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首原創古體詩屬于七律嗎?怎么評價?

既蒙邀請,就說兩句。

我這首原創古體詩屬于七律嗎?怎么評價?


?這是一種碰運氣的創作形式嗎?是不是七律是有其標準的,雖然隋唐詩人在寫律詩的時候有一定的隨意性,但是并不代表我們今天還能這樣。因為格律詩的標準已經固化了一千年,就算我們說時代是變化的,也僅限于口音的變化,只要漢字不脫離四聲發音,就不要去改變格律詩的標準。

有很多東西都是這樣,你說他過時了,他確實也過時了。但是你總不能抹去他在文學史、詩歌史上的存在。他就是一個標準擺在那里,你如果想寫格律詩,就必須要了解規則,并適應它,而不是隨心所寫,碰中了就是,沒碰中就不是。規則之下,我們可以自由玩耍,但是想進入規則之上,就必須要學會規則才行。

一首七言八句的作品是不是七律,關鍵就看它是否符合律詩的各種標準。近體格律詩的標準在律詩上面是齊全的,也就是說是標準的,每一個規定都不能打折扣。像絕句的話還可以不對仗,相對要寬松一點。

律詩的標準,第一是押韻

相如撫琴清溪岸, 畫圣觀鶴龍角山。

山環水繞靈杰地, 周公濂溪說愛蓮。

雙龍飛架通天塹, 田園江城車馬喧。

嘉陵第一桑梓地, 蓬安古城煥新顏。

不過這首作品,雖然從平水韻來看,“山、顏”屬于“十五刪”部,“蓮”屬于“一先”部,而“喧”又屬于“十三元”部,這肯定是不押韻的,但是如果從今天普通話適用的新韻來看,這幾個字又全屬于“八寒”部,這就是漢字發音的變化。

所以從新韻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是押韻的。在這一點上,倒是可以與時俱進的,格律詩的規則是押韻,并不限定必須押平水韻。因為時代一久遠,沒有口音不會發生變化,除非像今天這樣訂立一個普通話標準并世代學習流傳下去。

律詩的標準,第二是平仄

不過既然韻腳是按新韻押的,那么詩內的平仄也只能按普通話處理,而格律規則平仄關系是固定的。

“相如撫琴清溪岸”,二四六字“如”、“琴”、“溪”全部都是平聲字,完全失替,也就是說第一句就不是律句。作為首句出律的詩,也沒有必要續推其平仄關系。

這就不是一首律詩。

律詩的標準,第三是對仗

律詩的原始要求是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后來逐漸放寬,但是頸聯對仗是底線。我們看這首詩的頸聯“雙龍飛架通天塹, 田園江城車馬喧。?”完全不對仗。

再次確定,這不是律詩。

從格式來講,這就是一首寫景的古體詩,只是字數,句子剛好是七八五十六個字,充其量算是一首七古。然而內容、用詞都是嶄新的,并沒有古意。所謂之老瓶裝新酒,既不是古風,又不是新詩自由體詩。

所以這就是自娛自樂自嗨的作品。

不過這樣也挺好,詩者,言志表情。只要在寫完詩之后,抒發了作者的胸臆,并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情感共聯的感受,這首詩就是成功的。

不要在乎是不是律詩。

也不要按照格律去修改這首詩,問題太多,改出來就不是原詩了,形式喧賓奪主,不值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