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寫過許多關于母親的文字,至于父親,從我記事起似乎就沒有很清晰的印象。許多關于父親的故事,都是斷斷續續從母親口中聽回來的,父親從來不和我們說任何那些陳年舊事,父親于我而言,即熟悉又陌生。
記得讀高中時,有一天,父親跟著母親聽我念著在學校獲獎的作文[我的母親],我分明看見父親眼里閃耀著羨慕的光芒,然,我卻仍然固執的不愿為父親寫一字半語。心里對父親存在著點點的恨意,恨他喝酒打人,恨他差點要了我的小命,恨他對母親沒有半點柔情,恨他對哥哥的偏愛……
父親沒有文化,連自己的名字也還是哥哥上初中時教會他寫的。母親常教育我們三兄妹,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可不能再像父親這樣平庸。每當這時,父親總是底頭嘆息。那時的我,不知天高地厚,以為一定是父親小的時候不聽話,沒有好好念書。于是,心里就對父親有了一絲不屑。
曾經,我以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自卑,然,父親卻每年都是單位里唯一不識字的優秀工作先進者,每年都是單位里唯一不識字的象棋比賽冠軍!這讓我對父親又深深敬佩不止。
聽母親說,父親九歲就成了孤兒,和他姐姐相依為命長大。年幼時,常纏著父親問:“爸爸,為什么爺爺和奶奶不跟我們在一起?別的小朋友都是爺爺奶奶送他們上學,接他們放學的。”父親每次都對我笑笑說:“孩子,爺爺奶奶在你姑姑家呢,姑姑身體不好,所以要多點時間照顧姑姑,懂嗎?”想必,那時父親的心里是無比的痛苦。
當我再大些,又聽母親說,姑姑是父親唯一的親人,可是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消息了。不是找不到,而是因為我們這個家,父親一直壓抑著沒有回去找。于是,稍微懂事的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幫父親找到他唯一的姐姐,我的姑姑。
高二那年暑假,哥哥工作兩年,有了一定的積蓄,那天我看到了父親第一次在我們面前流淚。哥哥說:“爸,這些年苦了您。這里有點錢,你帶媽媽回去找找姑姑吧。”
爸爸說:“都這么多年了,不知道人還在不在。這錢你還是自己留著用吧。”
哥急了,我們都急了。其實心里明白父親的想法,他是多么渴望去找找自己唯一的姐姐,可是他又是多么害怕姐姐已經不在了。
我們都勸父親,還是回去看看吧,否則將來會有遺憾,會后悔的。父親于是叫我拿出紙和筆,把地址和電話都寫下來留在家里,要哥哥有時間也去看看。當時,我就驚訝,父親心里原來一直都沒有忘記過姑姑家里的地址和電話,二十多年了呀!全憑記憶,這讓我多少有點汗顏,也有點妒忌。
父親窮及一生,也許見到姑姑的那一瞬間,心里才是最富有,最平靜的吧?在姑姑家住了兩個月,幾乎每天見到父親和姑姑說話時,眼里都有淚光在閃爍。
如今,父親已經離開我們一年多了。不知天堂的父親是否安好?是否能看到我的這點支離破碎的文字?
想起父親去世時寫的祭文,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然而,時光不再,時光已然不在!惟愿天堂沒有病痛,愿父親安好!
祭奠父親(2015年寫于父親去世之時)
維公元二0一五年四月二日晚十九時二十分,家父因心肺功能衰竭、腦萎縮在醫院重癥監護室達二十余天,后搶救無效,駕鶴西去。魂歸緲緲,唯余桑梓,兒女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一腔悲情,兩行酸淚,一時多少言語,竟不知如何訴說……
家父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初十生于湖南祁陽縣,童年不幸,六歲喪父,家境貧困,寒九三伏,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十四歲時到廣西放竹排,過早的沉重體力勞動壓彎了一個未成年人的脊梁。饑飽無著落,早壓生活重擔又缺少父愛的幼小的心靈,多少辛酸凄然!19歲應征入伍,28歲轉業到坪石監獄,工作到退休。
家父一生育有我們一兒二女,家父總是饑餓于自己,飽暖于兒女。在那個艱苦年代,微薄的工資不足以養家,為了我們的溫飽,工作之余,勤勞的家父就上山砍柴,下河抓魚,想盡辦法竭盡全力補貼家用,淚眼回憶,家父這輩子從來就沒有睡過一次天明覺。記憶中家父總是想辦法讓我們盡量吃好穿好。追憶往昔痛在心頭,食難下咽!
家父沒有文化,也沒有什么高雅愛好,自幼飽償苦寒,面對世間的紛繁喧囂他無力應對!家父從不求人,孤立無援。與世無助,于己無奈,真是叫天不應!小時侯常常聽到他深沉的嘆息和無言的絕望。一生與人為善,與世無爭,忍辱退讓,真切得做到了獨善其身。
圣人云:“吉莫于知足,苦莫于多愿”,“夫為不爭無憂”。家父對生活易滿足,一頓飽飯就能使他的嘴角浮起幸福的微笑,正是受他的這種知足精神的影響,早年生活的拮據并沒有打倒我們,在經濟貧困的年代,我們還有一個精神幸福美好的童年。
家父有著推及及人的善良,自幼生活的苦難使他深惜天下苦寒人的為難,即便自己家要為一粥一飯計算,但每有乞討上門,家父總會拿些吃的再倒碗熱水,或給點零錢,為落難人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常常加班加點,毫無怨言,并把評優秀工作者的機會讓給比他更困難的同事。
家父的勤勞與儉樸有口皆碑。家父是閑不住的人,勤勞的品德已深入骨髓,即便是后來我們的經濟寬裕,生活漸好。暮年的家父由于一生的操勞積勞成疾。長年累月的重體力活使得家父心肺功能衰竭,心律失調,有幾次住院心跳達到200下,間發腦萎縮、腦出血,數次病危,但每次家父都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他在對抗病魔中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及對疼痛超常的耐受力為醫護人員驚嘆。惟兒深知家父不忍別離紅塵是撂不下我們這些兒女子孫!
暮年的家父很少說話,經常沉默寡言。也很少言及身后事,只是用一雙含淚的眼睛盯著我們,雖然我們反復問及,卻總是問非所答,含糊其詞。大言稀聲,家父無為之行不言之教現在想來常常讓我顫栗。他用無言告誡我們一定要堂堂正正,戒驕戒躁……天何言哉,亙古常新?這是兒讀懂的家父。 而今卻子欲養而親不在,痛心疾首,心如刀絞!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返哺之情,何況人乎?
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父恩兒當何報?訴青山而淚眼婆娑,臨瀚海而悵恨纏綿,空余愧恨!想如今難睹家父音容,不盡為子孝道,欲想念只有合目追思……
紙短情長,筆拙意遠,十分才思,不盡家父滴水之恩,萬千淚水難報家父養育之情。胸悶難耐,思情難排,寥寥數語,權泄相思之苦,且譴追念之郁。
逝者已矣,托體山阿,生者追思,寄語薄紙,想必家父在天之靈,能體諒不孝子之思念之苦,天人分離的無限悲傷……
家父黃泉路上走好!九泉之下安息吧!窮不扎根,愚有兩說!富又何如?為兒只有淡遠求索、行恭、責厚、接眾和,孝順母親,攜妻教子,不辜負您的期望秉承家父對人感恩,對己克制之人格光輝,橛橛梗梗,孜孜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