續卻又最終完稿的、不成熟書評的讀者。感謝最近遇到的人和事,也讓我對文中人物的揣摩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會。所以不管遇到的是什么樣的人和事,讀書總能讓自己更平和。更感謝所有關心鼓勵的好友們!因為蕭紅的童年希望依然是美好的。
? ? ? 茅盾所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愿現代社會的呼蘭河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