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你為什么看起來很焦慮?

最近,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身邊,同齡人中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焦慮。

說來也夠諷刺的,當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人還沒到30歲就有了初老癥狀。也難怪聯合國定義15-24歲為青年,即便是放在國內,網上也是熱炒92年以前所生被定義為中年人。最讓我不堪的是,金正男事件中,出現了一個“28歲中年婦女”的詞匯格外刺耳。

這些也都不重要,只是初老現象的確在90后中蔓延開來。年紀輕輕的面龐,匹配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焦慮。詩吶?遠方吶?好像太遠,太模糊!

有人說,畢業之后,就仿佛進入了中年,我不完全認同,卻也拿不出什么充足的證據去反駁。我能說服我自己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信都會變好的,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可我說服不了其它任何人。

出了象牙塔,信心滿滿的少年們,兩年不到,就被社會啪啪啪打臉!理想吶?未來吶?遠方和詩吶?

從最初的期待向往,一步步變成了焦慮不安!

望著鏡子里的自己,滿臉的朝氣早已被灰頭土臉所掩蓋,雜亂的頭發泛著枯黃,失了水分的面容如同黃土高原的焦土。眼神里的無助、無望與茫然,這是很多人年輕人的生命狀態。也曾經是我的。

前幾年有一個3d動畫短片叫《今年我們二十七八歲》,當時看的時候也就二十二三,其中很多畫面都不能理解,畢竟當時滿懷對未來美好期待。慢慢的,慢慢的也就明白了。

----------------------------

刨去那些二代,普遍奮斗中的90后都在與焦慮對抗?這種焦慮來自于哪?結合身邊實例,以及所見所聞分析了以下幾個原因:

落差感,在學校里享受著天子之驕的待遇,有社會、老師、家長的庇護,享受著相對無憂的生活。有人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我不否認,但也不全是,相對于社會,一些你看不慣的黑幕,那簡直就是小巫。

步入社會,這一切庇護瞬間就被抽離了,才沒有人把你當孩子,遷就你,包容你。這種巨大的落差感,會生成和加劇焦慮感。

工作,畢業自然就要面臨工作,畢竟要生存嘛,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的人,要生存,更要生活。學生時代,對于工作有著千萬種的想象與期許,然后結果卻大相徑庭,能有滿意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能把興趣與工作結合的人那就是萬里也未必有一的事。多數畢業生,都做了委曲求全的工作,內心自然也就很難獲得成就感,充實感。干一行愛一行沒有錯,操作起來就是內心擰巴。

很多畢業生都保持著學習力,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工作之余,八小時之外都想做點什么,很多時候因為工作時長,加班、應酬之類的,擱淺了。心里的糾結擰巴不適,感覺沒有學習成長的一天充滿了負罪感,內心對工作的前景的不樂觀和難以成長的現狀充滿焦慮。

愛情,能把愛情從校園一直帶到殿堂的是幸福的,也是很多人的奢望。愛情開始就真的只是愛情,畢業后可能便不是了。兩個原生家庭的結合,附帶上金錢的等量交換。

骯臟嗎?一點都不骯臟!過了靠耳朵聽愛情的年齡,就要談談現實啊,美好的愛情靠聽好話?填飽肚子嗎!我一點不討厭和有點物質需求的女生談愛情。

所以會焦慮,害怕不能給所愛之人以最簡單的物質需求,惶恐不安,害怕在一無所有的年紀里遇見最想保護的人。遇見愛情,遲疑,畏縮不前,早已失了年少之時,沖著馬路大聲呼喊你名字的勇氣了。

單身的面對著催婚,崔相親,不想將就又無可奈何,誰在夜深人靜之時孤獨的心靈都想得到慰藉。所以焦慮,想去遇見,又不知道如何遇見,遇見又不知道是否有所歸屬。

理想,理想你今年幾歲?我以前不愛聽民謠,故事多了也就慢慢喜歡上了民謠,聽著趙雷的《理想》,我思緒紛飛,感慨良多,因為有理想,而無法企及,那種痛苦與掙扎促生了焦慮。借用一句話,你所有的焦慮源于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

對啊,理想很崇高,可是能力還差的遠,焦慮也就是自然的事,有了豐富的認知匹配不上相以比擬的能力。

父輩之時,早早的就畢業了,年少者十六七,年大著十八九就踏入社會,沒有如今寬廣的認知,能談理想的都是官宦之子,普通人電燈電話賺錢娶媳婦就是人生目的了。哪有那個心思想天想地。

環境,以前貧富差距、社會發展狀況,遠沒有如今這般大。舉個例子你有三件瓦房,你鄰居也是,你們相安無事很和睦,過得都挺幸福。但是有一天,你發現他蓋了三層小洋樓,買了小汽車,孩子又考上了大學,你還能坐得住嗎?你還能坦然如往常一般幸福嗎,幸福是個比較級。

于是打破了你原有的生活體系,你也開始拼命賺錢,生活變得忙碌,但是無論你怎么努力,你還是沒法超越你的鄰居,盡管你翻新了房子,買了車,但是你鄰居換了豪車蓋了更大的房子。你依然不快樂,焦慮進一步加劇。

回看當下的社會環境,不就是如此嗎,以大城市為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馬太效應盡顯,富者愈富貧者欲貧。身邊同事都在討論著房價,物價處處讓人神經緊繃。

----------------------------

除此之外,我發現在90后人群中,主要焦慮的是一群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

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主要來自于農村或者小城市,帶著夢想或者是大學時就在這所城市。他們留在大城市的原因:大城市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相對公平,機會多,享受著最前沿的知識技術,有著更多相似想法的群體,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資源豐富。有的人也想過回家,可是卻發現,自己生活在農村,中學也就在縣城,即便是回到家鄉對于所在城市也是一片陌生,沒有人脈,沒有關系,沒有基礎。還不如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這里多多少少,還熟悉一些,有些熟絡的朋友,有著四年的積淀。

有的人離開家鄉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再也回不去了。

可是這個城市始終找不到歸屬感,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看著高昂的房價一輩子都買不起,物價高的離譜,房租每個季度都要上漲。工資只夠生存,談什么理想,說什么詩和遠方,焦慮感急速上升。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也是社會發展中的陣痛,我們趕上了,大環境我們不能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減緩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精進自我,時間或許會過于漫長,堅持才會有結果,我是努力變好的yz楊,你們也是努力變好的自己。

如果還在焦慮,不妨看看我的文章《焦躁不安,我何嘗不是,我用這3個方法化解》嘗試變得好一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服裝店鋪管理方式直接影響著店鋪的效益,這也是很多服裝老板們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店鋪?讓工作潛力發揮...
    羽逸丷閱讀 552評論 0 6
  • 晚上出門散步看到路兩旁的紫紅色小花,閑來無事的我彎下腰去,靜靜地用眼光撫摸著它。不過是朵小花,如此而已,樸素如我,...
    語柳閱讀 131評論 0 0
  • 九、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
    安齊寶閱讀 29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