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紀行 2018

澳門紀行 2018

出差到深圳,廣州,工作結束正逢元旦小長假,給自己放個假,也給2018年最后3天找點事情做。

Day 1

早上為了搭上7:50 廣州南站到珠海站的城際高鐵,6點起床,6:50出門打車。

9點到達珠海站,準備在拱北口岸過海關,珠海站出來步行10分鐘就到了拱北口岸,現在的港澳通行證已經可以自動通關,不到10點的樣子,已經踏上澳門特區。

打了出租車先到酒店,值得一提的是,司機看上去不太像華人,可是普通話溝通都沒有問題。到酒店48葡幣/港幣(在澳門港幣和葡幣1:1通用),結果我身上只有40港幣零錢和500的港幣,司機找不開,我只好問收不收人民幣,結果人家痛痛快快地就收了。50元人民幣現在要比葡幣或港幣值錢呵。

酒店位置選了離大三巴牌坊徒步10分鐘左右的地方……澳門新東方商務賓館南座。因為下午才可以辦理入住,就吧行李寄存好,馬上開始在澳門的暴走。澳門交通非常方便,地方也不大,幾乎全程可以靠走的。


第一站 大三巴牌坊及附近世界遺跡

大三巴牌坊 澳門博物館 大炮臺 中央圖書館 玫瑰糖 仁慈堂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筑,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祿教堂,于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多次的損毀,現在只剩下一面,背面已是需要用鋼鐵來支撐,以免傾倒了。

澳門博物館,據說澳門有很多博物館,這次只去了澳門博物館,有點像是歷史兼民俗博物館,主要介紹了澳門形成的過程,漁民們在船上吃喝生活,有一天葡萄牙的軍艦開到,澳門的文化就此開始了其中西合璧的融合。博物館整體逛完,也就是1個小時的功夫。

博物館的出口可以拍攝到博物館的館體建筑,窗口下一池靜謐的水波,也成了澳門博物館著名的風景線。博物館出口前地(澳門地名的命名,喜歡將建筑物前的小片空地叫做XXX前地,這里借用)就是著名的大炮臺,大炮臺原為圣保祿教堂的祀天祭臺,又名圣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跡之一。幾門大炮正對著金燦燦的葡京賭場,不知道這樣對著,澳門人怎樣解釋這風水的問題,是保護賭業經濟呢?還是被虎視眈眈著呢......

澳門有許多16世紀,17世紀就建起的教堂,以天主教教堂為主。圖中黃色教堂為玫瑰堂,正名為玫瑰圣母堂及圣多明我教堂,位于澳門的市中心。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現在也可以找到板樟巷的路名。教堂主要是給葡籍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水手們或他們的家人做禮拜用而建的。后期澳門人民也開始加入宗教組織,做禮拜,并不斷的修繕和維護,才有了今天仍不失華麗的教堂。這些教堂今時今日也有信徒前來禮拜,進行禱告。


注:玫瑰堂玫瑰堂正名為玫瑰圣母堂及圣多明我教堂,位于澳門的市中心。教堂于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會所建,以玫瑰圣母(Our Lady of the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神父所接管。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后則成現在的規模。(摘自百度百科)



第二站 路過賭業大廈們

原本想著第二個目的地是漁人碼頭。百度導航一下從大三巴牌坊走到漁人碼頭徒步也就29分鐘,就想走過去,沿途還可以看看澳門的街頭風光??上В瑢Ш街了缮剿淼捞幹袛啵緵]有人行道可以進到隧道里。不死心就看著地圖,想走沿海繞行的水塘馬路,結果走到一半人行道就不見了。大概步行了1個小時,無功而返。雖然很懊惱,但也無可奈何,正好已到下午想著可以回酒店辦理入住,便走回酒店約20分鐘。也是因為手機的電池加充電寶的電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回去人和手機都順便沖沖電。

傍晚,重整旗鼓再次出發,目的地仍是漁人碼頭。這次從酒店開始導航,給出的路線都不經過下午碰壁的地方,就決定再挑戰一次。這次順利徒步到達,路上看到澳門的經濟支柱——賭業大廈。

澳門賭城大廈們

澳門又稱賭城。感覺除了賭城,整個澳門有些蕭條,可能是除了賭業,觀光業就沒有其他產業的緣故吧。對賭沒有興趣,只是路過時拍幾張相片,感覺一下自己是來到了賭城——澳門。


第三站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是以漁民生活,捕魚為主題的餐飲購物中心。澳門漁人碼頭建于外港新填海區海岸,鄰近港澳碼頭。因為聽說有很多好吃的店在這里,所以頂著第三次失敗的危險跑來,結果以沒有幾家開門做生意的餐廳了,有的也是提供大魚大肉的餐廳,不適合我這樣一個人的訪客了。帶著些許失望,開始返回酒店。走了1個小時的我,實在是走不動了,決定坐公交。

在澳門坐公交,幾乎都是定額6葡幣/港幣,不設找零。3A公交可到酒店,就等公交開過來,再三確認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補一句,澳門是左側通行。大約5分鐘后公交開來,大方的投了10元港幣進收錢箱,自得地想很快就可以到酒店了。結果,還是發現自己做錯了方向。即使我站的地方,方向是對的,也架不住它走兩步后向反方向拐??!只好兩站后下車,在看有沒有回酒店的公交。還好旁邊就停著一輛10A公交,也慎重地問了下是否開往酒店方向??墒且徽伊沐X傻眼了,已經沒有零錢了,我嘟噥一聲沒有零錢了,司機馬上機靈地說,“人民幣也可以啊~”,于是投入10元人民幣,回到酒店。


Day 2

第一站 媽閣廟

是第一天走路累了的關系吧,第二天出門的時間比較晚。有同事同來澳門,不過各自逛自己的并不曾邀約,只偶爾互相微信一下游玩的感受。今天同樣說起剛到媽祖閣,結果她這一天的起點也是在媽祖閣,故一起游了媽祖閣,鄭家大屋。

媽祖閣,作為澳門傳說當中的廟宇,是15世紀為了為出海打魚的人祈福而立廟。時至今日仍然是香火鼎盛,到處供奉著塔香,非常大只的香,可見澳門人對媽祖的崇敬和信奉。大殿門口放著一個銅盆,信者可以先沾了水,然后在銅盆的把手上邊搓,默念自己的禱告,搓至手上的水干了為止。廟宇空地上有快大石頭,上邊刻畫的是楊帆的漁船,可見當初立廟的初衷。

媽祖閣



注:媽祖閣坐落在澳門半島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澳門的三大禪院之一。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兇,常于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于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摘自百度百科)



第二站?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

在澳門,經常有站在景點前找景點的時候,這鄭家大屋就是其一。站在路口向左轉就是鄭家大屋,向右轉是個細長的巷子,可就偏偏會選細長的巷子往里走。走了很久才發現導航中的鄭家大屋越來越遠,返回?;氐絼倓偟钠瘘c,發現當初如果向左轉了馬上就到。

鄭家大屋是清末鄭觀應先生的祖屋,占地很大,整體為灰白,對于我們這種建筑小白來說只能聯想到徽派的房屋風格。整個大屋長長的格局,分兩層樓,待客的廳堂又大又寬敞,可是臥房卻相對較小,也可能是空置已久的關系缺少了生活的氣息,顯得比較簡陋。樓上樓下地走著,想象著從前門庭若市,張燈結彩的盛世情景。


注:鄭家大屋大約建于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后來,鄭家后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鄭家大屋,位于媽閣街側,建筑范圍約4000 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筑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以及由內院連接的仆人房區建筑及大門建筑等組成。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并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摘自百度百科)



第三站? 澳門旅游塔

原本規劃從鄭家大屋出來去后去澳門旅游塔后去東望洋燈塔,同事要去圣老楞佐教堂,目的地不同,遂分道揚鑣??磳Ш讲叫邪雮€小時到澳門旅游塔。邊走邊沿途拍攝各個角度的旅游塔,也正應了那句望山跑死馬的老話,感覺走了四十幾分鐘一個小時也沒到,有些心累。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看著跨海大橋,現代化的辦公大樓,澳門最現代的街景就在眼前了。在塔里的咖啡座下午茶,休息整頓后考慮是按原計劃去東望洋燈塔,還是回頭去看圣老楞佐教堂。

澳門旅游塔

去鄭家大屋與同事分手前還有個小插曲??赐赅嵵荽笪菹肴ブ鹘躺浇烫每纯矗Y果因為走錯路而放棄,這主教山教堂也就成了站在景點前找景點之二。于是想著去這主教堂看看,順便去圣老楞佐教堂看看。重回鄭家大屋附近,尋找主教山教堂,發現又是一個向左就到的地方,結果向右拐進一個死胡同。既然找到正確位置,就義無反顧走上去。主教山教堂坐落在山頂,沿途回頭看澳門旅游塔,又是另一番風景。有了樹枝樓宇的映襯,顯得沒有那么孤單了。在主教堂前還碰上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只可惜教堂沒有對外開放。


第四站? 圣老楞佐教堂

圣老楞佐教堂就坐落在馬路邊上,比較好找。一進教堂的院子,有許多為歡度圣誕搭建的小場景,惟妙惟肖。鮮艷的人偶,可愛的圣誕老人,小雪人兒也給冬天的澳門添了幾許靚麗的色彩。走進教堂正好在作禮拜,牧師在前堂安靜地講,信徒們在各自的位置上靜靜地聽,我站在門口傾聽了一會兒,也回憶起在大學時代去教堂聽禮拜的日子。

圣老楞佐教堂



注:圣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風順堂街。實際建筑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于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摘自百度百科)



從圣老楞佐教堂出來,再轉兩個彎來到圣若瑟修院圣堂,燈光點綴的教堂內非常安靜,無人的教堂內也充滿了一種宗教特有的神秘感。

圣若瑟修院圣堂



注:圣若瑟修院圣堂位於三巴仔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由耶穌會會士興建,1746年動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羅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圣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湯,并采用假云石祭臺。圣堂內并設有古舊且具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圣堂右邊高塔上有大小銅鐘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教堂正中建有半球型拱頂,氣勢宏偉,其內部結構仿造羅馬圣伯多祿大殿的風格。圣堂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開放,逢周三休息。(摘自百度百科)



沿途遇到的政府機構

澳門的政府機構很有特點,墻體涂上非常鮮艷的顏色,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一開始以為是幼兒園之類的建筑,后來發現原來都是政府機構的大樓。前兩個不詳,第三個開始一次是葡萄牙總領事館,中央圖書館,前港督府現政府總部,澳門政府港務局。

澳門政府鮮艷的辦公大樓


第五站? 三街會館前的夜景

由于酒店就在三街會館附近,所以回酒店的路上又回到Day 1的起點。夜晚的三街會館附近,被燈光裝飾得美輪美奐,像是來到另一個世界,完全看不到白天里的蕭瑟。12月30日,過來澳門跨年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了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的興盛景象。

三街會館前的夜景



Day 3

最后一站? 東望洋燈塔

Day 2時放棄的東望洋燈塔,思來想去還是要去看看的,于是打消偷懶的想法,將行李收拾好,退了房,把行李暫時寄存后,出發。徒步30分鐘的地方。走到三街會館,想著寄一張明信片給自己,所以彎道去了澳門博物館。也許是我轉的地方太少,居然是除了博物館前的小店里有賣信用卡和小紀念品之外,都買不到類似的小東西。彎道走到博物館買了明信片和郵票,順便買了帶給同事朋友的小紀念品,再次出發,目的地東望洋燈塔。

東望洋燈塔,在東望洋山的山頂,登上去可以俯瞰澳門高高低低的建筑。近到破舊的小樓,遠到普京賭場的金色大樓,甚至澳門旅游塔。燈塔的路口,裝飾著臺風襲來時預警的信號,形狀和方向不同預警的臺風離陸地的距離不同。可是看上去極其笨重的信號標,讓我不禁懷疑在臺風襲來的緊要關頭有精力和力氣把那么笨重的信號標拉高示警嗎?可反過來再想,如果是輕飄飄的東西被臺風吹的東倒西歪可能也起不到示警的作用吧。好吧,接受臺風時的預警是需要這么笨重的信標吧。

燈塔里設置了一個簡易的小教堂,雖小也是莊嚴肅穆。圣母像雕刻的也是一絲不茍。

東望洋燈塔



注:東望洋燈塔(舊稱松山燈塔),是位于中國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跡之一;在1992年,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燈塔建筑為一圓柱形結構,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內部共分三層,有一回旋梯連接垂直空間。燈塔總高15 米,塔頂設置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浬之遠。燈塔旁邊設有一座具17世紀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標值,為澳門于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摘自百度百科)



走到東望洋燈塔,此次澳門游也就圓滿了。許多旅客這一天來到澳門準備跨年,我卻要踏上返程的路途。找了家咖啡座寫好明信片準備郵寄,可是導航的路線沒有經過郵局就到了酒店,想著沿途總會有郵箱,扔進去就好,所以就拿了行李開始往拱北口岸出發,可是一路上竟然沒有發現郵箱,我汗啊!無奈只能帶回家了。只是明信片上少了郵戳,無限遺憾。


2019年1月3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