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重讀《三體》

看了最近的幾期《曉說》,正在講《三體》,矮大緊講述得繪聲繪色,令我產生了重讀原著的沖動。

《三體》是近幾年國內最火的科幻小說,甚至一度火到國外去了,還拿了被譽為“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作者劉慈欣更被認為是“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級水平的人”。總之,好評一片,贊譽無數。

看這本書之前我幾乎從來沒看過科幻類文學作品,印象中只是在中學時代翻閱過幾本科幻雜志,那時我總是偏執地以為這種書有“故弄玄虛”的嫌疑,就跟那些打著“恐怖”標簽實際上卻并不恐怖的“恐怖片”一樣。直到幾年前此書在坊間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才出于好奇找來看了,看完之后明白了一個道理,并不是沒有好的科幻作品,只是由于自己以前先入為主的印象,把好東西都主動屏蔽了。

光憑“宏大的敘事背景”和“作者新奇的腦洞”這兩點,就足以讓這部書傲視群雄。雖然距我初次看完本書的時間已經3年,但其中許多精妙的句子依然可以張口就來:“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還有“猜疑鏈”、“技術爆炸”、“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法則”、“面壁計劃”、“階梯計劃”、“執劍人”……每一個名詞都讓像我一樣的讀者為之深深著迷。記得當時一邊讀的時候一邊就在感慨,這么多東西作者都是怎么想出來的啊。

不過看完之后細細回味的時候,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全書整個故事都架構在“宇宙間的所有文明都必須互相競爭”的基礎之上,就跟古往今來地球上的萬千物種一樣,必須不顧一切地搶奪有限的生存資源,以維持文明的延續。作者為此還專門在書中提出了“宇宙社會學”的兩大基本原則: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就多多少少帶有一些“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調,宇宙各文明之間“都在進行”也“只能進行”“零和博弈”,有你沒我,或者有我沒你。從文化層面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化思潮。

的確,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是采取的這種血腥殘酷的競爭方式,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現存經驗也告訴我們,世界并不總是以這種方式運行,在“自由市場”的前提下,“雙贏”完全是合理而可能的局面。照此推論,宇宙間的各種文明之間是不是還是一定要“你死我活”呢?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種最暗黑的可能性,不過我還是愿意想象宇宙中是否存在著另一種相對沒那么糟糕的“另一種可能”。

由此我還想到一點,人類想象出來的各類藝術作品中的外星文明其實多多少少都帶有人類自身的影子。因為我們只見過地球上的部分物種,所以我們大腦中想象出來的東西怎么都脫離不了地球生物的某些特征,由此可見,創作者的想象力也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一定的憑借。

比如很多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都跟人類的外形大致相似,還有一個常見的橋段是:外星文明對地球的猛烈進攻最后竟然敗倒在兩個地球人普普通通的“愛情”面前。你很難想象那些擁有超級文明的外星生物最后居然會搞不定兩個哺乳動物之間由最正常的“性吸引”而產生的情愫,這就像一個堂堂五尺男兒居然打不過兩只情投意合的螞蟻一樣荒謬。我覺得哪怕你把它說成是“基督拯救世界”式的“人間大愛”恐怕都更有說服力一點,雖然如果真到了那一天,連這個多半也沒什么用處。

對于《三體》這樣的書,贊譽的聲音很多,批評的聲音也不少,“能夠引發讀者的廣泛討論”,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作品必須具有的特征之一。如果還能讓讀者產生反復閱讀的欲望,那我覺得再怎么說,也都可以歸入“好書”的范疇。反正不管別人如何評論,我是真的很想找時間再讀一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