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篇文章,不到十篇,結合課件,已經領悟大概,叨叨講她的邏輯是寫作的底層邏輯,確實是這樣。
主題的確定
? ? 最難是主題的確定,因為急和懶,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停留在想問題的最初階段,而主題往往隱藏在很多事件背后,需要花時間花精力才能得到它。并且得到它,也要走正確的路徑,我自己覺得叨叨講的重點是:
1.從生活中找到觸發感悟的點,自我追問
? ?我自己經常會有感悟,但是那些感悟往往停留在感悟階段,一兩句話發到朋友圈,完事了。但其實我們錯失了很好的寫作資源。如果能追記一下觸發自己感悟的那個時間節點——如生日,紀念日,某個計劃到期的日子;或者是觸發感悟的那件事,抑或是觸發感悟的某些群體現象;細細的追問,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許我們會在寫字的時候更有掌控感。
2.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
? ? 我很少會獨立思考,從小到大喜歡躲在人堆里,人云亦云,覺得安全。但是這種安全帶來的是個性的缺失和獨立能力的欠缺,最主要就是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叨叨的幾篇情感文和干貨文,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主見就不會被別人被時代牽著鼻子走。
與主題相關的論域
? ? 確定主題后,有相關的一些話題要討論,比如工作不快樂的原因,里面就涉及到工作領域的很多話題,比如冒險與穩定,賺錢快與慢,,喜歡與擅長,意義與養家糊口;這些矛盾是討論這個話題避不開的幾個方面,想清楚,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你能輸出自己影響力的前提。如果想不清楚,自己都昏昏然,又怎能寫出清晰明了的文字呢?
? ? 這些論域,得能擊中讀者的痛點。比如,《為什么工作總是讓你不快樂》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大學同學的例子,穩定了嫌枯燥,給你挑戰又不敢接,這個直接擊中了我的痛點,這些我猜也是大多在職場已經干了幾年的人共同的心聲。這樣,提出一個能擊中讀者痛點的問題,并且能嘗試著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有道理,大概已經很牛掰了。
故事的作用
? ? 有了主題,有了相關的話題并且有自己的觀點;接下來就是要找到好的能佐證觀點的例子,這些例子在寫作之前是感慨的觸發點,在寫作中就會變成論據,同時還要再找與觀點相關的其它例子,這樣例子與觀點之間形成緊密的論證關系,就會讓讀者覺得很清晰,很有道理。
? ? 故事還可以起到調節文章氣氛的作用,恰到好處的故事可以使讀者讀起來沒那么累,如果是情感類文章,還要注意故事最打動人的地方在哪里,在那個地方要多加筆墨。
順序和詳略
? ? ?叨叨的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欲罷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干貨滿滿,思路清晰。清晰的順序是清晰思維的外化,詳略也是。知道主題是什么就會舍得刪減,我自己沒有列提綱的習慣,經常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往往是寫完千字文,發現已經離自己出發的地方萬里之遙了。這些弊病從根上說都是主題不夠明確,再說深了就是對一個問題想的不夠透徹,沒有追問,因而被慣性牽著鼻子走,把很多故事中無關緊要的細節都呈現出來,最終被文章本身牽著走,到結尾處,不得已草草收場。所以,我自己覺得,順序和詳略的問題都是要再解決了主題問題之后,列大綱時應該考慮的。上次我寫的《你很愛媽媽,卻愛無能嗎?》,就是事先沒有構思好,只是有一個大概的感悟,但是對于這件事,自己并沒有更深的追問和更好的解決辦法,因此文章寫出來的樣子已經離自己當初構想的樣子相去甚遠了。
? ? ?底層邏輯就是那些最基本的邏輯,這件事我怎么看,我為什么這么看,我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這三個問題想不清楚,那就接著想!學習心得,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