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我們怎么就越來越不像自己了?我們曾經想要成為的樣子,為什么到現在都沒有成為現實,各種計劃,各種想法,各種夢想,卻盡數淪落。
是啊,我們都想成為夢想中的樣子
曾經多少次,我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規律生活、學習一門樂器等等等等。可是無一例外都沒有變成想象中美好的樣子,我們達到了想象中的一半甚至更少,就已經妥協了,覺得很不容易才達到了,要好好珍惜。
其實不是啊,我們的力量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你很好奇吧,為什么別人能夠變得如此優秀,人與人差距真的這么大嘛? 其實不是的,99%的人都擁有差不多的天賦,%1的人是天才或蠢才。
若覺得文章太長了,可以先看第一點和最后的總結,這兩點是精華之中的精華。
是什么造就了這么大的差距?
一、環境
從小到大,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成長,也就形成了各色各樣的人。
我們的能力、性格、思維方式等等各方面大有不同。
環境的因素份量有多大?仔細想想就可以發現,一個成天打游戲、大吼大叫的寢室和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認真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寢室環境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
前者毫無疑問對自己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每天生活在游戲虛幻世界之中,炒的心煩意亂,自己的精神力量每天都在被消耗,精神力量不夠的人早就被帶的一起打游戲了,頹靡之后,回首發現——自己已然與初心相背離。
在后者環境的熏陶之下,自己內心的正能量日益增長,然后發現自己能量場越來越強,心態也變得很好了,在那種認真的環境下,自己越來越專注了,嗯,總之,慢慢的在變好,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也許之前的環境決定了你現在的模樣,那么未來的環境就決定了你以后的模樣。
我們想在半年后、一年后成為想要的樣子,就必須打破現在環境的束縛,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人說:我無力改變身邊的環境。
是啊,你當然改變不了,你連自己都改變不了怎么可能改變別人呢,就像學習一樣,沒有基礎怎么繼續進修呢。
本末倒置是很多人目前的現狀
很多人雄心壯志,想要改變世界,很多人雄心壯志,要改變周圍的環境、改變他人。最后被現實打的滿頭的包,然后垂頭喪氣的說:這世界太可怕了,為什么這么殘酷!
其實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問題——不從自己開始改變,其他都是泡沫。
我們應該做的是先從自己開始改變,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有素養、有道德、溫暖的人。
慢慢的沉淀自己(這需要長期的修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會發現為什么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好了,這世界怎么越看越美妙,簡直到處都是精彩。
慢慢的別人就被你的品德所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自己,你的感覺越來越好了,** 這個時候不要忘記繼續修煉自己!**
又有人說:周圍的環境實在太糟糕了,我改變自己都沒有用,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根本改變不了自己!
是啊,當然改變不了。沒有書本上的智慧,沒有前人的智慧,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怎么沉淀的了自己呢?就像一個竹籃,永遠裝不滿水的,** 也不會用它來裝水 **。
但是我們可以換個東西來裝水啊。就好比環境一樣,既然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啊。我們沒有改變的能力,但是我們有選擇的能力!
你在一個糟糕的環境之中,你就應該選擇離開這個環境;你和一群你覺得不行的人相處,你就應該選擇遠離這群人——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小島。
比如,你在一個氣氛糟糕的寢室之中,那么你可以選擇長時間呆在圖書館學習、去外面散心、看風景,找個好的環境做自己想做的事、修煉自己(這需要自己花時間去找)。如果你很想待寢室,那么你也要下決心走出去,因為你是要改變自己啊!
如果寢室又影響了自己的睡眠,進而影響了明天的狀態,那么你可以考慮一下和室友協商一下,實在不行你就需要找宿舍阿姨或者找個有空床位的換個寢室了。這真的不麻煩,只要用心!如果不解決,你將陷入這種循環的困境,最終將會磨滅自己。
這只是舉個例子,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是需要尋找方法去解決它!
如果你既不能改變自己,又無法選擇環境。這個時候需要打破現狀!需要足夠的勇氣與信心。
其實改變自己和選擇環境也是需要打破的!
只不過在更加惡劣的情況下,更需要打破,才能獲得生機!
就如司馬光砸缸一樣,打破才能獲得生機。
更加惡劣的條件下,需要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當然更需要決心,為美好未來而改變的決心。
在尋求突破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收獲無疑是巨大的,培養了許多方面的能力,親身實踐之后將會發現。
勇敢的去行動吧,帶著你內心對未來的向往,為了更好的自己,作出改變,去追求更精彩的人生。
二、 心態
很多人也許都懂:環境會影響心態,心態會影響環境,互相影響。
這與前面說的很相似,在一個憂郁的環境之下,自己會慢慢的被腐蝕,然后自己慢慢的變的憂郁;在一個開心的環境之下,自己會逐漸的變的開朗。
冬季的雨天,很多人都對其感到不滿,產生怨念;而有些人卻很淡定,對下雨天沒有一絲責怪。
隔日,天晴了,在寒風蕭瑟的冬日升起了暖暖的太陽,大家歡呼雀躍,內心暖暖的。環境與心態互相影響著。
佛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萬物皆為虛幻。
物隨己動,相由心生。
心不動,則萬物皆不動。
很多事情,都是虛無縹緲的,不胡思亂想、拿得起,放的下、看的開一點,內心定了,會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多不好的東西。
同樣一件事,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和以消極的心態去看,結果會截然不同。
比如,我們在某寶買了一個電腦(比別的地方便宜),然而卻買到了比較劣質的,或者用過了的。
這個時候心態好的人會想: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寧愿多花點錢買在正規店鋪購買,經過這次吃虧之后,我的判斷力增強了,防騙能力也增強了。找他退個款,少幾百就少幾百吧。
而心態不好的人會想:我怎么就這么倒霉?我這是日了**了?找他算賬去,然后引發很多矛盾,退款沒成,還影響了心情。
仔細想想,我們的心態決定了多少事情的結果。
當然,這不是讓我們抓住過去不放,而是要從過去吸取經驗教訓,為我們能夠更好的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心態,也影響著我們的成長。
良好的心態,會給我們創造很多機會,同時也會帶來很多成長。
一件事,以好心態看,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成長。
我們都喜歡好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燒香拜佛,好運連綿。我也想,嘿嘿!
可是,世上的事不可能盡如我們所愿。我們可以在不幸之中看到希望和幸運——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比如一次失戀,心態好的人就會開始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對了? 我該如何好好關心她、照顧她,才不會這樣?嗯,心態好的人懂得反省,然后復合之后感情更好了。心態不好的人開始沉淪,消極,最終兩敗俱傷,沒有結果。
這就是心態好帶來的成長和機遇啊。
我們要在不幸之中獲得成長,不僅是內心的成長,更是實力的增長。失敗人皆有之,汲取教訓,方能更好的處理下次的境遇。
比如我們上了大學,成績在下滑了?當年的輝煌不再?
是啊,心態好的人已經在總結自己的現狀了: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是不是方法不對,是不是自己狀態不好,是不是不夠努力。
而心態不好的人還停留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之中無限循環:是不是自己比別人笨?天賦不夠啊?(沒有反省自身)
有人說:為什么有些人就是那么聰明,就是那么有錢,能力怎么那么強?
看起來好像是有些不公平,人出生有這么大的差距。不過仔細想想,別人的父輩,祖輩積的德行更多,努力更多,才為后代創造這么好的條件。
而我們其實也不用擔心這種差距,因為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接觸過互聯網的人都有能力從互聯網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發揮自己所長,過上不錯的、精彩的人生。
畢竟活的幸福、活的自己滿意才是更好的。這是心態的力量。
三、行動
一件事,開始行動了,就成功了一半。
是吧,道理我們都懂,可是,道理歸道理,自己歸自己,彷佛道理只是路人,匆匆的看了我們一眼,匆匆的又離開了,只留下我們獨自在風中凌亂。
也許我們是懂了,可是缺少行動的支持也只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一般搖搖欲墜。
是啊,及時行動才是改變的開始啊。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思考,而是我們缺少行動。
就如學生學習一樣 ,知識點理解了,沒有鞏固,也是很快就會忘記的。
而我們理解的大道理,也是在得知之后親力親為方可成為自己的大道理,否則那都是書上的、別人的。
讓自己變好,就是要從小事開始,從點滴開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萬事萬物,都由點點滴滴構成。小到高樓大廈的一塊磚石,一個人的細胞,一個細胞的離子分子原子電子,真有趣。
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的積累,男人可以成為沉穩的人,女人可以成為有氣質的人。
要知道,別人表面的光鮮背后都是經歷過風雨打磨的。我們在羨慕別人亦或是嫉妒(這樣不好)別人的同時,摸摸自己的心,經歷過多少風雨,付出過多少汗水,承載著多少艱辛。
我們要行動,就要有方法,有計劃,而不是盲目的。
有人說:我找不到好方法,我只有笨方法。
應該說,不是沒有好方法吧,只是自己有沒有去試錯的勇氣,有沒有這份勇氣去承受試錯的代價。
方法,如果自己覺得自己的方法不行,可以請教別人啊,也可以網上搜索啊。
方法有很多,只要愿意付出,收獲終將是巨大的,短期的得失應該看的淡一點,方能有更長遠的發展。
在這么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之中,自己就在不斷的成長,以后對這種問題處理起來將游刃有余。
而還有人說:我們計劃的事情,總是沒有完成,后來就沒有興趣寫計劃了。
這真的沒關系,這就是在試錯,在試試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可能是計劃寫的很爛,也可能是計劃寫的完成不了。
一個是自己規劃事情的能力,一個是解決計劃中的事情的能力。
先講講規劃事情吧,畢竟能夠很好的規劃事情,考慮周到,會使很多事情處理起來很輕松,因為計劃寫的完善啊。
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規劃之中,逐漸規劃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周到,這樣,也就強大了
而解決計劃中的事情的能力,就有關于:往往做計劃的時候,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導致無法完成計劃,然后激情就慢慢的消磨殆盡了。
這個就考驗自己的心態了,如果能很好的放松自己,適當的減少計劃的實施難度,將任務減少,以適應自己的能力。
這樣的目的也就是讓自己可以持續性發展,畢竟,每次能完成任務對自己是莫大的鼓勵,而完不成任務就很有挫敗感。
我們都是需要反饋的,得到良好反饋才有信心繼續堅持下去。
還有一個就是要懂得調整計劃
無論是長期計劃還是短期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不妥的地方,應該適時調整。
就好像別人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如果不適合自己,就應當改變計劃。
因為別人的經驗是別人的,可能不適合自己,唯有親身實踐了所謂的經驗,才知道這適不適合自己,能不能讓自己學習到。
所以,以不變應萬變,才能處于不敗之地;以心動化行動,方可立于高林之上
四、情緒
對于情緒方面的書籍,想必大家都看過無數次了,畢竟情緒一直困擾著我們,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為人處事,都深深受其影響。
我們一直在尋找控制情緒的良方,苦苦搜尋了這么多年,可是情緒來了,和火山爆發一樣,擋都擋不住。
其實,我說情緒并不是要告訴大家如何掌控情緒,而是想說:
情緒和我們的內在,和我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緊緊相關。
這也就回歸到了本心:我們的品性、德行、言行舉止。
就是這生活中的點滴一直在修煉著我們的內心,打磨著我們的修養。
在這一言一行中,映射著我們的修養和內心。
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是那么的溫和,言行舉止如此的優雅,惹人贊賞。
這正是別人在點滴之間的積累啊。沒有人能夠一蹴而就,都是經過一番磨練才擁有的。
劉備臨死時,對他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于人。
講的就是:不要以為這件惡事很小,可能沒什么影響,別人也不一定能發現的心態做小惡事,不要認為這件事只是不起眼的小善事,別人看到了也不一定會稱贊,況且別人也不一定看得到,不要以這種心態而不去做小善事。賢德,才能讓人心服啊。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大事,都是在考驗我們的修養,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品德。因為真正的賢德是發自內心的,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算是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
而情緒,卻是深深掌控在內心之中的,在我們心是明凈的時候,往往能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同時也能感知到自己情緒的變化與波動。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覺自己即將要做的不妥時,就開始掌控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內心修煉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目前在做的事會相對清晰一些。
看的更清,才能更好的掌控。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正是清晰的了解了戰況。
若此表現在生活之中,便是能很好的掌控自我,也就能在為人處事之中輕車熟路,不慌不忙,就像是得到上天的眷顧一樣。
是吧,情緒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不敢直面自身的缺陷。
五、智慧
佛與上帝的智慧是無窮的,孔子等先人圣賢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年長者也有許多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
他們所說很多都是真理,很多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是經過千番苦百般難才總結出的經驗。
可能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其中蘊含著的道理往往是正確的。
而往往真理是簡單而樸素的。
當然,我們擁有自己的思維,也會去判斷是非,懂得甄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要被迷惑了。
智慧是一個神奇又神圣的東西,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浩瀚宇宙之中,無邊無際,而我們只不過是鳳毛麟角。
智慧不僅僅是知識,這個大家應該都能明白,因為現實生活中有知識而缺乏修養的人不在少數。
在農村,他們文化水平低(我父母就是),也能發現很多的真善美,讓人感覺如此的暖心。而有許多人,衣冠楚楚,卻表現的與外表截然不同。
智慧是一個很深奧的話題,就我目前懂得的:
便是認真做點滴小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很明白,懂得真正的道理,懂得其本源,再付之于行動,然后經過歲月的洗禮,所留下的那一點璀璨奪目的天地精華、日月靈氣。
這需要在不斷的實踐與感悟中獲取,在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中或許能感受到到,畢竟這需要機緣巧合,有緣者天渡,無緣者人渡。
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這篇文章,這也許就是緣分吧。
總結一下:
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么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是啊,我們懂得已經夠多了,可是我們的行為離我們所懂的還很遙遠。
我們要做的是尋其本源,找到真正的原因,就像萬物皆有源頭,就像我,就目前科技來講,肯定是有人生出來的啊,再怎么樣也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體,從受精卵漸漸長大的。
所以本源就是我們的內心,但是我們內心受到的束縛太多了——環境的約束,情緒的控制,大腦的固有思想,固有的習性,潛意識的束縛等等。
太多了,就像一根根無形的繩子牽絆著我們,讓我們無處下手,無能改變。
所以,我們要跳出外界環境的束縛,自己能改變環境當然很好,不過如果自己能保持獨立的人格,自動跳出周圍環境的束縛,那么你就已經很成功了。
也要拋棄大腦的固有思想,跳出思維的圈子,懂得接受新的思維,才能改變那內心的小惡人。
而只知道本源是內心也并沒有什么用,只有結合行動,在不斷實踐中追尋真理,才能真正的改變自己。
要知道,雖然說的這么神圣,好像遙不可及的樣子,非常難做到的樣子。當然不可能一步就登上云霄,我們向著那光亮的地方前進,知道真正的源頭,看著自己在逐漸的成長,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我們就算只做到了一點點,也將是擁有巨大的成長,不僅是人格、品行、修養,就連吃飯都變的優雅了。
我們只要一直在前行,就能看見前方越來越光明,人生也在變得美好_
很多事情需要其他的條件做輔助,比如學習編程,需要工具來輔助,學習數學,需要符號來做輔助。就像是帝王打天下,也是需要王侯將相助其成就大業。
以外界為輔,改變自己為本,方能徹底改變人生格局。
知行合一很難做到,但是可以向這個方向靠攏,在小事、大事中打磨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文章看得多也許有用,但是看過文章之后親身踐行才能有巨大的收獲,因為在踐行之后,又會有新的體驗,勤思考,多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