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讀書會第六期“哲學類”書籍閱讀分享會

社工人讀書會第六期“哲學類”書籍讀書分享會

地點:八棟五樓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室

時間:2019.6.27 ?中午12:45-14:00

人員:肖鑫、解淇勛、黃子軒、趙俊蘭、王可昕、楊婕娛


解淇勛:我看的是《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從先秦寫到近代,我主要閱讀了孔子、孟子的部分,現在來分享。

古時中國人認為,他們的國土就是世界,而土地也是財富的根本基礎。中國古代哲學便是以土地為基礎衍生的哲學。

馮友蘭先生對孔子提出的“仁、義、忠、恕”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仁”就是愛人,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傲x”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爸摇笔侵副M己為人。“恕”是指勿施于人。

孔子曾說過“盡人事以知天命”,其實天是一個概括性,天就是天命、天意、“有目的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在道德上盡力了,結果就無所謂失敗,人也就不會患得患失。所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孟子,則是說人性本善,每個人只要充分發揮人性都可以成為圣人?!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提出愛是在有差別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的。孟子與墨家的人進行辯論,墨家認為兼愛要從外部人為的附加于人,我覺得還有待研究。

孟子的觀點,“內圣外王”,圣人為王才是“王”道,不通過道德治理是世俗的“王”而已。我們大學生要先加強自己‘內圣’的一方面,這才是最根本的??鬃拥氖鲎髦貜娬{的是自我修養方面,孟子的“仁政”發展到“治國理政”的方面。

不過孔孟學說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像孔子看不起自己想要種菜的弟子,孟子回答別人,如果舜的父親殺人,舜要背父而逃,這就要對比著我們現代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來反思了,我們要做好自己,貫徹“愛心助人”,學會平等互助,并且不要局限于人倫上的幫助,作為社工,我們要學會鏈接資源,尋找正式的支持網絡和正規的慈善組織等,而不只是“仁者愛人”。


黃子軒:我讀的是《蘇菲的世界》。

1,警醒;對于世界要保持好奇心。遇到過一個孩子,很喜歡問問題,比如他挺喜歡閃著他水靈靈的大眼睛問我:"姐姐,姐姐,人是從哪兒來的;世界是什么;為什么人是用腳走路……"等等問題,小時候思維挺活躍,也比較喜歡看書,成績也還不錯,父母也不會很管他。但是到了讀初中的時候,因為父母對他學習成績的硬性要求,以及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以至于我再次看到他的時候,他眼神的靈動不見了,也不再喜歡問我問題了,只知道抱著一本書看,也不太愿意與他人交流了。由《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聯想的這件事情告訴我,永遠不要對世界失去好奇心。

2,珍惜;哲學的發展是特別奇妙的,就像一壺正在燒的水,從一開始的冰冰涼涼,到后面的慢慢開始溫熱,到沸騰,到慢慢的變成暖暖的溫水。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用神話去解釋這個世界,大家的思維都被神話所禁錮住,思想僵硬、虛幻。到后來的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但丁等一系列的思想作家,文藝界思維越來越活躍,大家用好奇的眼光去探索著這個世界。到后來的啟蒙運動時期,大家用更加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來去探索這個世界,從未放棄對世界的索。直到現在的生態哲學理論,大家用生態用萬物的眼光去看待整個世界,來保護地球免遭傷害,人們開始反思人類自身對自然的破壞,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慢慢的珍惜世界,運用哲學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變成了一杯暖暖的溫水,溫暖的整個世界。


肖鑫:我看的書是《西方哲學簡史》,我的感受有兩點

1.書會打破你的一些固話的思維,就像我看的亞里士多德,我對亞里士多德的印象停留在歷史教科書上的古希臘最具有智慧的人,而在羅素的書中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反面也很多,就像其中的一句話,許多的哲學流派都是在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術而產生的,其中也舉了例子,當時亞里士多德在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能享有最高的德行,亞里士多德將德行看作是手段,是獲得幸福的手段。這其實就提現了他的倫理學中強調不平等,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正義標準主張將最好的資源供少人享用。就不符合我們現在價值觀。然后在書中也提到他在物理學或數學屬于權威領域,直到文藝復興都在相信他錯誤的理論。

2.其實哲學與數學,物理關系都很緊密,哲學吸收了多方面的知識形成的,就像讀書也是累積的過程。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知識不一定是固定的,會在反復實踐讀的時候被修正,被堅定,就像亞里士多德的形象的改變。


王可昕:我看的書是《中國哲學史》,它給我的感覺和《鄉土中國》很像,可能也因為我對中國哲學和歷史一點都不懂,因此我抱著認識、學習的態度看下去的,然而在看的過程中我發現它也解釋了我一些以前的疑惑。比如書中的“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表面的聯系,是由于它們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作者還指出西方哲學著作的特點之一是明晰,而中國的是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看到這我也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學語文時語文老師總是向我們講作者暗示了哪些內容,以前的我總是不明白,明明看起來好像沒有那個意思…作者也說出了他的觀點,基于此譯本無論再好,也一定比原本貧乏。還有書中提到“反者道之動”“毋太過”這個觀點道家和儒家都贊成,“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的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的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我認為這個觀點無論對于做人做事或做社工都可以作為一個警示牌,凡事物極必反。最后我了解到中國在周朝及之前都是官、師不分,后來由于當時戰爭或其他原因,喪失了土地和爵位的貴族們便憑一己之力謀生,成為職業教師向另外的私人傳授學術,于是出現了師與官的分離。以上就是我迄今為止看《中國哲學史》認識和學習的內容,謝謝。


趙俊蘭:我閱讀的是《中國哲學簡史》,對于我個人來說,第一次接觸這類書,閱讀起來是比較難以理解,我是一點一點的去看去理解,盡量細化著去吸收里面的哲學內容。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到現在對這本書也有我的兩點理解。1.學習人生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某種人,而不是變成某種人,學習非哲學類就是使我們成為某種人,比如說我們學習專業知識或技能就是使我們往某些方面發展,成為某種人,而哲學就是深化我們的境界,讓我們從心靈深處不斷發覺自己;2.我國是大陸國家,古代以農業為主,西方以商業為主,因地域的不同,中國古代就以知天命為主要思想,得到什么就是什么,認為這就是天命,只享樂于自己所在的一片天地,難于創新和發展,出現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而西方國家因四方環海,主要以商業為主,西方商人不斷創新發明,在后來的工業革命中首先開始于西方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因此我認為這個可以從國家層面引申到個人層面,個人也是需要不斷創新發展的,而不能安享于現狀,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止步不前,個人努力還是很重要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