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印度是世界上現有的,也是我去過的最神奇的一個國度。
用寥寥幾句無法描繪出她的豐富。
她能帶給你每一個感官的刺激。
所見
那是三年前的夏天。在印度是雨季。
雨季的雨一直都在下。除開雨季,其余時候都是滴雨不下。因此印度人對于雨季的雨水是十分珍惜的。
我們一行人到達孟買是晚上十點多,在飛機里有很多印度人,我們已經聞到那種特有的味道。下飛機走通道,越往外走,味道漸濃。走進孟買機場,一陣喧鬧,聽不懂的語言奔涌耳腔而來。是的,這一切提醒著我,這是到了印度。
那種味道像是臭味,也像極度的香。
我們在機場里靠近出口的一個窗口交了服務費,然后他們的工作人員打電話叫來了出租車。我們在機場外面等待出租車的空當,我打量了一下這個老機場。之后去孟買都已經換到新的國際機場。新機場比這個要豪華國際化得多。
空氣濕潤溫熱,路面上還有剛剛下過的那場大雨的痕跡。計程車來了,是東南亞特有的那種出租車車型。黑色和黃色相間,車頂還有架子,供放置行李。我們的行李箱多,放了兩個在車頂。
坐進車,同行人說雨季坐車真難受,座位都是濕濕的。我這才發現車子里面都是濕漉漉的。也許雨季的雨,對于印度人來說是那么珍貴,所以他們不關車窗,讓雨水一起進來。
一路上路過泥濘臟亂的馬路,借著昏黃路燈,看見貧民窟一片片布滿山坡,人們聚集在狹窄的馬路上,時不時有人好奇地朝車內張望。他們的眼睛大而黑白分明,那眼神卻有一些懵懂,總是給人一種不明所以的感覺。路邊都是低矮的平房,從外面看上去就想象得到是有多么擁擠,臨街那么窄小的小窗,商鋪的貨品鋪開后,甚至都無法關上門。我心里擔憂這段日子恐怕難熬。
車往市中心開,終于看見稍稍高一些的樓層和寬一些的馬路,我漸漸放心。長時間的飛行和旅途勞頓,到達還算滿意的安置處,已經幾近午夜,就算是充滿好奇,我們很快洗漱睡覺了。
住
第二天早上,天光和濕潤的風吹進房間,幾只鴿子在窗臺咕咕叫。而后每天早餐都是被鴿子叫醒。往窗外看去,天空灰白。老鷹,鴿子,烏鴉,在陰沉沉的天空盤旋,慘慘地叫著,讓人頓生涼意。因為有鳥在窗臺走來走去,所以每家每戶在窗子上都裝了鐵網,以免鳥類飛進屋里。鐵網上有許多鳥的羽毛。因為當地人不殺生,不食肉,鳥類在人群密集居住區也十分大膽地生活著。據說以前有鴿子卡在樹上,當地人更是調來救護車來營救鴿子。
往下看去,裙樓參差,住宅區樓上晾曬著艷麗色彩的紗麗,隨風飄擺。高大的棕櫚樹,椰子樹隨處可見,如果有藍天,應該是不錯的熱帶風光。
印度雨季白天涼爽,晚上甚至有些微涼,要蓋被子睡。而那段時間,國內正在經歷一年中最炎熱的酷暑,多地氣溫都高達四十多度,不開空調就無法入睡。
在印度租住的房子在20樓,在當地算是高檔住宅了。印度比我國內房價更加貴的離譜。親眼所見,印度真是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我們住的兩室一廳,相比國內算是簡陋裝修,租金折合人民幣一萬元每月。
站在客廳大窗前可以看見遠處一棟幾十層的灰色大樓,那是印度首富的住宅。據說他家物什應有盡有,極盡奢華,有幾百個仆人,徹夜燈火通明。他們家的企業涉及印度的各行各業,連鎖超市,品牌珠寶,通訊,房產,石油能源等等,都是壟斷型企業。
而當地普通貧苦人們永遠也住不上真正的房屋。所謂印度最繁華的城市孟買,遍地都是貧民窟,街頭也不分白天黑夜躺著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遠遠就能看見那些破舊卻刺眼的貧民窟里藍色的防水布。孩子在馬路中間嬉戲,身上滿是黑泥,已經看不出原本的衣服顏色。路過貧民區,常常有女人背著孩子來敲車窗乞討。也有頭頂著什么物品的人妖,一步一回頭地看著什么。
吃
由于吃不慣當地食物,我們是自己來烹飪。早餐吃雞蛋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去超市買雞蛋也得偷偷摸摸,因為當地人幾乎都是jain(耆那教徒),只吃純素的。想吃肉的話我們只能吃從國內帶來。我們帶了熟食,醬板鴨或者香腸,還有真空包裝的紅燒肉。
在一些隱秘的小巷子,可以買到牛肉,或者雞肉。有穆斯林住宅區有賣牛肉的地方,還有海鮮,都要偷偷買,然后用黑色的塑料袋裝回來。也是極其便宜,國內牛肉三四十元一斤,那邊折合出來5元錢一斤。海鮮更不用說了,相當便宜。
我們吃過幾次印度餐,是大的公司準備的午餐。煮到稀的豆子糊糊,咖喱拌飯,辣椒,三明治,還有酸奶。這種酸奶也很特殊,奇酸無比。
他們愛吃一種餅,似乎叫翹吧地。那種餅薄薄的軟軟的,印度人因為常年用手吃飯,他們用一只手就能靈巧自如地撕開一小塊餅,然后包上飯菜,送到嘴里。
參加過一次他們當地人舉辦的小型自助餐宴會,各種印度食物。最美味的是冰淇淋,把冰淇淋和蘋果或者鱷梨果肉一起絞碎,灌進蘋果或者鱷梨里面,冰凍后美味無限。
有時候我們會在市場吃,披薩,通心粉都很便宜,食堂員工現做的,味道也不錯,但是吃了多次后就有些膩了。
更多時候是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做飯。
附近有個大菜市場。菜市場里有各種顏色鮮艷的蔬菜和水果。每到一個地方,必須要到菜市場逛一圈。菜市場是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場所之一。
菜場口有幾個攤子是賣花串的。老板盤腿而坐,把黃色白色紅色小花一朵朵串在繩子里,一長串長串掛著,這是印度最常見的裝飾品和祭祀裝飾。
菜場吆喝聲不絕于耳,我們根本聽不懂。菜市場因為道路并不寬,以至于到了摩肩接踵的擁擠。我們穿著雨衣,對印度人的好奇回頭視而不見。
即使是菜場小販或者開出租的司機,也懂一點基本的日常英語,表達地名,數字和價格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買了西紅柿,八棱瓜,辣椒和香菜。菜和水果都特別便宜,香蕉20盧比能買半打,26盧比能賣6個雞蛋,一個蜜瓜才只有50盧比。各種叫不出名字的水果,我們問了,他們說了,可是我們還是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水果味道都是特別正宗,貨真價實又香又甜。
穿
男人的穿著幾乎都一樣,淺色襯衣加西褲居多。而女人則穿著各式各樣的紗麗。年老的穿著最傳統的那種卷起來穿的紗麗,顏色偏暗,但也有金線穿插在裙邊。年輕的女人,穿著改良后的紗麗,長到及膝的棉麻袍子,兩邊各開一條長開口,下面穿同色的寬褲,再配一條圍巾。
只有少數穿著現代服飾,T恤牛仔褲。但幾乎所有女人都是赤腳穿著人字拖鞋。
行
第一天走路去工作市場, 路上的景觀讓我嘆為觀止, 街景那是一種奇怪的融合。仿佛一路上能看見幾個世紀的變遷。路邊簡陋的神龕,從前英國殖民時期修建的建筑,依稀看得出精致。公交車刷成紅色,沒有車門,卡車上畫滿鮮艷的圖案和字。
老市場這一片區的墻上斑斑駁駁,很多鐵柵長滿銹跡。外墻貼滿了密密麻麻的空調,形成一種奇怪的新舊結合。走在街上完全可以同時感受古代傳統與現代科技,時代變遷的各種風貌,奇怪而自然的融合。
于堅的《印度記》中那一句 “一切正在被創造出來的和已經死去的都擺在那里,像是某種天堂和地獄的混合物”,簡直形容印度形容得太妙。
市場熙熙攘攘,交易繁忙。珠寶是印度的一個體面的行業。市場內工作的全是男人,當地傳統習俗仍是男人主外,女人主內。一般來說,女人在這樣的公司都是前臺或者秘書助理之類的職位。
整個市場的路上,全是男人,只有我們幾個外國女人。所以路人都鼓著他們的大眼睛盯著我們。
大部分公司已經搬到新的鉆石交易市場了,老市場很快要消失。破舊的樓棟,陰暗得有點悚然,樓梯各處貼滿了他們所信奉的各種神相。
象神長著幾只人手人腳,赤腳盤腿而坐,每每看到這個神相,都像是把我吸進一個恐怖的夢魘,要使勁轉移注意力,才能忘掉這個嚇人的形象。
電梯是只有在懷舊的英式電視里曾看到的那種電梯。電梯門是黑色拉閘門,如果想上樓你得按往下,意思是讓電梯先下來。進電梯后才能按往上。空間狹小,包括電梯員老爺爺,里面最多能容納三個人。
走進辦公室才意識到國內的辦公室是多么寬敞,他們一個小辦公間就只有兩平米。一個小桌子里面坐著一個人,桌上擺放在電腦和看貨品的工具。這邊只能擠擠坐下兩個人。如果還有人要進來,這間房子得先出去一個人。
主人十分注重禮貌,熱情好客。公司一般都請了或多或少的仆人。我們一進去落座,仆人就煮上一杯印度茶或者檸檬茶,端來幾碟餅干。味道可口。印度人大多很胖,即使他們從不吃肉。肥胖和他們愛吃甜食有密切關系。
印度茶很好喝,這種茶一定要去印度才能喝到最正宗的。英式做法去煮奶和茶葉,最后他們會放一種特有的香料粉末在上面,好像是小豆蔻粉末。在奶茶表會結成一小片凝結。喝起來很香甜很滑口。這是整個印度茶的精髓。他們常常嘴里嚼著豆蔻籽,而那種味道我根本沒法直接入口。
而后我們每天都是去新市場,的士司機開得很快,路過cilink大橋,路過海邊大道,阿拉伯海的海風迎面吹來,雖然饑腸轆轆,但仍然感覺通體順暢。的士費很便宜,起步才20盧比,快速跑一小時也才200多盧比,折合人民幣20多元。靠近陸地的海都是烏黑的,越往遠處稍微看見一些藍色。 污染嚴重是印度的一個大問題。多年來印度追求經濟的迅速發展,忽略了環境。首都新德里的嚴重空氣污染上過多次新聞頭條,每年都有不少人死于污染疾病。
新市場都是新式的大廈,新建的現代建筑群。這邊樓層干凈整潔,辦公室內也寬敞明亮得多。 有錢的大公司更是買下整層裝修豪華。廁所都是噴得香香的,掛著各種畫作。穿著統一制服的傭人端著咖啡進進出出。
其他
當印度人得知我們沒有信仰,睜大了雙眼像是看著怪物。他們而言,信仰和呼吸一樣的必不可少的。每天上班前,所有人都會向自己的神禱告。在家做禱告,到公司每到特定的時刻,全體員工都停下手頭工作,一起閉上眼禱告。我親眼看到過,他們就算在做生意,也會停下來,三十分鐘的禱告,誠心誠意。
每年都有齋戒,節食。有的是幾天,有的則是幾周都不進食,或者只是晚上進一餐。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我們沒有信仰的人沒法想象的。可是這是一個文明,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耆那教徒對于自己的飲食是與生俱來的嚴格。他們一生都只吃素食,并且素食只能是生長在地面上的植物。土豆,胡蘿卜,洋蔥等等這種長在地下的,沒有見過光,他們也是不吃的。
偶爾有一點陽光,將窗外鴿子撲騰的光影投到客廳墻面上。我們去了一個紀念品市場游玩,名字叫庫拉吧。這邊有很多石頭雕的紀念品,雕成大象,佛的樣子。晚上走路去海邊吹風,很多好看的小孩,眼睛大大的,有長長的卷翹的睫毛。小伙子們都習以為常地勾肩搭背,手牽手,我們這些外來客看得目瞪口呆。
因為每個人都有信仰的神,有些信仰不同的神,所以各種神的節日很多,每隔幾天就看到外面在熱鬧慶祝一個節日,每隔幾天公司就放假,也是因為一個什么節日。
幾乎每個男人手上都有新舊的紅手繩,這也是因為他們每年有一個節日是專門為兄弟姐妹情而設的,妹妹們編織紅色手繩送給哥哥。
有一個節日,是小孩子們疊羅漢的節日。再次感嘆他們節日可真多,并且難得的是,民間一直很認真地在慶祝這些大大小小的節日。
在印度,階級仍然很是森嚴。也有不少貧窮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我們認識一個印度男孩,剛剛滿25歲,準備結婚了,一個月1000美金的工資算是非常可觀,但在孟買是沒有辦法買房子的。
他說自己是鄉下來的,家里生活很艱苦。那時候才十幾歲,他最初只是在這個行業市場打掃衛生,每天都在公司門口尋找工作機會。 他終于進入這個公司,從最開始的理貨,慢慢做到銷售,然后他經過自己的多年努力堅持不懈,在大公司做到銷售經理的位置。他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努力向前輩同事學習,主動找國外客戶聊天,現在英語也是突飛猛進,自己手中也已經有很多國外的客戶。
在網上常常看到印度人的一些行為習慣,常常讓人難以理解,似乎也很容易理解。
從印度回來,像是從一場奇幻而秾麗的夢里醒來一樣。常常回味,那似乎是真的,也似乎那么不真實。而這個夢,讓人想要再夢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