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你回家,別念書了,家里只能供哥哥一個人?!?/p>
很多年后,路路姐開始覺得當初愧對女兒太多,后怕當時女兒真的聽了她的話,放棄未知的機會,落下終生的埋怨。但或許是遺傳使然,小小的女兒體內有著如她般的不認輸的一根筋,生生沒有同意,于是事情朝著大團圓的結局欣然奔去。
現在再看路路姐的生活,可謂是最好的時候。兒子結婚、女兒回老家,工作生活均穩定,婆媳關系融洽、自己身體健康,依然在北京打工,老家窯洞春暖夏涼,果樹林立,梯田數畝,唯一遺憾的是一家人為生活在各地奔波,相聚時間短暫。不過相聚的每分每秒都是快樂的,就足夠了吧。
我好奇地問:“當時你怎么會想到來北京工作呢?”這是她以及她的家庭的轉折點。是啊,一個農村女人怎么會想著背井離鄉,跑到千里遙遙舉目無親的大北京討生活呢?什么途徑讓她知道這個城市可以圓她所愿,什么力量讓她堅持下來?她笑笑,語氣平靜,透著一種經歷過后的淡然回顧,“在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我就在想,萬一孩子考上大學怎么辦?到哪里賺錢呢?剛好村里有人去北京打工受傷致殘回到老家,我想著,她一個女人能出去打工賺錢,我也能。不是所有外出打工的人都會受傷,自己小心點好了。”于是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跑到大北京,剛開始在地下室做收銀員,04年1個月賺了800元,第2年過年的時候漲到1400,這一年沒人再反對她出門打工,這一年她由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到真的做到。
再之后,一切仿佛順理成章,她將老家的地交給婆婆照顧,繼續北京的打工之路,兒子女兒相繼上大學,假期一同跑來北京,在這邊打工賺學費生活費,短短一個假期,七七八八也可以負擔一部分,這家人在貧瘠的原有條件下把日子過的越來越好。
看著她用手指一張張劃著手機上老家的照片,展示著核桃樹、花椒樹、梨樹,天然的梯田,我總有種莫名的恍惚,不太敢相信,眼前這個會玩微信Qq笑容滿面的大姐,就是十多年前從這樣的小地方走出來的那個人。那個人無助但不無力,用窄窄的肩膀承擔著家庭的重擔,用小巧的雙手開拓了一片天地,更重要的是把生命的韌性傳遞給兒女和周圍人。
所以,如果你也遇到類似情況,請記?。?/p>
1.總要有1、2個比你視野寬廣的朋友。你可以身心固守小圈子,但不是眼神和朋友.
2.加大主觀的成功籌碼,拉低風險機率。你可以安全至上,但請不要用它困住手腳。
3.困境是暫時的,能力和信念是變化的。你可以慨嘆一手爛牌,但請不要放棄練習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